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莫地平对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及手术患者的疗效。方法:收治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14例,根据是否采用尼莫地平治疗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及相关手术亚组。采集年龄、GCS评分、术前血肿量、入院及出院时患肢肌力、MRS及全面衰退量表评分(GDS)、再出血等,对比分析各项指标。结果:治疗组出院时患侧肌力显著高于对照组,MRS评分及GDS评分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相应手术亚组上述指标也得出相同结果。结论:高血压脑出血采用尼莫地平术中灌洗联合术后口服或单纯口服,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有利于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 王芃李挪黄山李铁男郎晓峰刘伟
- 关键词:尼莫地平高血压脑出血开颅灌洗
- 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12
- 2019年
- 目的:探讨颞叶皮层入路、沟裂显微手术和钻孔引流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SHICH)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为选择SHICH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18例SHICH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颞叶皮层组(皮层组,39例),沟裂显微手术组(沟裂组,31例)和钻孔引流组(钻孔组,48例)。记录3组患者年龄、血肿量、哥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发病至手术开始的时间、血肿清除率、术后24h病情好转率、术后再出血率、颅内感染率、生存率和预后良好率。结果:沟裂组患者血肿清除率、术后24h病情好转率、生存率和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皮层组(P<0.05)。3组患者发病至手术开始时间、术后再出血率和颅内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沟裂组和钻孔组中血肿量30~49mL和50~69mL亚组患者预后指标(血肿量、GCS评分、生存率和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钻孔组血肿量50~69mL亚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沟裂组(P<0.05)。结论:经沟裂显微手术和钻孔引流术治疗SHICH患者的手术效果和预后好于颞叶皮层入路,对高龄、中等量以上脑出血患者更宜适时行钻孔引流术;大量血肿患者可采用沟裂显微手术。
- 王芃李挪黄山李铁男郎晓峰刘伟
- 关键词:幕上高血压脑出血侧裂钻孔引流
- 显微手术治疗脑干占位性病变(附13例分析)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脑干占位性病变的手术适应证、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06年手术治疗的13例脑干肿瘤病人的临床表现、肿瘤影像学特点及生长模式和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脑干不同位置、不同类型肿瘤生长模式不尽相同。本组镜下判断肿瘤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死亡1例。结论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脑干肿瘤,只要适应证选择正确,方法得当,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索新郭永川郭宏川刘伟
- 关键词:脑干肿瘤显微外科手术
- 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急诊治疗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破裂颅内动脉瘤行急诊外科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147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急诊血管内治疗84例85个动脉瘤,显微手术组63例64个动脉瘤,以出院mRS分级0~2级为预后良好,结合年龄及Hunt-Hess分级对比两种术式预后。结果:两种术式总体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患者≥65岁时,血管内治疗预后良好率显著好于显微手术(P<0.05);当患者<65岁时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Hunt-Hess 1~3级和4~5级,两种术式预后良好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治疗总体并发症及癫痫发生率显著低于显微手术。结论: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治疗是破裂颅内动脉瘤急诊治疗的有效方法,血管内治疗手术风险更低,尤其适合老年及后循环动脉瘤。
- 王芃李铁男黄山郎晓峰李挪刘伟张铁岩
- 关键词:急诊血管内治疗显微手术
- 脑梗死局部动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影像预测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颅脑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edangiograp hy,DSA)对脑梗死局部动脉溶栓后早期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nalhemorrhage,SICH)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0例经局部动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根据术后有无SICH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对比两组平扫CT和DSA影像。结果 5例确诊SICH,两组术前CT同一供血区内陈旧缺血病灶、DSA侧支循环分级及血管狭窄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脑梗死局部动脉溶栓前影像学综合分析可以帮助预测SICH的发生。
