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勇
- 作品数:7 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 中国新时期以来的“定向戏”现象分析
- 2018年
- 定向戏是由某一特定部门资助并为之编写和演出的戏剧,其题材取自该部门,主题也适应其需要。定向戏在当今中国剧坛相当普遍,它是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产物。定向戏的特点是定向性和时效性,它还有着模式化特征。大部分定向戏过于受真人真事束缚,没有写出具有独立思想的人;往往注重宣传教化而少文采;没有勇气直面现实,放弃现实批判精神。好的定向戏应从艺术出发,从人物出发,从生活体验出发,正视社会问题,并拥有现实批判精神。
- 陈文勇
- 关键词:人学思想性艺术性
- 1990年代中国底层戏剧研究
- 2017年
- 底层戏剧是1990年代中国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的对象主要是贫困农民、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和身居底层的知识分子群体。这些戏剧既表现了底层群体的现实生存状态,也能揭示出他们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既赞扬了底层群体忍辱负重、坚韧豁达的品格,也能较为深入地批判他们愚昧、落后与异化的思想缺陷。但底层戏剧也存在着虚假代言、回避问题、粉饰现实、情节安排和人物设置雷同等诸多问题。剧作家只有设身处地从生活出发,从底层出发,以人学和启蒙精神为视角去揭示底层现状,挖掘深层的根源,才能写出真正属于底层的戏剧作品。
- 陈文勇
- 关键词:人学启蒙
- 1990年代中国主旋律戏剧之批判被引量:1
- 2013年
- 主旋律戏剧歌颂伟人业绩,讴歌时代英雄,对繁荣文化市场和重塑国家形象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主旋律戏剧虚假的繁荣背后隐藏着孱弱的精神实质,这些戏剧出现了严重的舞台平庸、戏剧失魂的现象:它们过于迎合政治与回避社会问题,造成主体性失落;人物呈现脸谱化和类型化,使得'人'从舞台上消失;叙事平面化与模式化,加剧戏剧精神萎缩。坚守人的戏剧、审美的戏剧和戏剧的现实批判性才能真正发挥主旋律戏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 陈文勇
- 关键词:人学
- 1990年代中国话剧的反思与批判被引量:2
- 2015年
- 1990年代话剧精品虽少,但作为现代性的话剧蕴含着一定的人学价值,1990年代商业戏剧、实验戏剧活跃,小剧场戏剧成为演出中坚力量等特征也对21世纪的话剧创作与演出产生深远的影响。但这一时期话剧呈现出精神萎缩、舞台平庸的特征,这突出表现在"人"的失落与话剧失魂这两个方面。只有坚守批判性、真实性与文学性,中国话剧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总结1990年代的话剧特征,分析得失,汲取教训,对繁荣中国当下的话剧创作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 陈文勇
- 关键词:话剧
- 1990年代中国情感话剧之批判
- 2015年
- 情感话剧在消解虚假的崇高、反对新禁欲主义、张扬人的生命存在和情感诉求等方面是有着一定作用的,其突出价值体现在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身体与欲望的回归上。情感话剧着力描写社会转型期人们情感世界的内心冲突和灵魂挣扎,表现人们面对新形势所表现出的内心困惑、迷惘、痛苦与欣慰等情绪。但情感话剧也存在着放纵欲望、游戏人生等问题:人物往往呈现出游戏人生的顽主和痞子心态;剧作缺乏应有的超越意识和批判精神。剧作家在展示欲望的同时,应注意理性与责任的约束与制衡作用,他们应该用现代价值观念去引导人们正视欲望,重建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
- 陈文勇
- 1990年代中国历史剧之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1990年代的中国历史剧能够彰显出剧作家的现代意识和主体意识,尽力挖掘人性深度、反思民族文化心理,并能寻求历史剧的形武解放,表现出传神写意的特征。但总体看来这一时期的历史剧精品少,题材单一,且传神创新性不足,也缺乏深刻的人学和哲理意蕴,部分戏剧还存在反历史主义倾向。如何让历史剧传达出现代人学与哲理意蕴仍是剧作家努力的方向。
- 陈文勇
- 关键词:历史剧人学
- 浅析赵耀民1990年代的话剧创作被引量:2
- 2014年
- 赵耀民的剧作尤其是1990年代的作品,不论是在思想的深刻性上,还是形式的探索性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赵耀民剧作的原型意象丹顶鹤和飞机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对抗;人物从人杰到歌妖表达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他提出的荒诞喜剧说蕴涵了荒诞性、悲喜结合的"双层反向性"和现实批判性。进入新世纪后,赵耀民改编了大众化和娱乐化的轻悲剧和歌舞话剧,放弃了原创性和荒诞喜剧的创作,时代呼吁更多的荒诞喜剧作品出现。
- 陈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