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
- 作品数:57 被引量:976H指数:18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乡村旅游影响下的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以秦巴山区安康市为例被引量:69
- 2017年
- 本文基于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特征建立农户可持续生计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实地调查并分析乡村旅游影响下的秦巴山区农户生计状况,以及不同地理单元农户生计结果差异。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业发展提高了山区农户自适应能力和生计保障程度,扶贫效果较为显著,参与旅游发展的农户可持续生计发展水平总体优于全区平均水平;(2)调查点农户的生计资本得到增加,但五大资本中社会资本值低较,农户可获得的社会资源有限;(3)四类乡村旅游地农户(即,秦巴山区中心城区依托型、大中城市近郊型、景区依托型和边远型乡村旅游地)生计资本结构存在差异,大中城市近郊型乡村旅游地农户的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与乡村旅游形成良好互动,农户可持续生计总体结果优于其他类型乡村旅游地;(4)农户社区组织的建构对增加和拓展农户的生计资产具有积极的影响。研究可为贫困山区农户生计发展、扶贫及乡村旅游发展等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 崔晓明陈佳杨新军
- 关键词:生计资本乡村旅游
- 基于农户生计的乡村能源消费模式研究——以陕南金丝峡乡村旅游地为例被引量:30
- 2015年
- 为探讨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转型及能源消费模式产生的影响,论文借鉴可持续生计理论,以陕南金丝峡乡村旅游地为例,通过入户调查与访谈,构建能源消费-生计多样性模型对农户分类,基于用能多样性矩阵与效益评估法,分析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用能结构及其综合效益,继而依据灰色关联分析,识别影响农户能源消费的主要生计资本因子,并总结农户能源消费模式转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参与旅游经营与不参与旅游经营的两大类农户中,农户用能多样性水平随生计多样性水平的提高而上升;2与非旅游经营户相比,旅游经营户商品能源消费大幅增加,新型能源迅速推广,传统能源消费有所降低,能源消费模式向优质化和商品化发展;3不同类型农户用能综合效益差异明显,旅游经营户用能综合效益(16.96元/kgce)明显大于非旅游经营户(13.53元/kgce),表明旅游经营户从能源消费中获益更多;4促使农户能源消费模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物质、人力和金融三大生计资本。乡村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农户生计资本与策略的变化,并成为农户能源消费模式转变的重要驱动力,最后为进一步改善环境政策和优化能源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 李鑫杨新军陈佳吴文恒
- 关键词:灰色关联分析
- 渭河陕西段潜流带沉积物重金属变化初步分析被引量:11
- 2014年
- 为厘清潜流带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变化及与水量交换、沉积物颗粒结构间的关系,于2013年春夏两季对渭河陕西段5个研究断面66个测试点位沉积物的野外原位渗透系数、颗粒粒径、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渭河沉积物渗透系数的主要因素是沉积物粒径,同时沉积物垂向分层、排列组合也影响其渗透性能;沉积物重金属Cu、Zn、Pb、Cd质量分数在垂向上不同深度其含量大小不同,在时间上总体呈现春季>夏季,富集系数(EF指数)分析结果显示春季Cu、Zn(除华县)、Pb(除眉县)、Cd富集严重且主要受人为输入源影响,夏季除Cd元素外,Cu、Zn、Pb的EF值均<1.5,说明其含量主要来源于地壳和岩石圈的自然风化过程;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粘土与粉砂(粒径<0.075 mm)百分比与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分数呈弱相关,重金属粒径效应不显著,粒径不是控制重金属含量的主要环境影子;对单一重金属垂向不同深度含量进行相关性研究发现除Cd外,其余3种重金属在垂向上的相关系数均>0.5(p<0.01),说明单一重金属在垂向上具有同源性且存在相互迁移与转化.
- 杨小刚宋进喜陈佳刘超王珍李佳选薛健茹彤
- 关键词:渭河陕西段重金属
-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动态评价--以湖南省为例
- 本文从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省域尺度出发,构建湖南省“三化”综合发展指标评价体系,运用软件数据处理技术和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模型,分析湖南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为湖南省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带...
