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健
- 作品数:18 被引量:18H指数:2
- 供职机构: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 论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被引量:1
- 2014年
- 从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可以看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音乐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而技能的学习与提高离不开实践环节,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本文是对音乐教育专业实践环节构建的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构建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音乐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教师教育新课标实施过程中的音乐师资。
- 杨健
- 关键词:音乐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 记谱法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 2007年
- 一、音乐教育应采取简谱、五线谱并举的原则
我国各院校当前的音乐教育在识谱的教学上绝大部分地方是使用五线谱教学,个别地方使用简谱教学。没有作统一的要求。我个人认为当前基础音乐教育在识谱的教学上应该坚持简谱、五线谱并举的原则。
- 杨健
- 关键词:音乐教育五线谱教学简谱
- 门德尔松作品的风格特点被引量:1
- 2014年
- 门德尔松(1809~1847)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他的祖父是犹太哲学家,父亲是一位银行家,母亲有着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音乐天赋,因此,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钢琴和音乐理论,九岁就在音乐会上演奏钢琴,12岁开始学习音乐创作,17岁即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21岁起研究和整理巴赫的作品。除了1829年在柏林使巴赫的《马太福音受难曲》重见天日外,他还组织了按历史次序编排演奏曲目而连续举行的音乐会。门德尔松一生孜孜不倦,献身于创作事业。文章从门德尔松作品风格特点的背景、原因和贡献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 杨健
- 关键词:门德尔松钢琴演奏
- 论《乐记》中的美学思想
- 2015年
- 学者在《乐记》的创作年代方面存在分歧,一种认为是来自师从孔子的公孙尼子所写,历经汉代学者整理而形成的一本音乐理论作品,并非一人所完成,另一种认为是来自西汉刘德。它通过音乐的起源,音乐和人的感情,音乐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论述,表达了音乐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对中国音乐美学的进程的作用。《乐记》的很多思想和儒家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而美学思想也大多表达了儒家思想。
- 杨健
- 关键词:音乐美学思想情感
- 中国音乐社会观对记谱法的观照
- 2007年
- 一、音乐社会观
社会学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它自从诞生以来,已经有近1.5世纪。它的研究对象和领域,是随着社会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着。而音乐社会学是在20世纪20年代兴起、形成、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德国的大型音乐辞书《音乐的历史与现状》(1965)的表述如下:“‘同任何一门专科社会学一样’,音乐社会学是‘在另外一门学科’,即在音乐学中‘进行社会学的研究一;
- 杨健
- 关键词:社会观音乐社会科学社会学
- 《诗经》的音乐性特征及其教学探析被引量:4
- 2018年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篇诗歌,因此又被称为“诗三百”。《诗经》中的诗歌可分为风、雅、颂三类,“风”主要是各地的民间歌谣,共有160篇;“雅”主要是贵族宫廷音乐作品,共有105篇;“颂”共有40篇,主要为宫廷祭祀歌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几个部分。《诗经》中的诗歌与音乐关系密切,后世研究者称“诗三百皆有曲调”。明代的音乐研究者朱载堉在《乐律全书》中对《诗经》的曲调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诗经》中的大雅都用“宫调”,小雅用“徵调”,《国风》部分用的是“角调”,《周颂》《鲁颂》是“羽调”,《商颂》用的是“商调”。
- 杨健
- 关键词:《诗经》诗歌总集教学《周颂》民间歌谣
-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对接研究
- 2016年
- 本文通过对本市数十所高等师范院校数十名音乐教师的采访和调查,就他们在高教和基础教育磨合对接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整理和分析,对高校音乐教师与基础教育更好地接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杨可馨杨健
-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基础音乐
- 当祖国需要我们时
- 2013年
- 陈念祖杨健
- 小说《呼喊与细雨》的音乐叙事风格
- 2014年
- 小说《呼喊与细雨》是著名作家余华的经典作品,是他小说创作风格转型的一部代表作。小说体现的是作者对自己以前文学形象的一种否定,是对当前评论界所给予评价的一种颠覆。在小说《呼喊与细雨》中,我们看到作者更为质朴的圆熟,体现了新时代的文学写实,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崭新的余华形象。本文通过分析《呼喊与细雨》的音乐叙事风格来更好地解读这部经典。
- 杨健
- 关键词:《呼喊与细雨》音乐叙事
- 《奥兰多》与“性变”游弋中的唯美穿越
- 2014年
- 《奥兰多》穿越英国历史400多年,游弋于英国王子"性变"的时空长廊中,是一部展示英国历史景观和再现当代性别与主体意识的史诗。电影以一种幽默的口吻,借助奥兰多的视角描述那段历史,从不同角度构建了主人公成长中的人格和至善至美的性别意识,再现了英格兰王子在追求感情与爱情中的"性变"过程、同世俗挑战的风向标和战火中孕育新生命的美好归宿。无疑,为中西电影主题和艺术的开拓提供了新的借鉴。
- 杨健
- 关键词:《奥兰多》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