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
星期一
|
欢迎来到佛山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冲
作品数:
63
被引量:5
H指数:1
供职机构:
滨海中学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化科学
语言文字
哲学宗教
更多>>
合作作者
张蕾
滨海中学
葛秀华
滨海中学
林进东
滨海中学
杨东
通化市教育学院
张磊
滨海中学
作品列表
供职机构
相关作者
所获基金
研究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56篇
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50篇
文化科学
6篇
语言文字
2篇
哲学宗教
主题
23篇
语文
11篇
汉语
8篇
词典
7篇
现代汉语
6篇
语词
6篇
成语
6篇
词语
5篇
用法
5篇
文教
5篇
现代汉语词典
5篇
老师
5篇
教学
5篇
汉语词
5篇
汉语词典
5篇
《现代汉语词...
4篇
做客
4篇
作客
4篇
高考
3篇
语病
3篇
语文教学
机构
56篇
滨海中学
1篇
江苏省滨海中...
1篇
通化市教育学...
作者
56篇
李冲
5篇
张蕾
3篇
林进东
3篇
葛秀华
1篇
于雯雯
1篇
张磊
1篇
杨东
传媒
14篇
语文学习
10篇
语文知识
6篇
语文教学研究
5篇
语文建设
4篇
中学语文园地...
3篇
语文教学之友
3篇
秘书之友
2篇
中学语文教学...
1篇
秘书
1篇
中学语文(教...
1篇
小学教学研究
1篇
语文月刊
1篇
现代语文(理...
1篇
现代语文(高...
1篇
湖北招生考试
1篇
中考金刊
1篇
中学语文(教...
年份
4篇
2016
10篇
2015
1篇
2013
4篇
2010
2篇
2009
2篇
2008
5篇
2007
4篇
2006
8篇
2005
11篇
2004
5篇
2003
共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做客”与“作客”用法有区别
2006年
"做客"与"作客"这两个词的用法同学们往往感到很难区别,报刊、电视、网页上也常常将它们用混.那么,这两个词究竟有何区别呢?让我们先看看<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
李冲
关键词:
文字
一句话中三处赘余
2003年
“究其个中缘由,是因为不久前美国几家有名的报纸竞相披露:目前形单影只、鳏然独居的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正在抓紧一切机会与美国单身女富婆迪安·梅耶尔秘密幽会。
李冲
关键词:
语病评改
指示代词
用法
语义重复
令人费解的“销魂勾魄”
2006年
“销魂勾魄”见于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笔者觉得这个短语令人费解。
李冲
关键词:
《米洛斯的维纳斯》
语文
短语
“集合名词”和“数量词语”
2004年
于雯雯
李冲
关键词:
集合名词
数量词语
语文
词语辨析
“同音词”概念须慎用
2004年
何谓同音词?《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这样解释:“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如“反攻”和“返工”fangong),“树木”和“数目”(shumu)。”《实用中国语言学词典》(葛本仪主编.青岛出版社.1992年12月版)还特别强调说:“
李冲
关键词:
近音词
语文
备课参考
成语使用也要与时俱进
2004年
赵天明
李冲
关键词:
汉语成语
规范词典
成语词典
错用
辞书出版
质疑“掂斤拨两”
2006年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麦琪的礼物》一文第一段中有这么一句: 这些小钱是每次一个两个向杂货店、菜贩和肉店的老板硬扣下来的;人家虽然没有明说.自己总觉得这种掂斤拨两的交易未免落个吝啬的恶名,当时羞得脸红。
李冲
关键词:
《麦琪的礼物》
语文
也说“左右”、“前后”
2005年
去年3月15日《报刊文摘》上有“力争到2010年左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语,俞敦雨先生撰文指出:“‘左右’改为‘前后’才对。”“左右”为何要改为“前后”?俞先生作了如下阐述:“‘左右’用在数字后面表示概数,跟‘上下’相同,如‘年龄在30左右’,‘收入2000元左右’。面‘前后’则用在表示特定时间的词语之后,指比某一特定时间稍早或稍晚的一段时间,
李冲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代化
概数
“相濡以沫”用法再辨正
2015年
“相濡以沫”是媒体上经常使用却频繁出错的一个成语,因而其用法也便成了语文教学类书报刊上的一个“不老”话题。前不久又见某刊载文《主持人也能“相濡以沫”?》,其中举到这样两个例句:
李冲
关键词:
用法
辨正
语文教学
主持人
“黄毛丫头”的“黄”该作何解
2015年
《语文学习》2014年第10期刊发的胡西奎老师《“黄发垂髫”易误用》一文,在指出报刊上三个例句都把“黄发垂髫”误解为“孩子或年少”之后,进一步“揣测”如此误解的原因: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黄毛丫头”一词有关。“黄毛丫头”是普遍流行的一个熟语,指年幼无知的女孩。于是人们臆断“黄毛”即是小孩子的毛发。以此类推,“黄发”也可代指小孩子。其实,“黄毛丫头”的“黄”与颜色无关。……“黄毛丫头”“黄口小儿”等熟语的流传使用可能误导了人们对“黄发垂髫”的理解。其实,“黄发垂髫”中的“黄发”.指老人头上的白发由白转黄,古人把这现象当作一种吉祥的征兆,认为能长寿,故用“黄发”指代老人或年老。
葛秀华
李冲
关键词:
丫头
误解
熟语
老人
误用
老师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6页
<
1
2
3
4
5
6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