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探 作品数:11 被引量:187 H指数:9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天文地球 生物学 经济管理 更多>>
SWMM模型参数局部灵敏度分析 被引量:42 2014年 利用Morris筛选法,分析了3场不同雨强降雨条件下,城市降雨径流模型SWMM的水文水力模块和水质模块的参数灵敏度。结果表明:对SWMM模型径流总量和径流峰值最敏感的参数依次是不透水面洼蓄量(destore-imperv)、管道曼宁系数(conduit roughness)和汇流区宽度(width-K),最大灵敏度分别为-0.329、-0.144、0.133和-0.294、0.171和0.143;对污染物总量敏感性较高的是路面和屋面的最大积累量(max buildup)、冲刷系数(coefficient)和冲刷指数(exponent)参数。雨强对于SWMM模型水文水力参数中的下渗参数的敏感性有较大影响,而对水质参数的敏感性影响较小;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对参数敏感性也有较大的影响。水质参数总体的稳定性要高于水文水力参数。 李春林 胡远满 刘淼 徐岩岩 孙凤云 陈探关键词:SWMM模型 降雨径流 沈阳市降雨径流初期冲刷效应 被引量:31 2013年 研究探讨城市降雨径流的初期冲刷效应对于城市水环境治理和水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沈阳市典型区域为例,对坡顶屋面、平顶屋面和路面3种典型下垫面的降雨径流进行了监测,分析的污染物包括总悬浮颗粒物(TSS)、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和主要重金属(Cd、Cr、Cu、Ni、Zn)。利用M(V)曲线和污染物初期冲刷率(MFF30),分析了不同降雨径流事件的初期冲刷强度和发生强冲刷、弱冲刷的概率。结果显示:研究区较易产生初期冲刷现象,约有50%—90%的降雨事件能产生初期冲刷现象。3种下垫面发生初期冲刷的强度依次是:平顶屋面>坡顶屋面>路面。降雨历时和干期长度与初期冲刷效应具有正相关关系,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与初期冲刷先是正相关关系,但当稀释效应大于冲刷效应时,呈现负相关关系。重金属污染物较容易发生初期冲刷现象,而TN易发生强初期冲刷。 李春林 刘淼 胡远满 徐岩岩 孙凤云 陈探关键词:降雨径流 初期冲刷 非点源污染 沈阳城市三维景观空间格局分异特征 被引量:15 2015年 城市三维景观的研究有助于景观生态学研究向三维的发展和指导城市科学规划。本文利用Quick Bird影像提取了沈阳建成区的建筑三维信息,采用5个景观指标(平均高度、景观高度标准差、容积率、建筑体形系数和建筑密度)及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沈阳市建筑景观空间格局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沈阳建成区的建筑景观主要以平房和多层建筑为主,中高层以上建筑数量最多的是铁西区,其他各区均有分布。沈阳市建成区不同高度的建筑在空间上呈现聚集分布状态并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同时,沈阳市建成区的各个行政区不同高度的建筑也在各自行政区呈现聚集分布状态。沈阳市建成区的建筑密度与容积率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区域面积比重相对较少,城市土地利用强度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陈探 刘淼 胡远满 常雄凯 李春林 徐岩岩 施拓关键词:城市 建筑景观 辽宁省沿海地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15 2015年 国家或地方的重大政策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遥感技术获得辽宁沿海地区2000、2005和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并采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对研究区过去10年土地利用及沿海地区的景观格局变化和"五点一线"政策下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沿海地区景观格局变化主要特征为城镇面积增加,农田和湿地面积减少,不同景观之间转化频繁。沿海地区不同城市的景观格局变化存在一致性,景观格局均呈现均质化发展,不同景观类型分布相对均匀,斑块形状变化趋于复杂;葫芦岛、营口和锦州沿海地区的景观破碎化严重,且葫芦岛和锦州景观破碎日益加剧,营口逐渐改善;大连、丹东和盘锦沿海地区景观破碎化程度逐渐降低。景观格局的变化主要受人为干扰的影响,同时,自然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对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区域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向英奇 刘淼 胡远满 陈探 常禹 张丹华关键词:景观指数 沈阳市降雨径流污染物排放特征 被引量:21 2014年 城市降雨径流作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主要驱动力,是城市非点源污染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以沈阳市典型区域为例,研究了坡顶屋面、平顶屋面和路面3种下垫面降雨径流的总悬浮颗粒物(TSS)、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和主要重金属(Cd、Pb、Cr、Cu、Ni和Zn)共10种污染物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污染物的浓度峰值提前于径流峰值;路面径流的污染程度重于屋面径流,TN是屋面径流的主要污染物,TSS、TN、TP、Pb和Cr则是路面径流的主要污染物,TSS超过了国家污水二级排放标准,其余污染物均超过了国家V类地表水标准;径流中TSS与除TN以外的其他8种污染物有较强相关性,氮、磷营养元素与降雨量和雨强大小呈显著正相关,COD则易随着降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释放到径流中;与其他国家和城市对比发现,沈阳屋面径流中TSS、TN、TP和COD较少,但却有一定的重金属污染;路面径流中TSS和TP浓度较高,但TN和COD浓度较低,且重金属中Pb、Cr、Cu和Zn的污染较严重。 