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伟

作品数:27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牡丹江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历史地理
  • 5篇政治法律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渤海国
  • 3篇明道
  • 3篇管窥
  • 2篇唐朝
  • 2篇统治
  • 2篇统治时期
  • 2篇女真
  • 2篇主义
  • 2篇文化
  • 2篇历史基础
  • 2篇毛泽东
  • 2篇明代
  • 1篇大祚荣
  • 1篇邓小平
  • 1篇东北亚
  • 1篇都司
  • 1篇对外开放思想
  • 1篇对峙
  • 1篇新民主主义
  • 1篇新民主主义理...

机构

  • 27篇牡丹江师范学...
  • 1篇牡丹江日报社
  • 1篇佳木斯市第二...

作者

  • 27篇卢伟
  • 1篇张克
  • 1篇赵建鑫
  • 1篇王丽娜

传媒

  • 7篇牡丹江师范学...
  • 2篇佳木斯大学社...
  • 2篇黑龙江民族丛...
  • 2篇牡丹江教育学...
  • 1篇北方文物
  • 1篇黑龙江教育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农业考古
  • 1篇边疆经济与文...
  • 1篇第十二届明史...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渤海国与日本交往浅析被引量:1
2013年
日本与渤海国的双边友好往来始于公元720年,终于公元920年。渤海与日本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最初目的是结成军事、政治同盟,以应付政权初建时期周边的不利环境。随着渤海国政权的稳固和国力的强盛,通好日本的主要目的转为促进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双方关系虽有波折,但从总体上来看,维持了睦邻友好的关系。本文拟追溯双方在不同阶段发展邦交的情况,分析其特点、成因,以揭示其真相。
苏亮卢伟
关键词:渤海国文化交往
渤海国物产考被引量:3
2008年
唐代渤海国是以粟末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方封建政权,被当时中原王朝喻为"海东盛国"。渤海国物产丰富,种类繁多。本文利用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对渤海国的物产进行分类考证。
卢伟
关键词:渤海国农产品林产品畜产品水产品
试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及其运行机制的变化
2004年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中最具光彩的部分,深刻挖掘这一理论的蕴意及其在运行机制中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卢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理论蕴意
“靖难”之役,蓄谋已久还是被迫起兵:——以“朱棣入临中途折返”事件为视点的考察
<正>建文元年(1399)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谋反,开始了持续四年的"靖难之役",最后夺得帝位。总结战争发生的原因,有的史家认为:"是时,燕王潜有夺嫡计,而天下莫之知。"也有现在学者认,建文帝的"削藩"给朱棣的"靖难...
卢伟
文献传递
管窥黄绾之《明道编》
《明道编》是明代思想家黄绾唯一遗传至今的文集,书中最基本的内核是勇敢反对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该书不但对宋明理学影响下形成的时风、文风、为学之风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而且指出宋明理学并非真正的儒家圣学,而是误导人们远离...
卢伟
关键词:文学评论
管窥黄绾之《明道编》
卢伟
浅析“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历史基础——以明代亦失哈开辟东北亚“丝绸之路”为视角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首次提出了与相关国家共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
卢伟
渤海国佛教遗迹发掘及其佛教的传布考被引量:3
2010年
在渤海遗址发现了大量的佛教遗迹,证明渤海国在盛唐文化的影响下,佛教非常发达。渤海遗址的佛教遗迹也说明了渤海佛教的传布和发展情况。
卢伟
关键词:渤海国佛塔宗派
试论契丹迅速灭亡渤海国的原因被引量:3
2004年
九世纪末 ,渤海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总危机爆发 ,国势急转直下 ,明显衰落。失去了唐王朝的保护后 ,在强大的契丹攻击下 。
卢伟赵一祎
关键词:渤海国灭亡
试论明崇祯年间阁臣的更迭
天启七年(1627)八月,熹宗朱由校去世,信王朱由检继承大统,是为崇祯。上任伊始,崇祯皇帝即对天启时期的混乱朝政进行拨乱,又对阁臣不断调整,以加强其辅政功能,应对时局。一入阁方式的变化明崇祯一朝历十七年,出现了五十位阁臣...
王丽娜卢伟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