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林清
-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其与β-内啡肽和P物质的相关性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其与β-内啡肽和P物质的相关性。方法分别统计70例患者在接受开窗术(A组)、半椎板切除术(B组)、全椎板切除术(C组)、低温等离子消融术(D组)后的优良率,测定其术前、术后1 d、术后7 d、术后14 d的疼痛评分、β-内啡肽和P物质含量,并分析疼痛评分与β-内啡肽和P物质的相关性。结果 70例患者均顺利手术,优良率分别为A组77.78%(14/18)、B组72.22%(13/18)、C组66.67%(12/18)、D组93.75%(15/16)。不同手术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和P物质含量从术前到术后呈降低趋势,β-内啡肽含量从术前到术后逐渐升高。与术前比较,不同手术组VAS评分、β-内啡肽和P物质在术后7 d和1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组VAS评分、β-内啡肽和P物质术后1 d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联性分析,疼痛VAS评分与β-内啡肽含量呈负相关,与P物质含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严格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指征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程度与β-内啡肽含量呈负相关,与P物质含量呈正相关。
- 潘富文刘强李春根张国如林诗富韩耀光吴林清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Β-内啡肽P物质
- 主动康复与被动康复对下肢骨折术后的临床疗效分析
-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术后患者的主动康复与被动康复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4年1月骨科收治的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420例,随机分为主动组和被动组各210例。
- 张国如吴林清吴兴源刘强
- 关键词:骨折康复骨折治疗
- 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再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2
- 2014年
- 周围神经损伤是手显微外科的常见病,其治疗及功能恢复一直都是手显微外科的难题。周围神经缺损后如何促进再生修复,提高神经缺损的治疗效果,使患者功能恢复较好,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热点、难点。近年来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周围神经解剖及其再生微环境的认识,周围神经损伤治疗方法已经由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发展到基因工程等,为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治疗思路。本文就周围神经缺损后周围神经修复的方法作一综述。
- 吴林清殷超景尚斐王继宏
- 关键词:周围神经去细胞神经神经修复神经支架
- 肌腱愈合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5年
- 肌腱损伤在临床较为常见,据文献统计手部肌腱损伤约占手外伤的30%,且致残率也相对较高,若治疗不当就会引起粘连,严重影响患者的愈后。
- 殷超王继宏蒋电明吴林清
- 关键词:肌腱生物力学
- 去细胞神经支架联合VEGF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观察去细胞神经支架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购买雄性Wistar大鼠60只,先取15只成年Wistar大鼠作为神经供体,制备去细胞神经支架,将制备好的神经支架剪取长度约为1 cm的去细胞神经基膜管。根据实验要求,将余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大鼠均15只。实验组(A组)为去细胞神经支架移植+局部注射VEGF组;对照组Ⅰ(B组)为去细胞神经支架移植组;对照组Ⅱ(C组)为自体神经移植组。术后喂养1个月,并每日观察大鼠步态、患足溃疡恢复情况。术后1个月取移植段坐骨神经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再生神经S-100及轴突数量,髓鞘、神经纤维数等生长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三组大鼠的足部溃疡、步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实验组恢复率接近于自体神经移植组,明显优于单纯去细胞神经支架移植组;A组的再生神经轴突数为(125.34±5.67),B组再生神经轴突数为(62.32±3.71),C组再生神经轴突数为(132.55±7.48),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细胞神经支架联合VEGF在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 潘富文吴林清
- 关键词:神经修复神经支架周围神经化学去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