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铭
- 作品数:30 被引量:45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骨转移性小细胞癌11例穿刺病理的鉴别诊断
- 2015年
- 目的探讨骨转移性小细胞癌穿刺病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尤其是与骨原发Ewing肉瘤的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1例骨转移性小细胞癌和20例骨原发Ewing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检测两组病例中相关标志物的表达。结果 11例骨转移性小细胞癌中,CD99阳性率27.3%,FLI-1阳性率54.5%;20例骨原发Ewing肉瘤中,CK阳性率15.0%。患者年龄、单发病灶、免疫组化标志物CK、vimentin、CD99、FLI-1、CD56的表达在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骨转移性小细胞癌与骨原发Ewing肉瘤的组织形态相似,免疫组化标志物的表达也有重叠,正确诊断需结合临床资料及免疫组化染色综合分析。
- 田萌萌孙晓淇张铭赵蕾孟淑琴
- 关键词:小细胞肿瘤骨转移EWING肉瘤
- 骨内原发Rosai-Dorfman病14例临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骨内原发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表型特征及鉴别诊断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的14例骨内原发RDD确诊病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S-100蛋白、cyclin D1、CD1a、CD207等蛋白表达情况;采用蝎形探针扩增突变系统(ARMS)荧光定量PCR检测BRAF V600E和KRAS基因突变情况。结果:14例RDD中女性6例,男性8例,年龄2~64岁,平均年龄31.4岁。14例均为不伴淋巴结病变的骨内原发病灶,1例为伴椎体和鼻腔累及的多发病变。骨内RDD影像学全部为溶骨性,常伴有硬化缘。光镜下病变破坏骨小梁,可见明暗相间结构,组织细胞增生伴伸入现象,部分病例背景纤维化显著,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弥漫浸润,多发病变的病灶中浆细胞显著增多,并可见血管炎。其中罕见1例为RDD和Langerhans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同时存在,可见Langerhans细胞增生。免疫表型:组织细胞S-100蛋白、cyclin D1、CD68、CD163阳性,其中cyclin D1呈核阳性,阳性比例为13/14,伴LCH的病例可见CD1a、CD207阳性的细胞。分子检测:伴LCH的病例ARMS-PCR结果显示BRAF V600E基因突变,所有病例KRAS基因无突变(7/7)。12例随访9~49个月,3例复发。结论:骨内原发RDD罕见,偶可和LCH伴发,临床、影像及组织形态表现需与其他骨内病变鉴别。BRAF V600E基因检测及cyclin D1可为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 董荣芳宫丽华张文李兰孙晓淇张铭丁宜
- 关键词:组织细胞增多症郎格尔汉斯细胞细胞周期蛋白D1
- DDIT3免疫组织化学抗体在53例黏液样脂肪肉瘤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DDIT3免疫组织化学抗体在黏液样脂肪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2010—2022年诊断为黏液样脂肪肉瘤且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具有DDIT3基因重排的病例53例为病例组,收集同时期组织形态需与黏液样脂肪肉瘤相鉴别的其他肿瘤5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DDIT3抗体在黏液样脂肪肉瘤中的表达情况,对比对照组病例中的表达情况,分析DDIT3免疫组织化学抗体在黏液样脂肪肉瘤诊断中的特异度及灵敏度,同时分析DDIT3免疫组织化学抗体表达情况与FISH检测DDIT3基因重排结果的相关性。结果:53例黏液样脂肪肉瘤病例中,男性31例,女性22例,患者年龄11~74岁,中位年龄51岁,平均年龄49.4岁。DDIT3免疫组织化学抗体在53例黏液样脂肪肉瘤中的表达率为100%,阳性细胞比例为30%~100%不等,强度为弱阳至强阳不等。在对照组病例中未见阳性表达,极少数对照组病例中见散在个别细胞表达(<10%)。DDIT3免疫组织化学表达阳性细胞比例及强度与FISH检测的DDIT3基因重排的阳性细胞比例及DDIT3重排伙伴基因未见显著相关性。结论:DDIT3免疫组织化学抗体在黏液样脂肪肉瘤诊断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达到100%,与FISH检测方法结果一致,可作为方便、经济的黏液样脂肪肉瘤诊断指标推广应用。
- 田萌萌张铭孙晓淇李兰丁宜
- 关键词:软组织肿瘤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荧光