- 王芃索耀华郎晓峰刘伟李铁男李挪黄山周泽亚
- 关键词:血栓溶解疗法颅内出血数字减影
- 175例小儿颅脑损伤的治疗体会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探讨小儿颅脑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12月~2005年12月收治175例小儿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175例中合并颅内血肿28例,占16%,手术治疗14例,非手术治疗161例。173例存活,死亡2例。随访6月~3年和头颅CT复查。结论:小儿颅脑损伤应尽早确诊、抢救生命以及选择及时、恰当的综合治疗方案,能获得较好的治疗结果。
- 宋冰李挪刘伟孙国军
- 关键词:脑损伤小儿
- 可生物降解高分子超细纤维PLA药物缓释体作用于脑胶质瘤的体外研究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比较可生物降解药物缓释体与单纯抗瘤药物体外抗胶质瘤细胞的作用。方法通过MTT法筛选药物敏感浓度后,应用化学电纺锤工艺将聚乳酸(PLA)与卡氮芥、阿霉素、紫杉醇制成缓释体,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其缓释率,筛选缓释效果好的缓释体。体外利用L929细胞在空载体浸出液培养后测定吸光度值(OD值),计算相对增殖率(RGR),按六级评分标准评价空载体毒性,0~1级无毒性;利用C6胶质瘤细胞在药物缓释体中培养后计算细胞抑制率(IR)验证药物缓释体的缓释杀瘤效果。结果卡氮芥-PLA缓释体、阿霉素-PLA缓释体缓释平稳,紫杉醇-PLA缓释体缓释效果差并有暴释。空载体毒性为0~1级。卡氮芥-PLA缓释体平稳释放后细胞抑制率为12.3%。结论载体材料无毒性作用,卡氮芥-PLA缓释体缓释效果好,体外杀瘤平稳、持续杀瘤,可进一步通过体内动物实验验证其有效性。
- 索新刘伟郭永川杨国康崔朋李庆伟李荣刚景遐斌
-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迟效制剂
- CT灌注成像对脑缺血半暗带的识别及在动脉溶栓中的价值被引量:1
- 2009年
- 动脉内局部溶栓(local intra-arterial lhrombolysis, LIAT)治疗颈动脉系统血管急性闭塞成为临床有效的方法之一,如何在时间窗内快速选择合适的病例,成为日益受剑关注的问题。若基于病理生理学改变,而非单纯凭缺血时间来来选择患者,能够确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 王芃索耀华甄勇马首艳郎晓峰李铁男刘伟黄山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溶栓
- 持续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在神经外科应用的95例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和分析腰大池置管引流在治疗神经外科各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自2010年11月—2012年10月该科对于收治的颅脑损伤、颅内感染和颅底肿瘤手术后脑脊液漏、蛛网膜下腔以及脑室系统出血等都和脑脊液循环密切相关的疾病患者95例,运用腰大池置管进行持续引流。结果全部患者在置管以后,有4例患者出现了神经根性的疼痛,在拔管以后明显好转,产生颅内感染的患者有1例,经过鞘内注药和加强抗感染治疗以后得到痊愈,有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疗中出现了引流管欠通畅情况,有4例需要重新置管以后才使引流通畅,有2例患者给予注水冲洗以后引流,有明显的改善。除了有2例出现颅内感染以外,没有出现脊髓损伤和出血等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症状。结论腰大池置管进行脑脊液引流,存在着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创伤面小和效果确切以及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值得在神经外科治疗中推广和应用。
- 刘伟
- 关键词: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神经外科
- 腰大池持续引流在神经外科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和分析腰大池持续脑脊液引流术在神经外科临床的效果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对该院自2009年5月—2012年4月收治的71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该研究组全部患者都通过穿刺引流成功,无医源性的感染发生。研究组中,有22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进行腰大池持续引流以后的治愈率达91%,颅内感染患者的治愈率是80%,脑肿瘤手术以后脑脊液鼻漏和耳漏患者治愈率达100%,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愈率是80%,有18例出现有高血压破溃入脑室内出血患者,在1周以后进行复查,其脑室内的血液基本清除完毕,共2例脑室内铸形患者的血液也有明显的减少,患者的症状好转明显。结论通过持续腰大池脑脊液的引流来治疗患者的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以及脑室内出血,有着治愈率高和高效安全以及操作简单的诸多优点,非常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刘伟
- 关键词:腰大池持续引流LCD颅脑疾患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