- 李伯华陈佳
-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业技术推广
- 文献传递
- 渭河陕西段水体主要污染物时空变化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近年来渭河水环境日趋恶化,严重威胁关中地区的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对渭河2011-2013年五个监测点水体中的高锰酸盐指数(CODMn)、NH3-N、石油类、PH、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进行测定;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图解法对水体主要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渭河流域陕西段水体以NH3-N、石油类和BOD5污染为主,高锰酸盐指数含量较低,PH较正常;(2)渭河陕西段自上游的眉县向下游的华县污染逐渐加重,以临潼、华县监测点污染最为严重;(3)从2011年到2013年,渭河陕西段水体污染程度较高,且以2013年污染最为严重。污染最严重2013年的华县是污染最轻的2012年的咸阳的15.77倍。
- 陈佳
- 关键词:渭河陕西段水体污染综合污染指数法图解法
- 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适应性演化理论框架与实证被引量:31
- 2020年
- 乡村转型及适应演化路径是乡村可持续发展领域重要研究内容,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其多元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国家制度(战略)变迁关键时间节点,梳理典型案例乡村发展阶段,明确案例乡村转型适应的体制演化特征。在乡村适应性演化理论分析框架构建基础上,以体制转换明显的乡村为实证案例,结合农户调查与深度访谈数据,评估乡村适应演化下系统适应能力(结果)及农户生计响应效果,并基于归纳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揭示乡村体制转换与微观农户生计关联的适应演化路径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农业体制乡村向旅游体制转换后出现乡村经济发展和环境破坏、社会矛盾风险并存局面,农户生计适应选择对乡村转型响应呈现多样化。(2)不同适应路径农户生计恢复力存在显著差异,升级型、扩张型生计恢复力相对较高,维持型和更替型较低。(3)乡村体制转换(R1到Rn)与农户生计适应(P1到P5)呈现协同且分化的演化路径,基础设施、政策扶持以及生态环境因子是乡村转型与农户生计关联适应演化的关键影响变量。
- 陈佳杨新军温馨邓梦麒
-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户生计
- 水资源约束下的河西走廊城市经济脆弱性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9
- 2019年
- 城市经济脆弱性作为当前脆弱性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为人-地系统耦合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决策支持和管理方法。依据城市经济脆弱性内涵,基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构建了城市经济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评价河西走廊地区及区域内五市的城市经济脆弱性,并采用障碍度模型识别影响区域城市经济脆弱性变化的因素。结果显示:(1) 2006—2015年,河西走廊地区城市经济脆弱性呈现出先曲折下降(2006—2011年)再波动上升趋势(2012—2015年);(2)河西走廊地区的城市经济脆弱性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经历了东西高、中部低到整体较高的演变过程;(3)阻碍河西走廊地区城市经济脆弱性降低的障碍因子由适应能力逐步转变为暴露度。针对河西走廊地区各市主要障碍因子,提出针对性优化措施。
- 张戬陈佳黄馨王子侨
- 关键词:河西走廊脆弱性熵权TOPSIS法
- 渭河陕西段潜流带污染特征及其对河水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河流潜流带沉积物间隙水是影响河流水质的重要因素,为探究其污染物迁移转化对河水的影响,通过现场采样和室内实验测试分析,2013年6月和12月对渭河陕西段4个研究点沉积物中含水率、有机质(OM)的特征和总氮(TN)、总磷(TP)在沉积物中的垂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分别对TN、TP、有机质在沉积物、间隙水和河水的迁移转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有机质含量在垂直方向上大体呈现随深度增加而波动下降的趋势,但眉县在12月的10 cm以下反而随深度增加而上升;2沉积物中TP、TN在夏季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8.55 mg·kg-1和13.52 mg·kg-1,在冬季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48 mg·kg-1和2.91 mg·kg-1,含量偏高,属严重污染,且夏季污染程度高于冬季。沉积物、间隙水和河水TP、TN含量的比较表明,三者之间存在"汇"与"源"的关系,沉积物间隙水TP、TN含量高于河水TP、TN含量,具有向河水释放的趋势;3相关性分析表明,间隙水与河水中的TP、TN和有机质存在显著相关性,而和沉积物中的TP、TN相关性不明显,夏季各介质氮磷间的相关性较冬季显著。
- 陈佳宋进喜杨小刚张波李佳选
- 关键词:河水间隙水总氮总磷渭河陕西段
- 人地系统适应性研究进展:概念、理论框架与方法被引量:30
- 2021年
- 适应性研究旨在通过主体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调整,以削减其负面影响并改善适应能力,是实现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鉴于目前对适应性理论体系缺乏统一认识和系统梳理,论文通过对国内外人地系统适应性研究文献总结,从概念内涵、理论框架和方法对适应性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适应性研究的科学范式。研究发现:①学术界对适应性概念的理解并未达成科学共识,阻碍了通用的适应性研究理论体系的构建。②现有适应性分析框架多是基于全球变化领域理论框架基础的延伸和修订。③适应性研究缺乏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以借用脆弱性、恢复力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为主。因此,统一的适应性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构建亟需加强,而国外既有积累的理论经验并不通用,中国化的适应性分析框架、方法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同时,应强化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综合"的人地系统适应性研究,注重多尺度结合的适应性动态分析。
- 尹莎杨新军陈佳
- 关键词:适应性人地系统
- 脆弱性与恢复力整合: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研究转型与挑战
- 2024年
- 从识别地理环境脆弱状态与机制,到强化社会—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恢复力,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研究已成为重新审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保障新时期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议题。论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分析了社会—生态系统主流领域研究进展、转型趋势与挑战,并提出社会—生态系统研究转型的主要议题和途径。本文认为脆弱性与恢复力整合的转型,是研究体系的不断深化与交互融合,进一步加深了可持续性科学在社会与环境互馈适应机制的理解。面对社会—生态系统多过程交互的复杂特征,脆弱性与恢复力定量模型亟需优化,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结果有待与适应性管理实践对接。而整合脆弱性与恢复力框架的系统要素空间特征识别、演化过程刻画、交互关系定量和数理模拟等分析途径,可为社会—生态系统应对机制复杂性、应用实践困难等诸多挑战提供研究范式和方法借鉴。
- 杨新军杨新军陈佳
- 关键词:脆弱性恢复力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