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志强

作品数:72 被引量:257H指数:10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Scientific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the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Scholars, State Education Ministry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2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1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6篇肝炎
  • 34篇儿童
  • 30篇乙型
  • 28篇慢性
  • 26篇乙型肝炎
  • 24篇病毒
  • 20篇慢性乙型
  • 18篇慢性乙型肝炎
  • 15篇病理
  • 11篇基因
  • 11篇干扰素
  • 10篇小儿
  • 10篇丙型
  • 10篇丙型肝炎
  • 9篇抗病毒
  • 8篇毒性肝炎
  • 8篇病毒性
  • 8篇病毒性肝炎
  • 7篇衰竭
  • 7篇抗病毒治疗

机构

  • 37篇解放军第30...
  • 24篇解放军302...
  • 10篇解放军第三○...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北京大学深圳...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京军区南京...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解放军第三〇...

作者

  • 72篇徐志强
  • 60篇张鸿飞
  • 56篇朱世殊
  • 54篇陈大为
  • 51篇董漪
  • 43篇甘雨
  • 37篇王丽旻
  • 34篇王福川
  • 16篇杨晓晋
  • 15篇钟彦伟
  • 10篇成军
  • 10篇陈菊梅
  • 9篇刘妍
  • 9篇王建军
  • 9篇纪冬
  • 7篇王春花
  • 7篇杨倩
  • 6篇张敏
  • 6篇党晓燕
  • 5篇贾文峥

