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小波

作品数:24 被引量:768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2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5篇气候
  • 4篇应对气候变化
  • 4篇战略性
  • 4篇碳收支
  • 3篇气候变化
  • 2篇地表
  • 2篇地表湿润指数
  • 2篇生物安全
  • 2篇湿润指数
  • 2篇排放清单
  • 2篇全球变化
  • 2篇微藻
  • 1篇大型海藻
  • 1篇乙醇
  • 1篇疫情
  • 1篇油气
  • 1篇油气勘探
  • 1篇育种
  • 1篇育种技术
  • 1篇支撑体系

机构

  • 23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中国科学院上...
  • 2篇中国科学院文...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宏观经济研究...
  • 1篇山东大学(威...
  • 1篇中国科学院深...

作者

  • 23篇任小波
  • 4篇吴园涛
  • 3篇马柱国
  • 3篇李颖虹
  • 3篇姚远
  • 2篇苏荣辉
  • 2篇向文洲
  • 2篇易轩
  • 2篇刘杰
  • 2篇褚鑫
  • 1篇于贵瑞
  • 1篇侯泉林
  • 1篇姚远
  • 1篇陈新文
  • 1篇崔夺
  • 1篇方精云
  • 1篇赵新全
  • 1篇孙恢礼
  • 1篇符淙斌
  • 1篇沙忠利

