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鹏

作品数:5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血管
  • 2篇胰岛
  • 2篇胰岛素
  • 2篇基因
  • 2篇基因多态性
  • 1篇大血管
  • 1篇代谢
  • 1篇代谢异常
  • 1篇单核
  • 1篇单核苷酸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心病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损伤
  • 1篇血压

机构

  • 5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5篇王旭开
  • 5篇蔡鹏
  • 1篇贾敏
  • 1篇王燕
  • 1篇白云
  • 1篇闫庆凯
  • 1篇彭岩
  • 1篇仲伟天

传媒

  • 2篇心血管病学进...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6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胰岛素清除率下降机制及其对大血管损伤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6年
目前全球冠心病等大血管损伤性疾病患者数量逐渐增加,经大量临床研究证明肥胖病、2型糖尿病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等疾病与大血管损伤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而上述疾病的共同点不只是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清除率的改变亦是该类疾病的一项共同特征。随着血管损伤相关因素的研究逐渐深入,胰岛素清除率改变亦表现出其与大血管病变的紧密联系。
蔡鹏王旭开
关键词:血管损伤动脉粥样硬化高胰岛素血症
胰岛素对血管内皮微颗粒的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4年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的首位因素,我国人口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及病死率亦不断上升,然而有关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及发展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内皮微颗粒引起凝血、炎症反应、内皮细胞增殖等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逐渐被了解,并被认为是评价内皮功能的一项可能的实验指标。实际上在对血管作用方面,内皮微颗粒与广受争议的胰岛素一样均具有多面性,而且目前相关文献报道提示胰岛素对血管内皮微颗粒存在着比较微妙的作用。
蔡鹏王旭开
关键词:胰岛素动脉粥样硬化内皮微颗粒炎性
重庆地区汉族人群FGF23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索重庆地区汉族人群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基因多态性同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筛选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在我科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的重庆汉族人群431例,其中冠心病(CHD)组231例与对照组200例。提取血液DNA样本后采用Sequenom Massarray系统对于rs7955866、rs13312756、rs3812822这3个FGF23基因Tag 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对其等位基因、基因型及单体型的组间分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HD组rs7955866 A等位基因和rs3812822 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两位点组间基因型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rs7955866 GA基因型携带者患病风险为GG基因型的2.146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OR=2.146,95%CI[1.393~3.306]),rs3812822 CT基因型与TT基因型携带者患病风险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OR=2.010,95%CI[1.327~3.046])。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性别、年龄、BMI、吸烟饮酒史、高血压病史、高胆固醇血症等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rs7955866及rs3812822位点均与CHD发病独立相关(P〈0.001,OR=2.478,95%CI[1.613~3.806];P〈0.001,OR=2.123,95%CI[1.439~3.132])。单体型rs7955866-rs13312756-rs3812822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单体型ACC具有增加冠心病患病风险的作用(P〈0.001;OR=2.074,95%CI[1.391~3.091])。结论重庆汉族人群FGF23基因多态性及与冠心病患病风险相关。
蔡鹏仲伟天彭岩贾敏王燕白云王旭开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单核苷酸多态性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
不同剂量维生素D对Roux-en-Y胃旁路减重术后骨代谢异常的影响
2016年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维生素D补充对于Roux-en-Y胃旁路术(RYGB)术后6个月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将36例RYGB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3例)、低剂量组(11例)和高剂量组(12例),观察不同剂量维生素D(400 IU/d和1 600 IU/d)对患者术后6个月骨密度的影响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入选研究对象体质量和身体质量指数(BMI)在术后6个月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 600 IU/d的维生素D补充治疗可升高术后患者的血钙和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同时骨密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 600 IU/d的维生素D补充治疗对于PYGB术后的骨密度降低具有改善作用。
祁庆姣蔡鹏闫庆凯王旭开
关键词:胃旁路术骨代谢维生素D
重庆地区汉族人群FGF23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蔡鹏王旭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