传媒

  • 15篇中华实验和临...
  • 7篇世界华人消化...
  • 5篇传染病信息
  • 4篇中国实用儿科...
  • 3篇临床误诊误治
  • 3篇胃肠病学和肝...
  • 2篇中国优生与遗...
  • 2篇中华儿科杂志
  • 2篇肝脏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中国实用乡村...
  • 1篇中国肝脏病杂...
  • 1篇解放军医药杂...
  • 1篇第7届全国疑...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第二届全国人...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9篇2016
  • 5篇2015
  • 11篇2014
  • 9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 4篇2005
  • 13篇2004
  • 3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6
7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克隆甘草甜素诱导Jurkat细胞后的差异表达基因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阐明甘草甜素作用于T淋巴细胞之后,甘草甜素对于T淋巴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方法: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对甘草甜素诱导的Jurkat 细胞和以生理盐水处理的相同细胞的mRNA进行差异显示分析,研究甘草甜素诱导人T淋巴细胞系Jurkat细胞后的差异表达基因. 结果:Jurkat细胞经甘草甜素诱导后,所检测的1152条目的基因中有30条产生差异表达,其中12条基因表达增强, 18条基因表达降低.表达增强的基因主要有:胸腺素及促胸腺生成素蛋白编码基因;白介素-18(IL-18);细胞代谢相关酶类.表达降低的基因主要有细胞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如血清/糖皮质激素调节激酶、丝裂素活化的蛋白激酶激酶激酶2、磷脂酶2调节亚基β、鸟嘌呤核苷结合蛋白、神经营养的酪氨酸激酶3型受体等);La自身抗原. 结论: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成功筛选了甘草甜素诱导T淋巴细胞后差异表达基因,为进一步阐明甘草甜素的免疫调节机制及深入了解甘草甜素用于防治病毒性肝炎的药理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刘妍成军杨倩王建军纪冬王春花党晓燕徐志强
关键词: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克隆甘草甜素JURKAT细胞差异表达基因肝病治疗药物
1-7岁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阳性儿童经抗病毒治疗HBsAg清除率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35
2016年
目的探讨1-7岁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阳性儿童接受抗病毒治疗HBsAg的清除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3年12月符合入组标准293例儿童抗病毒治疗,且停用抗病毒治疗随访至少6个月以上的HBsAg清除率。计量资料根据分布情况分别应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结果(1)儿童母亲HBsAg阳性率为91.1%。(2)各年龄组〉1-≤2岁,〉2-≤3岁,〉3-≤4岁,〉4-≤5岁,〉5-≤6岁和〉6-≤7岁儿童HBsAg清除率分别是66.1%,65.5%,45.7%,41.3%,20.6%和27.6%。〉1-≤3岁组与〉3-≤5岁组,〉1-≤3岁组与〉5-≤7岁组,〉3-≤5岁组与〉5-≤7岁组HBsAg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0和0.008)。(3)儿童男性占64.8%,其中41.1%HBsAg清除;女性占35.2%,其中61.2%HBsAg清除,两组HBsAg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治疗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80IU/L,ALT〉80IU/L,ALT≤200IU/L和ALT〉200IU/L的HBsAg清除率分别是40.7%,51.2%,47.6%和49.4%。ALT≤80IU/L组与ALT〉80IU/L组、ALT≤200IU/L组与ALT〉200IU/L组比较,HBsAg清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01,0.778)。(5)治疗前HBVDNA载量〈1.0×10^7IU/ml组和HBVDNA≥1.0×10^7IU/ml组,HBsAg清除率分别是54.9%和46.戳,两组HBsAg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6)。(6)14.2%儿童为B基因型,HBsAg清除率57.1%;85.0%为C基因型,HBsAg清除率39.5%;B、C两组基因型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90.4%儿童进行了肝活组织检查。严重肝纤维化(F≥3)和肝硬化占肝活组织检查儿童的10.9%,HBsAg清除率为31.0%。非重度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组HBsAg清除率为49.2%,两组HBsAg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肝�
朱世殊董漪徐志强王丽旻陈大为甘雨王福川闫建国曹丽丽王璞张鸿飞
关键词:儿童肝炎乙型干扰素类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筛选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反式调节基因
2004年
目的:筛选与克隆HBcAg反式调节基因,了解其在体内的调节功能线索及机制. 方法:以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HBcAg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BcAg,以毒乏达质粒pcDNA3.1(-)-HBcAg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为平行对照,制备转染后的细胞裂解液,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经Rsa Ⅰ酶切后,将实验组cDNA分成两组,分别与两种不同的接头衔接,再与对照组cDNA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及两次抑制性聚合酶链反应(PCR),将产物与T/A载体连接, 构建cDNA消减文库,并转染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随机挑选克隆PCR扩增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 结果:成功构建人HacAg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文库扩增后得到33个阳性克隆,进行菌落PCR分析,均得到206-800 bp插入片段.对插入片段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其全长基因序列,结果共获得17种编码基因. 结论:筛选到的cDNA全长序列,包括一些与细胞生长调节、物质代谢及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蛋白编码基因,推测了HBcAg在体内可能存在的调控机制的线索,尚需进一步的实验证明.
徐志强张鸿飞成军王建军刘妍纪冬
关键词: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反式调节基因
肝结核
2008年
肺外结核病例中,肝结核并不少见,由于临床表现轻重程度相差很大,无特异征象,诊断困难。肝结核病可作为全身结核病的一个次要部分,亦可构成全部或主要表现。由于本病表现多样,无特异征象,不少患者常被延误诊断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抗结核治疗。
徐志强
关键词:肝结核