李春林 刘淼 胡远满 布仁仓 孙凤云 宫继萍 陈探关键词:降雨径流 事件平均浓度 非点源污染 小兴安岭南麓马鹿冬季适宜生境评价 被引量:22 2016年 通过2014–2015年两次冬季野外调查,将收集的79处马鹿(Cervus elaphus)出现信息作为分布点数据,选取地形、景观类型、植被特征和人类干扰4类19种因子作为环境变量,利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 Ent)模型,分析了小兴安岭铁力林业局辖区马鹿种群冬季潜在适宜生境分布特征和主要环境因子对马鹿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模型预测精度较高,训练集与验证集的平均AUC(area under the curve,受试工作者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949和0.958;Jackknife检验结果表明:景观类型因子对马鹿生境选择的影响较大;坡向、距大路距离、距混交林距离、距灌草地距离和距农田距离是影响马鹿生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其综合贡献值依次为27.8%、23.9%、19.5%、15.3%和10.4%;距小路距离对马鹿分布影响较小。我们依据Max Ent模型最大约登指数,找到最佳中断点0.22作为阈值将马鹿冬季栖息地划分为适宜和不适宜两个等级,其面积分别为663.49 km^2和1,378.85 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2%和68%。马鹿的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铁力林业局辖区的东部山地和中部林地等区域;南部地区接近铁力市区,人类活动频繁,不适宜马鹿栖息。对马鹿种群的保护管理措施提出3点建议:控制人为干扰;构建多样性景观;优先保护马鹿的潜在适宜生境分布区。 吴文 李月辉 胡远满 陈龙 李悦 李泽鸣 聂志文 陈探关键词:最大熵模型 马鹿 生境适宜性 沈阳市1910到2010年城市扩展研究 刘淼 胡远满 李春林 孙风云 徐岩岩 陈探沈阳经济区土地利用和净初级生产力变化 被引量:10 2015年 分析了沈阳经济区2000到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基于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估算2000年、2005年、2010年沈阳经济区净初级生产力(NPP),从行政区划和地类角度分析其时空变化,统计了不同地类转换模式下NPP的损益值,从土地利用变化探讨分析了沈阳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NPP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农田,林地和城镇用地为研究区最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最显著变化是城镇用地扩张迅速,农田面积大量减少。林地面积有所减少,草地、湿地、裸地面积变化较小;(2)沈阳经济区NPP呈明显退化趋势,并且时空变化显著,2000到2005年退化幅度大于2005到2010年。除了阜新市有增加,其他市的NPP均为减少;(3)沈阳经济区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平均NPP都在下降,降幅最大的是林地。NPP损益分析表明农田转城镇带来的年均NPP损失最大。 陈探 刘淼 胡远满 吕久俊 马俊 孙凤云 宫继萍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NPP 辽宁沿海土地利用变化的图谱特征 被引量:16 2015年 土地利用变化图谱能够充分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过程,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分析了2000—2010年辽宁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图谱特征。结果表明: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主要以耕地!建设用地和海域!湿地为主,分别占总变化面积的44.41%和18.16%;2005—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主要以海域、湿地和耕地的转出为主,其中海域!湿地占总变化面积的23.43%,海域!裸地占22.69%,海域!建设用地占5.10%,湿地!建设用地占10.06%,耕地!建设用地占20.55%;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模式图谱以后期变化型和前期变化型为主,分别占总变化面积的70.34%和29.17%,说明辽宁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明显的时间阶段性特征,前期变化体现了城镇化和海产养殖业的发展过程,后期变化体现了沿海开发和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过程。 常雄凯 刘淼 李春林 吕久俊 陈探关键词:土地利用 辽宁沿海地区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6 2015年 景观格局变化是景观生态学的基础性核心内容,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的热点。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1998年Landsat5 TM和2013年Landsat8 OLI/TIRS数据,对辽宁省沿海地区的景观类型进行了分类,选取有明确生态意义的10种景观特征指数,计算Kappa指数,分析了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近15年来,辽宁省沿海地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面积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略有扩张,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空间转化较大,即景观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且景观优势度降低,多样性增加。自然地理条件因素、人口增长的压力、经济的飞跃发展和政府政策的指引调控是导致辽宁沿海地区景观区域差异及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沿海地区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带,其生态环境比较敏感脆弱,政策的支持和经济的发展全方位的扩大了辽宁对外开放的崭新格局,这必将对该地区的景观格局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发展中要提高人们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观念,着重加强沿海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管理,进一步协调好辽宁沿海地区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 申丹 常禹 胡远满 陈探 焦琳琳 李春林 史雅娟 王铁宇关键词:景观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