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新生儿
  • 2篇蛋白
  • 2篇球蛋白
  • 2篇降钙素
  • 2篇降钙素原
  • 2篇儿童
  • 2篇CRP
  • 2篇丙种球蛋白
  • 2篇川崎
  • 2篇川崎病
  • 1篇蛋白治疗
  • 1篇导管
  • 1篇地奈德
  • 1篇新生儿呼吸
  • 1篇新生儿呼吸窘...
  • 1篇新生儿呼吸窘...
  • 1篇新生儿细菌感...
  • 1篇序贯
  • 1篇血常规
  • 1篇血清

机构

  • 10篇深圳市龙岗区...
  • 1篇暨南大学附属...

作者

  • 10篇罗建军
  • 3篇黄从付
  • 3篇李秀云
  • 3篇何旭
  • 1篇魏凤香
  • 1篇陈诚
  • 1篇唐艳丽
  • 1篇柳国胜
  • 1篇韩静
  • 1篇肖政祥
  • 1篇吴英娆
  • 1篇吕晓丹
  • 1篇马莹莹
  • 1篇廖婷婷
  • 1篇冯婧

传媒

  • 2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当代医学
  • 1篇黑龙江医药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内蒙古医学杂...
  • 1篇安徽医药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龙岗区近10年361851例新生儿G6PD缺乏症筛查结果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对龙岗区近10年361851例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筛查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采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龙岗区接受G6PD缺乏症筛查的新生儿361851例,通过荧光斑点法对筛查滤纸干血片进行初筛,再进行复查,通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6-磷酸葡糖酸脱氢酶(6PGD)比值法确诊,对比实际筛查结果。结果接受G6PD缺乏症筛查的新生儿中,相较于非深圳户籍新生儿,深圳户籍新生儿实际复查率更高(P<0.05);两组阳性率与通知复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确诊率与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1851例新生儿中,G6PD阳性率0.17%,通知复查率143.14%,实际复查率63.4%,确诊率7.03%,患病率0.12%。结论龙岗区近10年新生儿G6PD缺乏症发病率较低,可通过常规筛查的方式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以达到防治作用。
尹利芳廖婷婷罗建军韩静冼洁仪
关键词:筛查结果
浅谈NCPAP序贯高流量鼻导管湿化氧疗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观察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NCPAP序贯高流量鼻导管湿化氧疗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8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34例患儿,对照组接受NCPAP治疗,观察组接受NCPAP结合HHFNC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予以比较。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的Sp O2、Pa O2以及Pa CO2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是20.6%,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是52.9%,组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运用NCPAP序贯高流量鼻导管湿化氧疗治疗具有显著临床效果,能够明显减少患儿并发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何旭罗建军林凤姬
关键词:NCPAP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混悬液吸入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00例急性感染性喉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空气压缩泵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声音嘶哑消失时间、吸气性喉鸣消失时间、犬吠样咳嗽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布地奈德混悬液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汪培勤马莹莹罗建军
关键词:布地奈德吸入治疗急性感染性喉炎
探究联合检测降钙素原与CRP在新生儿细菌感染诊断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与CRP联合检测用于新生儿细菌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在本院于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感染病例中随机抽取出3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的类型分入到细菌感染组和非细菌感染组,对两组患儿进行降钙素原和CRP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降钙素原、CRP水平。结果细菌感染组患儿的PCT和CRP水平均高于非细菌感染组,P<0.05;且细菌感染组患儿的PCT阳性率95.71%和CRP阳性率86.43%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患儿的13.13%、18.75%,P<0.05。结论在新生儿细菌感染诊断中降钙素原与CRP的联合应用有助于减少漏诊、误诊病例,并且可通过检测PCT和CRP水平来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促进患儿康复。
何旭罗建军林凤姬
关键词:降钙素原CRP新生儿细菌感染
早期降钙素原、血常规和CRP联合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早期降钙素原(PCT)、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败血症新生儿记为观察组,另选取我院出生的80例健康新生儿记为对照组。对比不同组别新生儿以及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PCT和血常规、CRP的水平,并分析3种诊断方式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PCT、CRP、WB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L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24 h后,PCT、CRP、WB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PLT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PCT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CRP、WBC及PLT,且PCT的诊断指数和Youden指数均最高(P<0.05);PCT、CRP、WBC及PLT联合检测的敏感性、诊断指数和Youden指数均高于单一指标检测(P<0.05)。结论败血症新生儿存在PCT和血常规、CRP水平异常现象,早期PCT、血常规和CRP联合检测能够作为败血症诊断的有效方式。
何旭冼家明罗建军
关键词:降钙素原血常规新生儿败血症
