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临新

作品数:51 被引量:314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市民健康培育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2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9篇医药卫生
  • 2篇机械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4篇关节
  • 24篇关节镜
  • 15篇韧带
  • 11篇踝关节
  • 10篇手术
  • 10篇术后
  • 9篇随访
  • 7篇软骨
  • 7篇跟腱
  • 6篇韧带损伤
  • 6篇疗效
  • 6篇骨软骨
  • 5篇止点
  • 5篇前交叉韧带
  • 5篇交叉韧带
  • 4篇软骨损伤
  • 4篇手术治疗
  • 4篇膝关节
  • 4篇后踝
  • 4篇骨软骨损伤

机构

  • 5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郑州市骨科医...

作者

  • 51篇陈临新
  • 40篇郭秦炜
  • 37篇谢兴
  • 36篇胡跃林
  • 35篇焦晨
  • 35篇江东
  • 16篇赵峰
  • 14篇皮彦斌
  • 13篇敖英芳
  • 9篇王健全
  • 6篇高士基
  • 5篇梅宇
  • 5篇刘平
  • 2篇杨渝平
  • 2篇张辛
  • 2篇于长隆
  • 2篇石媛媛
  • 1篇崔国庆
  • 1篇李楠
  • 1篇黄红拾

传媒

  • 13篇中国运动医学...
  • 7篇足踝外科电子...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微创外科...
  • 2篇第十七届全国...
  • 1篇医用生物力学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骨与关节...
  • 1篇2009年中...
  • 1篇第十三届亚洲...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19
  • 3篇2017
  • 12篇2016
  • 13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后踝撞击同期手术中长期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后踝撞击综合征患者术后进行3~9年的随访,探讨其中长期疗效,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2010年2月—2015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接受外踝韧带修复和后踝关节镜清理同期手术的患者共47例,随访42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28.9±10.0)岁。通过问卷及查体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关节稳定性、活动度及运动机能等,对比术前和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后足评分、运动机能Tegner评分,并分析临床评分与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指数、受伤时间、手术用时、软骨损伤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71.8±22.8)个月。患者术后VAS评分、AOFAS评分及Tegner评分均优于术前水平( 1.0 vs. 5.0, 92 vs. 80, 6.5 vs. 2.0, P 均<0.001),疗效优良率为97.6%,术后VAS评分( t =2.719, P =0.10)、AOFAS评分( t =-2.853, P =0.10)、Tegner评分( t =-3.443, P =0.001)和恢复运动时间( t =2.814, P =0.008)均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术后VAS评分与软骨损伤呈负相关( Z =-2.195, P =0.028)。结论: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后踝撞击同期手术后的中长期临床效果良好,患者年龄与临床疗效呈负相关,合并软骨损伤可加重患者术后疼痛。
江东胡跃林焦晨郭秦炜谢兴陈临新赵峰皮彦斌
关键词:关节不稳定性韧带损伤
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Hepple Ⅴ型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中长期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分析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Hepple Ⅴ型距骨骨软骨损伤(OLT)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11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的20例Hepple Ⅴ型OL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为18~53岁,平均(37.7±8.8)岁。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关节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和踝关节活动评分(AAS)。记录患者术后行二次关节镜检查国际软骨修复协会(ICRS)评分及末次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软骨修复组织磁共振观察(MOCART)评分。随访过程中观察患者供区损伤症状,末次随访时采用Lysholm评分评估患者取骨侧膝关节功能。结果:本组20例患者随访60.9~81.9个月,平均(71.3±6.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A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01)。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优16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5.0%(19/20)。20例患者术后均行踝关节MRI检查,末次MRI检查MOCAT评分为(72.5±7.5)分;11例(55.0%)患者术后行二次关节镜检查,ICRS评分为(9.7±0.9)分。6例(30.0%)患者膝关节取骨区有轻微不适感。末次随访时患者取骨侧膝关节VAS评分为0.0(0.0,0.0)分,Lysholm评分为96.5(92.0,99.5)分。结论: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Hepple Ⅴ型OLT的中长期疗效良好,且关节镜和影像学结果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杨帅史尉利陈临新皮彦斌赵峰江东谢兴焦晨胡跃林郭秦炜
关键词:自体骨软骨移植
单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比较前内束(AMB)重建、后外束(PLB)重建和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在关节稳定方面的差异。方法选用6具新鲜冷冻人膝关节标本在关节镜下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在膝关节生物力学测定仪上分别测定前交叉韧带完整组、AMB重建组、双束重建组、PLB重建组和前交叉韧带断裂组膝关节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结果(1)胫骨前移:双束重建组在接近伸直位时,与正常前交叉韧带组及PLB组差异不明显(P>0.05),与其他组比较移位明显减小(P<0.05);在屈膝60°、90°位时,双束组与AM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PLB组比较移位明显减小(P<0.05);AMB组和PLB组比较,屈膝20°位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屈膝角度时AMB组明显移位小(P<0.05)。(2)胫骨内、外旋:在20°、30°、60°、90°位时,双束组与AMB组及PLB组差异均显著(P<0.05),双束重建明显好于ACL单束重建;AMB组与PL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3)膝关节内、外翻:双束组、AMB组和PLB组各组之间膝关节内、外翻角度差异不明显。结论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在恢复膝关节前向稳定性及控制胫骨内、外旋方面均好于单束重建,接近正常。单独前内束重建能较好地恢复膝关节前向稳定性,单独后外束重建ACL不能很好地恢复膝关节前向稳定性,两者均有限制胫骨过度内、外旋转作用。