传媒

  • 14篇中国科学院院...
  • 4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地理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8
  • 4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7
  • 2篇2003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中国2020年碳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0
2021年
中国的二氧化碳减排工作一直承受着国际社会的压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简称"新冠疫情")对全球碳排放产生了显著影响.准确估算新冠疫情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其排放趋势的影响,对评估中国对全球变化的贡献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系统构建了基于活动数据的中国省级日碳排放数据库,对涵盖了化石燃料燃烧和水泥生产造成的所有人为源二氧化碳排放进行定量化的动态评估.本研究发现中国各省的碳排放在新冠疫情期间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江苏、湖北和浙江三省的碳排放受疫情影响最严重,其碳排放减少量分别占总排放减少量的19.4%、17.0%和12.5%.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受疫情的影响最小.从排放部门方面看,电力部门是多数省份减排量的主要贡献源,对于湖北、重庆、青海和福建等省份,工业部门是碳减排的主要贡献源.对于北京、天津这样的大城市以及四川和黑龙江两省,新冠疫情对交通部门的减排作用最显著.从疫情对碳排放的时间影响看,江苏省的碳排放在2020年1和2月份下降最多,3月份之后,湖北省的碳排放减少量最为突出.而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福建省、陕西省和云南省受疫情影响较小的地区3月份的碳排放已经率先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进入4月份,除湖北省的碳排放相比2019年同期下降4.9 Mt二氧化碳外,其他省份均接近或已经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
刘竹崔夺邓铸汪宜龙钟海旺乐旭张宁陈彬任小波魏伟吕永龙姜克隽窦新宇朱碧青郭睿孙韬淳柯丕煜关大博宫鹏
关键词:全球变化
关于我国海洋生物资源领域科技布局的若干思考被引量:4
2012年
我国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全球科技创新中最具实效性和创新性的领域之一。介绍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科技布局和成果产出;分析了我国海洋生物领域科技发展的制约因素:理论体系不完善、稳定经费投入不足、科研平台支撑能力薄弱、人才队伍培养力度不强、产品集成开发亟待提升;提出了海洋生物领域科技发展战略对策和建议:关注重大基础性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加大科技投入和提高利用效率、重视科研条件平台建设、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培养中青年科研骨干、重视新型海洋生物制品的研发和宣传。
吴园涛任小波孙恢礼
关键词:海洋生物
我国大豆分子设计育种成果与展望被引量:34
2018年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同时也是人类优质蛋白及畜牧业饲料蛋白的主要来源,在我国粮食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育种技术主要以常规育种为主,大豆科学研究和生产水平明显落后于美国。通过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的实施,已经鉴定到若干高产、优质分子模块,解析了部分重要农艺性状的模块耦合效应,创制了一批大豆优异种质材料,成功培育多个高产、优质的初级模块大豆新品种,初步建立了大豆分子模块设计育种体系。未来,应继续加强种质资源的系统评价、挖掘利用和创制,推动自主性整合公共数据库构建,健全数据共享机制,大力开展大豆高产稳产突破性技术和豆粕替代饲料的研究,加快分子设计育种和人工智能育种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具有突破性的大豆新品种,创制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增强我国大豆自产能力,缓解大豆需求缺口。
田志喜刘宝辉杨艳萍李明姚远任小波薛勇彪
关键词:大豆育种技术
1951-2006年中国区域干旱化特征被引量:117
2007年
利用1951-2006年中国区域160个站的月降水及月平均气温资料,对中国区域近56a气候要素的变化及其与干旱化联系的事实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减少的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北方的西北东部、华北及东北;在南方,西南的降水减少趋势与上述地区具有类似特征。气温基本为增温趋势,而西北东部及西南地区气温也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转折性变化,由80年代中期以前的降温趋势转为其后的增温趋势。地表湿润指数分析的结果指出:我国西北东部、华北、东北及西南地区当前正处于一个干旱化过程,但不同地区干湿变化特征及干旱化的持续时间和位相却有差别。
马柱国任小波
关键词:气候变化干旱化地表湿润指数
气候变暖及其对二氧化碳浓度敏感性的新认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之气候敏感性任务群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6年
大气中二氧化碳(CO_2)浓度不断增加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已使2°C阈值从科学认知演变为政治共识,即未来全球平均气温相对工业革命前的增温应该控制在2°C之内,且相应的大气CO_2当量浓度不超过450 ppm。全球温度变化与温室气体浓度的对应关系,是减排目标的逻辑起点,本质上是CO_2排放空间的问题。碳专项气候敏感性任务群从获取气候变化基础数据、发展完善中科院气候系统模式、预估全球2°C增温对应的温室气体浓度及出现时间这3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气候敏感性的一系列新认识。
廖宏任小波葛全胜严中伟林朝晖周天军
关键词:温室气体浓度
过去2万年以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与人类适应——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之影响与适应任务群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6年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之"影响与适应任务群"主要以全新世大暖期为"相似型",研究全球平均增温约1°C—2°C情形下的我国环境格局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为人类适应提供自然背景及参照;探讨过去不同气候环境背景下人类的适应方式,揭示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规律和模式,为未来人类如何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启示。通过近5年的工作,在自然背景研究方面,揭示出目前的全球增温有自然变暖的周期背景,且不同尺度的增温总体有利于我国季风区降水增加,导致森林面积扩大,我国北方沙漠区收缩,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在人类起源与适应研究方面,获得了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和迁徙的新证据,揭示出过去的气候变暖促进了农作物的栽培与驯化。8 ka BP—6 ka BP,稻作和旱作农业在空间上显著扩展,农业技术的进步促使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大规模定居。一般情况下,过去寒冷的气候条件限制了人口发展,而相对暖湿的气候有利于人口的增加和文化的发展。研究同时显示,近70年来我国海岸带陆地面积由于人类活动加剧而增加近14 200 km^2。未来工作应加强高分辨率气候变化历史的定量重建,加强气候-环境-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机制等研究。
郭正堂任小波吕厚远高星刘武吴海斌张春霞张健平
关键词:全新世大暖期环境格局
面向未来的新一轮医疗技术革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进展被引量:14
2015年
干细胞研究已经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的前沿和热点。基于干细胞修复与再生能力的再生医学,有望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医学难题,帮助人类实现修复创伤和病理组织、治愈终末期疾病的梦想,引发继药物和手术之后的新一轮波澜壮阔的医疗技术革命。文章分析了干细胞研究领域的国家战略需求,概述了国内外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的发展现状,同时介绍了中科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实施进展情况,并为我国干细胞研究领域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建议。
周琪任小波杨旭姚远杨维夏英杰
关键词:干细胞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之排放清单任务群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5年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一直是气候模型构建、各国减排政策制定及国际谈判与博弈的重要基础。2011年中科院启动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其中设置了"排放清单任务群"4个项目,以建立我国温室气体参数及排放数据库。文章介绍了"排放任务群"中"能源消费与水泥生产过程排放"、"土地利用与畜牧业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自然过程碳排放"和"卫星反演的‘净排放’"4个项目的主要研究进展,结果发现,中国2013年二氧化碳实际排放总量比前期估计值低近15%,该成果近期发表于Nature。本文同时针对温室气体排放的需求,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魏伟任小波蔡祖聪侯泉林刘毅李青青
关键词:碳收支自然过程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效应——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之生态系统固碳任务群研究进展被引量:82
2015年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的高度关注。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被认为是最经济可行和环境友好的减缓大气CO2浓度升高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如何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固碳能力,是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领域。2011年,中科院启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的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其中,生态系统固碳任务群在中国森林、灌丛、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约16 000个野外样地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调查,并开展了6大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固碳效应评估和4个典型区域固碳增汇技术体系和示范的综合研究。在全国尺度上准确评估了森林、灌丛、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现状、速率和潜力,科学评估了中国重大生态工程的固碳效应,并发展了兼顾社会经济和固碳效应需求的区域可持续新模式。此外,生态系统固碳任务群首次在国家尺度构建了科学的、可核查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清查实体数据库,不仅可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间谈判提供重要数据,还将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方精云于贵瑞任小波刘国华赵新全
关键词: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吸收生态工程
中国科学院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研究网络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被引量:1
2009年
中国科学院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研究网络(Global Atmosphere Watch,CAS-GAW)立足于中科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创建与发展,已完成了5个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站和一个联网观测质量控制与管理(QA/QC)中心的建设,创新完成CERN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观测网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网络建设。CAS-GAW将建成国际标准的特色区域大气成分观测基地及环境、气候效应综合研究平台,继续主导和引领我国大气环境科学地基联网观测、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为大气科学以及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外交谈判等战略需求提供科学基础。
任小波王跃思
关键词:大气本底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