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攀文
- 作品数:5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研究
- 本文的研究主题是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主要文本依据是《逻辑研究》、《观念Ⅰ》、《笛卡尔沉思》、《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经验与判断》、《被动综合分析》和其他文本中关于意向性的论述,以及海德格尔、萨特、庞蒂等哲学家的作品。所采...
- 陈攀文
- 关键词:意向性发生现象学
- 文献传递
- 现象学意向性理论的生存论转向: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被引量:2
- 2015年
- 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一种纯粹心理认知意义上的意识意向性。海德格尔通过澄清关于意向性的两个误解,找到了改造胡塞尔意识意向性理论,进而构建生存意向性理论的一个自明性开端。海德格尔基于"生存论"立场对胡塞尔的意识意向性理论作出了三个方面的批判性改造。海德格尔认为意向性之"主体"是指向实践价值意义的此在而非先验自我;意向之意义出自此在之实践和价值性质的筹划而非纯粹意识之授义活动;意向性之指向性根源于使生存价值得以绽出的时间性而非意识的本质结构之事实。海德格尔的意向性理论超越了传统哲学而走向了价值和实践哲学,从意识意向性转向了生存意向性。
- 陈攀文
- 关键词:筹划
- 人学思潮在中国被引量:3
- 2015年
- 现代哲学意义上的人学,内容上与传统哲学中对人的各种问题的研究不同,方法论前提上与科学对人的研究不同,学术性质上与人本主义哲学不同。中国的人学思潮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既是受国际人道主义文化和人学思潮的影响,又有着国内社会、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中国的人学界先后思考和讨论了人性论、人格论、人学价值论、人权论、马克思人学思想、现代西方人学观念转换、中国特色人学课题等重大问题。
- 沈亚生陈攀文
- 关键词:人学人本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 从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到自我的超越性——萨特建构现象学本体论的初步尝试
- 2015年
- 萨特认为胡塞尔对康德的"我思应能伴随我们的所有表象"的解读过于浅显,其现象学本体论难逃阿喀琉斯的脚踵之灾;胡塞尔由于把"先验自我"统摄进意识的内部结构导致了三个明显的理论缺陷,其一破坏了现象学的明见性,其二存在笛卡尔哲学式错误遗迹,其三必然陷入唯我论困境;萨特在批判胡塞尔先验自我的基础上,重构了自我的超越性图式;通过先验自我的批判与自我的超越性图式的重构,萨特确立自己的现象学本体论出发点,对理解现象学本体论由胡塞尔向萨特的嬗变提供了一条清晰的理路。
- 陈攀文
- 关键词:先验自我
- 海德格尔源始伦理学中的共在主体性被引量:2
- 2015年
- 在胡塞尔现象学伦理学中,先验自我具有意向性之指向性与构造性特征,一切价值和意义都是出自先验自我之意识之授义活动,先验自我成为了一切行为之极点,胡塞尔现象学伦理学中展显出的主体性是一种"先验主体性"。海德格尔将"此在"作为突破口从三个方面对胡塞尔先验主体性性理论作出了发展改造。海德格尔从本质上把此在归结为与他人在世界之中的"共在"。因此,海德格尔现象学伦理学中展显的主体性是一种"共在主体性"。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伦理学是一门源始伦理学。共在主体在源始伦理中的本真生存即是领会良知的召唤、切近存在之真理以及诗意地栖居。
- 陈攀文沈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