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筛选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反式调节基因TAHCCP2的调节基因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了解TAHCCP2在肝细胞中可能上调或下调的基因,了解其可能的调节功能线索. 方法: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及生物信息学(bioinfo- rmatics)技术筛选并克隆HCV核心蛋白反式激活的新型靶基因TAHCCP2.以TAHCCP2表达质粒pcDNA3.1(-)- TAHCCP2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为平行对照,制备转染后的细胞裂解液,提取mRNA.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对差异表达mRNA进行检测和分析. 结果:TAHCCP2表达载体pcDNA3.1(-)-TAHCCP2经酶切鉴定和DNA测序鉴定正确.经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4种基因的表达水平下调. 结论:筛选到的一些与体内氧化应激、细胞生长和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推测了TAHCCP2可能存在的调控机制的线索,尚需进一步的实验证明.
王建军刘妍成军杨倩纪冬党晓燕徐志强王春花
关键词: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调节基因
表达谱基因芯片技术研究甘草甜素上调白介素-18基因的表达被引量:11
2004年
目的:了解甘草甜素调节白介素-18(IL-18)基因启动子的活性,为甘草甜素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对于甘草甜素刺激HepG2 细胞之后的基因表达谱进行研究.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IL-18基因启动子,命名为IL-18P.以T-A克隆法,将IL- 18P基因片段连入载体pGEM-T.将获得的质粒pT-IL- 18P,与报告质粒pCAT3-basic分别用KpnⅠ和BglⅡ双酶切后构建IL-18启动子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CAT3-IL-18P, 以重组表达质粒pCAT3-IL-18P瞬时转染HepG2细胞,以转染pCAT3 basic的HepG2细胞为阴性对照,甘草甜素刺激后24 h后收获细胞.用酶联免疫黏附法(ELISA)检测细胞中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的表达活性. 结果:表达谱基因芯片研究结果表明,甘草甜素可上调IL- 18基因表达水平达2.815倍.构建的报告载体pCAT3-IL- 18P经过序列分析和酶切鉴定正确.pCAT3-IL-18P和甘草甜素瞬时转染的HepG2细胞的CAT表达活性是CAT3空载体的7.7倍,pCAT3-IL-18P的1.5倍. 结论:甘草甜素可以上调IL-18启动子的活性,进而上调IL-18基因的表达.为深入了解甘草甜素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在病毒的清除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王建军李宝伟成军刘妍徐志强杨倩纪冬党晓燕王春花
关键词:表达谱基因芯片技术甘草甜素白介素-18ELISA
168例儿童乙型肝炎患者HBV基本核心启动子和(或)前C区基因变异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不同HBV感染阶段儿童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的变异特点并分析变异的意义。方法收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儿血清168例(年龄0.5-18岁,平均10.1岁),其中包括乙性肝炎...
钟彦伟张鸿飞邸凤林董漪徐志强陈大为甘雨王丽曼王福川朱世殊
小儿乙、丙型肝炎临床与病理研究被引量:25
2006年
目的探讨小儿乙、丙型肝炎临床与病理的关系。方法①对我院小儿肝病科1983-2004年1694例小儿采用1秒钟肝穿法进行肝活检。②病毒性肝炎采用国内最新分型标准,对肝脏炎症活动程度分级(G0-4级),对纤维化分期(S0-4期)。结果①病毒性肝炎1505例,占88.8%,其中首位是乙型肝炎1230例(占81.7%),其次为丙型肝炎154例(占10.2%)。②小儿乙型肝炎中,261例(89.4%,261/292)慢性乙型肝炎患儿被误诊为“健康携带者”;小儿丙型肝炎中,19例(19/154,12.3%)慢性丙型肝炎患儿被误诊为“健康携带者”。结论目前我国小儿肝病病因中乙型肝炎占首位。当前在国内肝病诊治方案中,仅依据肝功能判断肝脏病变的存在和程度做为抗病毒治疗指征和判断预后,存在一定缺陷,须要进一步修正。
张鸿飞朱世殊杨晓晋徐志强董漪陈大为赵景民陈菊梅张太和
关键词:小儿病毒性肝炎病理
儿童肝衰竭病因及病理的研究被引量:16
2006年
目的探讨儿童肝衰竭的病因和病理特征。方法应用Excel2000软件和χ2检验分析了本院1986年1月-2006年4月间收治的120例儿童肝衰竭临床资料。结果①急性肝衰竭10例,亚急性肝衰竭45例,慢性肝衰竭65例。在急性和亚急性肝衰竭中,半数以上病因不明。②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学龄期7~14岁组(70例,58.3%);其次是婴儿组(32例,26.7%)。③婴儿组中13例(40.6%)病因不明,占第一位;其次为CMV感染(11例,34.4%)。1岁以上组病因以病因不明最多(27例,30.7%),HBV感染24例(25.0%),肝豆状核变性17例(19.3%),HAV感染10例(11.4%)。④HBV感染、肝豆状核变性与病因不明引起的肝衰竭存活率相比无显著差异。⑤本组肝衰竭临床与病理的诊断符合率为88.9%。一些病例通过肝脏组织的铜染色、CMV免疫组化和HBVDNA原位杂交明确了病因。结论①儿童肝衰竭病因与年龄有较大的关系。在婴儿组中,主要是由CMV感染引起,但近一半病因不能明确。年长组在已知病因中以HBV和HAV感染为主,但在引起儿童肝衰竭的其他因素中,肝豆状核变性是最常见的。②诊断肝衰竭须临床与病理有机结合起来,才不至于诊断失误。通过肝组织的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可以明确一些病例的病因,但还有一部分病原不明的病例尚须要做进一步的检查来明确病因。
朱世殊张鸿飞陈菊梅杨晓晋董漪徐志强陈大为谢秋里
关键词:儿童肝衰竭肝炎病毒病因病理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筛选TAHCCP2的反式调节基因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筛选与克隆TAHCCP2的反式激活基因,了解其可能存在的调节功能线索.方法: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及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技术筛选并克隆TAHCCP2反式激活的新型靶基因.以TAHCCP2表达质粒pcDNA3.1(-)-TAHCCP2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为平行对照,制备转染后的细胞裂解液,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经RsaI酶切后,将实验组cDNA分成两组.分别与两种不同的接头衔接,再与对照组cDNA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及两次抑制性聚合酶链反应(PCR).将产物与T/A载体连接,构建cDNA消减文库,并转染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随机挑选克隆PCR扩增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人TAHCCP2反式激活基凶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文库扩增后得到70个阳性克隆,进行菌落PCR分析,均得到200-1000bp插入片段.对插入片段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其全长基因序列.结果共获得15种编码基因.结论:筛选到的cDNA全长序列,包括一些与细胞生长调节、物质代谢、免疫及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的蛋白编码基因,推测了TAHCCP2可能存在的调控机制的线索,尚需进一步的实验证明.
王建军刘妍成军杨倩纪冬党晓燕徐志强王春花
关键词: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反式调节基因细胞凋亡蛋白编码基因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