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腐败大菱鲆中分离得到的一株具有群体感应现象的细菌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 RNA鉴定其为蜂房哈夫尼亚菌(Hafnia alvei,Ha-01)。利用检测菌株紫色杆菌CV026及根癌农杆菌A136进行平行划线检测其信号分子(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并利用平板打孔法研究其分泌AHLs动力学及不同生长阶段生物被膜产生量,同时通过添加外源信号分子研究AHLs与生物被膜形成的关系。结果显示,菌株Ha-01能够产生群体感应现象,在培养过程中信号分子产生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16时达到最大值;生物被膜产生量与培养时间呈正相关,在72时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趋于稳定,且添加外源AHLs标准品能够促进生物被膜的形成。研究证实,菌株Ha-01能够产生群体感应现象且能够调控生物被膜的形成。
水产品腐败变质主要由细菌引起,其中优势腐败菌起主要作用。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化合物(AHLs)介导的群体感应(QS)系统作为细菌的重要生理调控系统,可以调控腐败菌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本文采用选择性培养基确定大菱鲆的优势腐败菌,通过根癌农杆菌A136检测优势腐败菌的AHLs活性,通过16S r RNA和生理生化试验鉴定属种。结果表明,大菱鲆优势腐败菌菌株PF为荧光假单胞菌,能够诱导根癌农杆菌A136水解X-gal产生蓝色;添加外源AHLs标准品能够促进菌株PF生物被膜的形成;大菱鲆4℃贮藏期间,肌肉中的AHLs活性与细菌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呈正相关性,证实大菱鲆优势腐败菌是荧光假单胞菌且存在QS系统,参与调控大菱鲆的腐败变质。
选用活性干酵母、柠檬酸和碳酸氢钠3种物质对草鱼进行脱腥处理,以感官评价和三甲胺(TMA)质量分数为评价指标,运用响应面法设计优化草鱼的脱腥工艺。结果表明,发酵法脱腥的优化条件为:活性干酵母溶液浓度1.20 g/100 m L、浸泡温度31℃、浸泡时间51 min;酸式脱腥优化条件为:柠檬酸溶液浓度1.50 g/100 m L、氯化钠浓度1.75 g/100 m L、浸泡时间85 min;碱式脱腥优化条件为:碳酸氢钠溶液0.20 g/100 m L、氯化钠浓度1.70 g/100 m L、浸泡时间83 min。通过比较三甲胺的质量分数得出发酵法脱腥的效果最好。
从腐败的大菱鲆中分离得到1株具有群体感应现象的菌株,根据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 RNA鉴定结果:该菌为格氏沙雷菌,命名为格氏沙雷菌SG-05。采用微生物传感菌琼脂扩散法检测菌株SG-05群体感应,探究其生长阶段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分泌规律及环境因素(碳源、pH)对其分泌AHLs的影响。研究表明,菌株SG-05能够诱导紫色杆菌CV026和根瘤农杆菌A136产生明显的颜色反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株SG-05培养液pH逐渐升高,AHLs分泌量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呈密度依赖性;在不同碳源(葡萄糖、果糖、木糖、麦芽糖等)培养基中生长,均促进菌株SG-05分泌AHLs,以果糖为碳源时AHLs分泌量最大;同时发现弱酸或中性环境适合菌株SG-05分泌AHLs,其中pH 6.0时AHLs分泌量达到最大值。研究证实细菌的菌液密度和外界环境因素能有效调控格氏沙雷菌AHLs的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