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维生素A和维生素E水平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检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维生素A和维生素E水平,观察检测结果。方法选取该院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5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来院健康检查的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组织两组儿童采集血液标本,观察血清维生素A与维生素E等指标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维生素A(1.20±0.01)μmol/L、维生素E(29.71±1.58)μmol/L、Ig G(7.00±0.21)g/L、Ig A(0.71±0.35)g/L、补体C3(1.01±0.10)g/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常伴随维生素A及维生素E缺乏症状,患儿免疫功能异常,对其成长不利。
李秀云黄从付罗建军
关键词:反复呼吸道感染维生素A维生素E儿童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的效果观察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70例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吸氧方式及对症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喘憋缓解时间及总吸氧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 h后的呼吸频率、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TcSO_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4 h后的血气指标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改善婴儿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的通气、换气功能,减轻免疫损伤,快速缓解症状,缩短住院时间。
李秀云黄从付罗建军唐艳丽吴英娆朱春婵
关键词: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丙种球蛋白
Pfeiffer综合征1例遗传学与临床特征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Pfeiffer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遗传学特征。方法2017年11月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发现1例Pfeiffer综合征病儿,通过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基因检测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病儿主诉胎龄35+2周,生后发现畸形20 min。出生即有典型的三叶草头颅及突眼、高腭弓、颈短、低耳位、外耳道闭锁等头面部畸形,以及其他骨骼发育异常表现,如肘关节强直、粗大倾斜的大拇指及大脚趾、尾椎骨外翻等畸形表现,通过基因检测分析,发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FR2)基因变异,确诊为Pfeiffer综合征Ⅱ型。结论Pfeiffe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通过病儿典型的临床特征及FGFR2基因突变最终确诊。
陈诚冯婧柳国胜吕晓丹朱春婵罗建军肖政祥魏凤香
关键词:染色体畸变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药物治疗情况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观察药物对于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7年4月至我院进行治疗80例患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儿童,每组40例,所有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双号为对照组单号为观察组。对照组患儿追加2g/kg的丙种球蛋白,其余治疗方案同前。观察组在使用2g/kg的丙种球蛋白的基础上,在追加泼尼松片2mg/(kg·d)分次口服,2~4周后逐渐减量至停药。待体温恢复正常后,改为口服泼尼松片。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的手足肿胀消退时间、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退热时间。结果对照组患儿的手足肿胀消退时间、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退热时间均明显长于观察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3个月之内观察组人员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概率为12.5%,共发生5例。对照组发病率为17.5%,共发生7例。冠状动脉发生的概率比较,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适量的激素治疗对丙种球蛋白无反应设为川崎病患儿具有很好的效果。
李秀云黄从付罗建军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泼尼松临床症状药物治疗
川崎病与支原体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与支原体感染(Mycoplasma pneumomiae,MP)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2月于我院被确诊为KD的84例患儿的病历资料,其中按照患者是否有支原体感染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KD患者为有支原体感染(43例),对照组KD患者无MP感染(41例)。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血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血红蛋白(HB)以及血小板计数(PLT)的检测和分析。对两组患者是否存在冠脉损伤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无冠脉损伤者占34.9%(15/4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5%(24/41),观察组冠脉损伤者占比65.1%(28/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5%(17/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CRP指标水平为(68.9&#177;14.7)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8&#177;8.2)mg/L,观察组的ESR指标水平为(42.6&#177;15.9)mm/h,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6&#177;6.1)mm/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感染为KD的病因之一,MP感染与患者冠脉损伤呈正相关,MP感染引起的免疫介导损伤和炎症反应是发生KD的重要途径。
汪培勤饶福光罗建军
关键词:川崎病支原体感染冠脉损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