- 骨原发YAP1-TFE3融合上皮样血管内皮瘤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讨骨原发YAP1-TFE3融合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 EH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分子特征。方法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病理科2009年1月至2021年9月骨内原发YAP1-TFE3融合EHE 2例, 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二代测序, 分析其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分子遗传学特征,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YAP1-TFE3融合EHE, 男性1例, 女性1例, 年龄分别为26、16岁, 均为多发骨病变。例1位于右侧髂骨、髋臼及股骨大转子, 例2位于左股骨远端、髌骨、胫腓骨、距骨及跟骨。2例除均可见到典型的EHE形态外, 还可观察到丰富、具有嗜酸性胞质的细胞, 实性片状生长, 伴血管腔结构形成, 细胞核具有轻-中度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例标本均表达CD31、CD34、ERG、Fli1、F8等血管标志物, 例2个别细胞EMA阳性, 均不表达其余上皮标志物, CAMTA1均不表达, TFE3均为核表达, FISH检测2例均检测到TFE3分离信号, 无CAMTA1分离信号。二代测序例1检测到YAP1(第1号外显子)-TFE3(第4号外显子)融合。结论骨内原发YAP1-TFE3融合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低-中度恶性肿瘤, 极为罕见, 特殊的组织学形态结合TFE3核表达及分子检测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张文孙晓淇张铭丁宜
- 关键词: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股骨大转子组织学形态血管腔
- 滑膜肉瘤中SS18-SSX和SSX免疫组化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讨融合特异性抗体SS18-SSX和C-末端抗体SSX在滑膜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存档的36例滑膜肉瘤和27例形态类似的非滑膜肉瘤,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SS18-SSX、SSX及TLE1的表达。其中36例滑膜肉瘤均采用FISH法检测t(X;18)(p11.2;q11.2)。结果FISH检测结果显示,36例滑膜肉瘤均存在SS18基因异位。36例滑膜肉瘤中SS18-SSX的阳性率为97%(35/36),27例非滑膜肉瘤中SS18-SSX均阴性,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例滑膜肉瘤中SSX阳性率为100%(36/36),27例非滑膜肉瘤中SSX阳性率为19%(5/2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18-SSX对滑膜肉瘤的敏感度为97%,特异度为100%;SSX对滑膜肉瘤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1%。结论SS18-SSX和SSX对滑膜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特别是SS18-SSX阳性对滑膜肉瘤具有高度的诊断价值。
- 张婷婷李兰孙晓琪张铭丁宜
- 关键词:滑膜肉瘤免疫组织化学
- 关节内骨样骨瘤2例
- 2023年
- 骨样骨瘤是一种良性骨肿瘤, 常见于长骨骨干, 具有特征性的临床和放射学表现。关节内骨样骨瘤少见, 通常累及髋部, 很少累及肘部。由于肿瘤位于关节内, 会产生关节僵硬、疼痛和活动能力下降等类似于关节炎的临床表现。骨样骨瘤的典型放射学表现是沿着长骨骨干以小的溶骨灶为中心的丰富的骨硬化, 而关节内骨样骨瘤的影像学特征通常不典型, 因此常导致诊断延误。本文报道2例临床诊断为关节炎的肘关节内骨样骨瘤, 探讨其临床影像学、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 为诊断提供帮助。
- 宫丽华徐海荣苏永彬董荣芳孙晓淇张铭丁宜
- 关键词:骨样骨瘤关节内良性骨肿瘤骨硬化免疫表型关节僵硬
- 黏液炎症性纤维母细胞肉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黏液炎症性纤维母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HE和免疫组化染色对2例黏液炎症性纤维母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 2例黏液炎症性纤维母细胞肉瘤,分别发生于左前臂及左肘部。组织学上表现为界限不清的浸润性生长的结节样肿物,呈现显著的黏液背景,伴大量炎细胞浸润。散在分布于炎细胞中的肿瘤细胞为纤维母细胞样细胞,部分为梭形或上皮样,部分为大多角形或奇异形,核仁明显;可见类似于霍奇金淋巴瘤中的RS细胞的双核细胞。免疫组化显示vimentin(+),部分细胞CD68(+);CD3、CD20、CD30、CD31、CD34和SMA均(-)。结论本瘤为较罕见的具有局部侵袭性的交界性肿瘤,应与一些良性及恶性的软组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相鉴别。
