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章耀华

作品数:63 被引量:358H指数:10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北京市科委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1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5篇关节
  • 12篇内翻
  • 11篇康复
  • 10篇马蹄内翻足
  • 10篇内翻足
  • 9篇骨折
  • 9篇ILIZAR...
  • 9篇ILIZAR...
  • 8篇膝关节
  • 7篇胫骨
  • 7篇畸形
  • 6篇疼痛
  • 6篇缺损
  • 6篇疗效
  • 6篇矫形
  • 5篇手术
  • 5篇骨缺损
  • 5篇骨髓炎
  • 4篇术后
  • 4篇外固定

机构

  • 62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山东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62篇章耀华
  • 56篇杨华清
  • 37篇李强
  • 28篇刘晓磊
  • 16篇韩庆海
  • 16篇杨云
  • 10篇彭爱民
  • 10篇董明
  • 8篇夏和桃
  • 6篇张洪剑
  • 5篇张平
  • 4篇孙凤龙
  • 4篇姚建祥
  • 3篇刘祖耀
  • 3篇张平
  • 2篇张庆彬
  • 2篇李富
  • 1篇郑学建
  • 1篇张秀娟
  • 1篇刘利民

传媒

  • 16篇中国临床医生...
  • 15篇中国矫形外科...
  • 5篇中国康复理论...
  • 2篇颈腰痛杂志
  • 2篇中国医刊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中国康复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骨伤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骨科临床与研...
  • 1篇山东第一医科...

