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新华
- 作品数:94 被引量:121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博物院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 徐平羽与傅抱石的书画缘
- 2013年
- 徐平羽(一九0九-一九八六),原名王为雄,号红豆村人,江苏高邮人。
- 万新华
- 关键词:书画
- 傅抱石的中国篆刻学研究
- 2008年
- 傅抱石(一九○四—一九六五)从小即与篆刻结缘,青年时代以篆刻知名,名噪南昌,得到了徐悲鸿(一八九五——一九五三)的青睐。后来,傅抱石将其所造印稿携至日本,受到导师金原省吾的赞赏。在日本办展时,篆刻、微雕更为傅抱石带来相当的名声。在创作的同时,傅抱石凭着对理论的敏感,十分注重对中国篆刻学、篆刻史的研究和著述。
- 万新华
- 关键词:史述出版篆刻艺术篆刻篆刻学
- 以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为中心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本文旨在讨论傅抱石研究东晋顾恺之传世画论《画云台山记》的过程,阐释以《画云台山记》为中心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史建构,介绍其论述策略,分析其研究方法。
- 万新华
- 沈宗骞的山水画观被引量:3
- 2007年
- 清代,以四王为代表的正统山水画派占据绘画主流,在绘画理论领域,肇始于明末董其昌(1555-1636)、完善于王原祁(1642-1715)的“拟古”思想主导绘画创作,并引领后世山水画的发展方向。王原祁之后,又有满洲正白旗人唐岱(1673-1756)、江苏太仓人王昱(约1680-1753)、浙江嘉兴人张庚(1685-1760)等人继续著书立说,将其发扬光大;但是,他们的著述理论性、系统性相对欠缺。而浙江湖州人沈宗骞(约1737-1819)完成于清代乾隆中期的《芥舟学画编》在正统派山水画理论业已成熟之时,完成了一次理论的大总结,鸿篇巨制,内容丰富,堪称代表。因此,其思想观念无疑代表着清代山水画理论的主导,“窥一斑而知全豹”,研究沈宗骞的山水画观,对于研究清代山水画发展状况显然是十分重要的。
- 万新华
- 关键词:山水画沈宗骞绘画理论绘画创作著书立说王原祁
- 遣兴与自娱——傅抱石晚年绘画创作的生动面向被引量:1
- 2013年
- 众所周知,书画可以帮助人解脱心中娱乐、悲欢,能发泄心中感思、脑中印象。文人骚客喜欢舞墨弄彩,一吐为快,达到平衡和发泄心情之作用。古人懂得其中奥妙,现代人也深谙其中的道理。百无聊赖,书画解闷;心情压抑,书画疏郁;情绪激动,书画遣兴。
- 万新华
- 关键词:绘画创作晚年自娱现代人发泄
- 肖像·家族·认同——从禹之鼎《白描王原祁像》轴谈起(续)被引量:5
- 2016年
- 四、《白描王原祁像》与《王宸像》
正如法国社会学家爱弥尔·涂尔干所说:“家庭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其影响可以直接伸展到经济、宗教、政治和科学等各个领域。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包括家庭以外的事情,都在家庭内部产生了回响,并引起了相应的反应。”七十年之后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王原祁的曾孙、时任湖南永州知府的王宸在自己五十九岁寿诞前后邀请名为云鉏的画家画像。
- 万新华
- 关键词:王原祁白描家族肖像社会学家涂尔干
- 人与梅竹一样清——汪士慎《梅竹双清图》赏析
- 2011年
- 汪士慎,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安徽歙县人。一六八六生,一七五九卒。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想以科举考试改变困境,然屡试不第,只得放弃金榜题名之念,以书画自娱。雍正元年(一七二三),举家移扬州,侨居城北,靠卖画为生;乾隆二年(一七三七),左目失明,更号"左盲生";
- 万新华
- 关键词:汪士慎赏析科举考试书画失明
- 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的毛泽东诗意画被引量:1
- 2017年
- 一代伟人毛泽东,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以理想的勇气和坚毅的决心,改变了现代中国的面貌和世界历史的进程。
- 万新华
- 关键词:毛泽东诗意画世界历史思想家哲学家
- 古代绘画史的现实主义阐释——傅抱石《中国的人物画和山水画》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社会形态的急剧变化给傅抱石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变化,也给他的学术研究和绘画创作带来相应的深刻影响。傅抱石难抵特定的时代主流话语的影响与干预,逐渐调整观念,皈依现实主义精神的感召,先验地将现实主义精神转嫁于古代绘画史建构中,力图以"现实主义"为历史线索来梳理出古代绘画史自萌芽、发生、发展、到消长的演进之路。在一定程度上,从学者的主观而言是努力跟上时代,而从著作的客观状况言之,便是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显然,绘画史写作日益注重政治表态和理论指导的明示,其对于绘画传统的阐释与定位,以及将这种阐释定位进行知识化传播,都带有浓烈的主流意识形态导引的色彩。傅抱石的绘画史研究在1950年代以后的价值位移,实已深化或内化为思维方法论层面的嬗变。时代在变迁,思想在开放。经过岁月的冲洗,傅抱石的"现实主义"绘画变迁史观不一定能完全支配现今美术中人的思想。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全盘责备,而要以宽容的心态待之,并以历史的眼光客观地评价其人其著。
- 万新华
- 关键词:现实主义
- 涅槃寂静——明末清初佚名《八罗汉图》册初探
- 2015年
- 罗汉,是梵文阿罗汉(Arhat)之简称,很早就出现在部派佛教的经典之中,意指声闻乘佛修证的最高境界,即“阿罗汉果位”。意译上有三层解释:一说可以帮人除去生活中一切烦恼;二说可以接受天地间人天供养;三说可以帮人不再受轮回之苦。即杀贼、应供、无生,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至此果位者,诸漏已尽,永离轮回,不再受人世生死果报之苦,得大解脱。大乘佛教兴起后,在菩萨救世思想的刺激下,罗汉的性格逐渐产生变化。西晋竺法护所翻译《佛说弥勒下生经》,东晋时所译《增一阿含经》和《舍利弗问经》均言及。自释迦佛入灭至弥勒佛出世以前,摩诃迦叶、宾头卢、君徒般汉和罗喉罗四大比丘应不入涅粲,住世护法。七世纪唐玄奘所译《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详述十六罗汉的名号、眷属数目和住处等,奠定了罗汉信仰在中国发展的基础。
- 万新华
- 关键词:明末清初寂静大乘佛教救世思想弥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