- 宫丽华孙晓淇张铭丁宜黄啸原
- 关键词:免疫组化
- 肢体去分化脂肪肉瘤临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肢体去分化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09至2017年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的9例去分化脂肪肉瘤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行光镜观察和EnVisi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MDM2基因扩增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9例去分化脂肪肉瘤,患者年龄61-79岁,平均68岁。女性6例,男性3例。发生于大腿6例,小腿2例,臀部1例。组织学上均存在经典的高分化脂肪肉瘤结构,去分化成分中5例为高级别未分化肉瘤,其中1例伴有上皮样分化,1例为低级别纤维肉瘤,1例为中度恶性黏液纤维肉瘤,2例为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高级别去分化肉瘤中可伴有低级别的组织形态。去分化成分与高分化成分间可界限清楚,为分离的多结节,也可二者相互移行或混杂存在。可存在同源性去分化及异源性成分。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波形蛋白、p16、CDK4阳性,6例(6/9)表达MDM2,1例(1/9)p53阳性,1例(1/9)伴有上皮样分化的广谱细胞角蛋白阳性,S-100蛋白在高分化脂肪肉瘤成分中阳性表达。6例(6/9)存在MDM2基因扩增。结论肢体去分化脂肪肉瘤较少见,MDM2基因扩增的MDM2/CEP12比值较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低,可出现多倍体。组织形态多样,其中的梭形细胞低级别去分化需要与梭形细胞脂肪肉瘤鉴别,伴有上皮样分化时要与转移癌等鉴别。
- 宫丽华刘巍峰丁宜李兰张铭孙晓淇黄啸原
- 关键词:脂肪肉瘤免疫组织化学
- 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的恶性转化及H3F3A突变综合征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对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的恶性转化及伴有H3F3A突变的骨巨细胞瘤与副神经节瘤综合征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方法收集2例术前经denosumab治疗后的骨巨细胞瘤病例。例1为49岁女性,4年前患肱骨骨巨细胞瘤。3个月前发现骶骨及腰5椎体前方肿物,考虑骨巨细胞瘤转移。经denosumab 4次注射治疗后,切除该两处肿物。例2为22岁男性,左桡骨远端溶骨性病变,穿刺病理诊断骨巨细胞瘤,经denosumab 3次注射治疗后,手术切除。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例1发现骶骨溶骨性破坏呈现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的常见表现,腰5椎体前方肿物组织形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考虑为副神经节瘤,且两处肿瘤均显示H3F3A G34W突变蛋白阳性。例2经denosumab治疗后组织形态部分表现为纤维肉瘤形态。结论骨巨细胞瘤与副神经节瘤同时存在且均伴有H3F3A G34W突变时,考虑为肿瘤综合征,副神经节瘤成分并非denosumab治疗后改变。经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可以发生恶性转化,应与其他的恶性肿瘤相鉴别。
- 宫丽华刘巍峰单华超孙晓淇张铭丁宜牛晓辉
-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溶骨性破坏溶骨性病变DENOSUMAB
- 子宫腺肉瘤合并卵巢卵泡膜细胞瘤1例被引量:1
- 2014年
- 患者女性,65岁.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间断少量出血2个月,无明显恶心、呕吐、发热、腹痛、腹泻、排尿障碍.B超示左上腹肿物,临床考虑为子宫内膜癌.患者自然绝经18年,绝经后未行激素替代治疗.2年前B超发现“子宫肌瘤”,未予治疗.来我院B超示子宫体积增大,左上腹实质性占位,少量腹水.CT示左侧中腹部软组织肿物.于全麻下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术中见子宫增大如孕10周大小,表面光滑,未见破溃,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子宫内充满息肉样巨大肿物,下达阴道内,蒂位于富底,肿物实性、色黄;左卵巢增大,直径10 cm,质硬,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右卵巢萎缩.
- 宫丽华孙晓淇张铭孟淑琴
- 关键词:子宫腺肉瘤卵泡膜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