年份

  • 3篇2024
  • 11篇2023
  • 11篇2022
  • 11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 8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脊神经后支源性腰痛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观察脊神经后内侧支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脊神经后支源性腰痛的远近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12例临床诊断脊神经后支源性腰痛患者,在C型臂X线透视引导下行腰脊神经后内侧支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评价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1周、1个月和3个月时的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记录治疗中和治疗后的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患者的静止VAS、运动VAS及ODI评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腰脊神经后内侧支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是治疗腰脊神经后支源性腰痛的有效方法。
薛光闫丽欣杨华清田姗娜章耀华李强姚洪春
关键词:腰痛等离子射频消融脊神经后支综合征
采用外固定结合康复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观察
2022年
目的探讨外固定结合康复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5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骨科治疗的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4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研究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通过2组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负重行走时间、治疗期间ICU入住率、1年生存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末次随访时,研究组Harris评分(78.9±17.8)分,优于对照组(65.2±1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负重时间为(38.6±10.8)d;对照组为(58.4±13.3)d;2组之间负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16.3±17.6)d;对照组为(123.9±14.9)d;2组之间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期间ICU入住率为14.3%;对照组为50.0%;2组患者之间ICU入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92.9%;对照组为66.7%;对照组患者1年生存率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32.1%;对照组为75.0%;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结论外固定结合康复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并且围手术期的安全性高,为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的选择。
李强章耀华杨华清韩庆海杨云赵殿钊彭爱民刘利民
关键词:骨折固定术髋骨折康复转子间
Ilizarov技术治疗马蹄内翻足的手术技巧与治疗原则被引量:6
2021年
各种原因导致的马蹄内翻足是常见运动系统畸形,可由先天性、创伤或感染以及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脊髓栓系综合征、脑性瘫痪、遗传性感觉运动神经病等造成。婴幼儿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Ponseti方法作为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早期保守治疗方案已普遍在临床应用[1]。而对于许多延误治疗或是治疗失败、复发的程度较重、僵硬型的马蹄内翻足,则必须需要外科手段的干预。基于张力-应力法则的Ilizarov技术,通过缓慢的组织牵伸,治疗过去难以解决的足踝畸形,已成为临床治疗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的重要方法[2-3]
杨华清章耀华杨云韩庆海赵殿钊杨启昌
关键词:马蹄内翻足外固定ILIZAROV技术足畸形手术技巧
经颅电刺激联合核心肌锻炼治疗非特异性腰痛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观察采用经颅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联合核心肌锻炼治疗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6月—2020年6月,64例NLBP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2例采用经颅电刺激联合核心肌锻炼进行治疗(联合组),32例采用常规理疗(常规组)。比较两组患者早期及随访结果。[结果]联合组治疗周期小于常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患者治疗顺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费用及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9.34±4.12)个月。联合组恢复日常工作时间及复发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及随访过程中联合组VAS评分、ODI指数、OSI、APSI、MLSI稳定指数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 JOA评分显著增高(P<0.05)。常规组治疗后及随访过程中VAS评分、ODI指数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JOA评分显著增高(P<0.05),而OSI、APSI、MLSI稳定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终、治疗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联合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经颅电刺激联合核心肌锻炼能有效缓解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功能障碍及姿势控制能力。
赵殿钊张鸿悦刘晓磊李强田姗娜章耀华杨华清陈睿
关键词:非特异性腰痛经颅电刺激
复发性马蹄内翻足翻修原因分析和治疗策略被引量:4
2021年
复发性马蹄内翻足是目前足踝外科临床上面临的较为棘手问题之一,近年来越发受到重视[1]。复发性马蹄内翻足是指马蹄内翻足畸形在接受了初始治疗后,仍出现畸形且此畸形需要进一步干预,干预手段可以包括手法纠复、石膏固定、支具应用、手术矫正等。KHAN等[2]根据Pirani评分来判定复发,认为其评分大于2分即为复发。ZIONTS[3]及THOMAS等[4]认为足任何一部分重新出现了需要石膏或手术等治疗的畸形可称为复发。马蹄内翻足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治疗手段也不尽相同,但由于畸形复杂,矫正效果不易维持,使马蹄内翻足的复发率远远超过其他足踝畸形。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首次治疗后的复发率高达7.59%~52%,随着患儿年龄的增加而升高。患儿早期有30%左右的复发率,6岁时达到高峰52%[5]。
杨华清章耀华张鸿悦李强杨云姚建祥
关键词:马蹄内翻足翻修ILIZAROV技术
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行棘突劈开椎管减压与腰椎板切除减压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分析和探讨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行棘突劈开椎管减压与腰椎板切除减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从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以30例为1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腰椎板切除减压术,观察组行棘突劈开椎管减压术。观察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JOA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疼VAS评分、多裂肌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年,两组患者的JOA评分、下肢痛VAS评分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的腰疼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多裂肌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中棘突劈开椎管减压术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的腰痛感,有利于多裂肌在稚板的附着,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章耀华
矫形支具在马蹄内翻足治疗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21年
马蹄内翻足在临床中并非少见,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先天性、神经源性、创伤性等[1]。无论何种类型的马蹄内翻足,采用何种治疗方式,矫形支具的应用都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矫形支具不仅是非手术治疗马蹄内翻足的有效方法,早期使用能够很好地控制病情发展,避免进一步的有创治疗,也是手术治疗后维持矫正效果防止复发的重要手段[2]。只重视手法和手术矫形的过程,忽视治疗后支具的维持作用绝非可取,容易出现已矫正的畸形复发,导致前功尽弃。治疗马蹄内翻足的支具种类众多,需遵循一定的治疗原则选择最恰当的支具使用方案,提高矫形支具治疗效果,减少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
章耀华杨华清张鸿悦杨云刘晓磊
关键词:马蹄内翻足支具矫形复发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马蹄内翻足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1年
近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是指采用多学科多模式协作的方式,在围术期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加快患者术后的功能康复,减小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从而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发生率和死亡率[1]。ERAS不仅能大大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节约公共医疗资源,更能使患者的手术更加安全,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及提高生活质量。ERAS理念已成功应用到多种外科领域,在骨科的引入也取得了显著效果,其中关节外科、脊柱外科的加速康复理念逐渐成熟,但在足踝外科中尤其是马蹄内翻足矫正中的应用相对较少,而马蹄内翻足作为足踝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致畸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下肢功能,最终导致患者无法行走甚至站立,为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围术期护理不当、术后康复滞后等问题往往影响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增加复发率等[2]。必须重视加速康复在马蹄内翻足矫正中的作用,规范完善马蹄内翻足手术治疗围术期的管理,才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
杨华清张鸿悦章耀华刘晓磊李强
关键词:马蹄内翻足加速康复外科围术期
3D打印技术在矫形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被引量:9
2022年
目的研究3D打印技术辅助矫形骨科临床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共2学年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实习的本科学生78名,按照教学年度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0名为2019年1—12月期间实习学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研究组38名为2020年1—12月期间实习学生,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增加3D打印教学内容。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阶段测试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结果研究组学生的理论课测试成绩和实践课测试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的自拟问卷调查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3D打印技术应用于矫形骨科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杨华清李强刘晓磊张鸿悦董明章耀华
关键词:3D打印矫形临床教学手术操作
本体觉促进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和姿势控制的效果被引量:26
2019年
目的探讨本体觉促进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姿势控制的影响。方法 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30例于术后8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第9周随机分成对照组(n=15)和试验组(n=15)。对照组继续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联合本体觉促进训练;治疗第8周和第16周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多关节等速肌力测试及训练系统,以及平衡测试仪进行测试。结果治疗后,两组Lysholm评分显著提高(t> 16.687, P <0.001),患侧膝关节15°、45°、75°角度再现差值降低(t> 2.433, P <0.05),闭眼稳定平面、闭眼泡沫平面下重心摆动速度降低(t> 2.444, P <0.05);试验组Lysolm评分高于对照组(t=4.150, P <0.05),15°、45°角度再现差值低于对照组(t> 2.710, P <0.05),闭眼泡沫平面下重心摆动速度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本体觉促进训练能进一步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本体觉功能,提高膝关节功能和姿势控制能力。
刘晓磊章耀华郭恒冰李强杨阳杨华清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本体觉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