王健全敖英芳于长隆刘平陈临新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膝关节生物力学
关节镜下及切开跟距骨桥切除术早期效果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跟距骨桥切除术和传统切开跟距骨桥切除术的早期效果。方法:自2009年7月至2014年3月,采用切开及关节镜下单纯跟距骨桥切除术治疗疼痛性跟距骨桥患者26例,其中切开手术组11例,关节镜下手术组15例,分...
陈临新郭秦炜
关键词:关节镜
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足底压力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0
2021年
目的:探讨慢性踝关节不稳(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CAI)患者在步行与单足支撑时的足底压力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纳入75例CAI患者及40例正常人,对步行及单足站立时的足底压力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测量指标为足底每个区域的压强峰值、达峰时间、边界时间(time to boundary,TTB)和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偏移速度等系列指标。评估CAI患、健侧差异以及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并分析存在差异的足底压力指标与患者年龄、性别、侧别、体重指数、Beight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CAI患者患、健侧步行时均化峰值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与正常人相比,患侧的第一跖骨(t=2.99,P=0.02)和第二跖骨(t=2.09,P=0.01)、双侧的足跟内侧(患侧t=2.33,P=0.01;健侧t=3.74,P=0.02)和足趾区峰值压力(患侧t=2.23,P=0.01;健侧t=3.28,P=0.02)较小,患侧的第五跖骨区域(t=-3.86,P=0.03)的均化峰值压力较大,且患侧第四跖骨达峰时间较晚(t=3.33,P=0.01)。患侧的内外侧TTB最小值(t=-2.67,P=0.03)、极小值的平均值(t=-3.54,P=0.02)和标准差(t=-2.86,P=0.04)均明显小于健侧,与正常人相比,TTB系列与压力中心系列指标提示患、健侧在内外向和前后向均存在明显的稳定性缺陷(P<0.05)。女性、Beighton评分高的CAI患者内外向稳定性缺陷更明显(P<0.05)。结论:CAI患者在平地步行时患、健侧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与正常人存在明显差异,患侧足底COP明显向足外侧偏移。单足支撑时,患侧前后向及双侧的内外向姿势控制稳定性均明显弱于正常人,女性及伴有全身韧带松弛症的CAI患者内外向稳定性缺陷更明显。
侯宗辰敖英芳胡跃林焦晨郭秦炜黄红拾任爽张思谢兴陈临新赵峰皮彦斌李楠江东
关键词:踝关节韧带损伤关节不稳定性足底压力
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临床解剖学研究被引量:45
2007年
目的:通过尸体标本研究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进一步明确其解剖学特点,为双束重建ACL准确定位股骨止点提供临床解剖学数据。方法:对30例福尔马林处理的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研究。在屈膝60°时根据ACL纤维张力情况区分前内束和后外束,观察两束在膝关节屈伸过程中的张力变化特性,然后从股骨止点切断韧带,测量止点的相关数据。结果:在屈膝60°位ACL中松弛的纤维束最多。ACL在屈膝过程中沿矢状面发生旋转,其轴心大约位于股骨止点的近前角,接近over-the-top位置,该区域的纤维束在屈膝过程中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具有良好的等长性。ACL股骨止点的长径与短径分别为19.32±2.42mm与10.52±2.24mm,前内束和后外束股骨止点的面积分别为69.37±20.2mm2和86.60±30.22mm2,前内束股骨止点的面积略小于后外束;两束中心点连线的距离为9.42±1.51mm,连线与股骨纵轴的夹角为26.90±8.56°;后外束中心点到over-the-top点连线的距离为11.8±1.60mm,连线与股骨纵轴的夹角为26.26±7.78°;后外束中心到股骨外髁软骨缘的最小距离为6.16±1.00mm;前内束股骨止点中心点位于10∶10±7′(右膝)或1∶49±5′(左膝);over-the-top点位于10∶45±8′(右膝)或1∶08±9′(左膝)。结论:前交叉韧带可被分为功能不同的前内束和后外束,前内束在膝关节的运动中始终保持紧张,具有较好的等长性,前内束止点前上部接近over-the-top区纤维是其旋转轴心,与前内束中心点的纤维相比等长性更好,是手术重建时的关键点。后外束只有在接近伸直和屈曲较大角度时紧张。后外束的定位缺乏解剖标记,本研究通过测量其中心点与前内束中心点、over-the-top点距离及到股骨外髁软骨缘最短距离确定后外束中心点位置,为双束重建ACL提供准确的骨道定位依据。
王健全敖英芳刘平陈临新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双束重建
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诊疗被引量:49
2009年
陈临新
内侧股四头肌腱股骨韧带重建联合单骨道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内侧股四头肌腱股骨韧带重建联合单骨道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手术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接受该手术方式治疗的47例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例,女34例,年龄13~44岁,平均23.89±8.44岁。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末次随访时分别记录临床查体、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及膝关节影像学检查结果,通过X线或CT测量髌骨适合角和外侧髌股角以评估髌股关节对合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24个月(范围12~50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恐惧试验为阴性,未出现髌骨再脱位,活动角度正常。患者术前VAS评分为6.17±0.99分,术后6个月为2.36±0.85分,术后末次随访为0.83±0.73分,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IKDC评分30.30±8.70分,术后6个月为78.55±4.37分,术后末次随访为88.50±2.77分,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Lysholm评分为26.98±7.76分,术后6个月为88.85±4.80分,术后末次随访为94.51±4.43分,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Tegner评分为1.32±0.47分,术后6个月为3.23±0.52分,术后末次随访为4.17±0.48分,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骨适合角术前为31.63°±7.06°,末次随访为1.56°±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髌股角术前为0.07°±2.99°,末次随访为14.77°±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侧股四头肌腱股骨韧带重建联合单骨道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早中期临床疗效满意。
印钰陈临新梅宇罗浩代岭辉冯涛尹金强谢可心王鹏张鹏谢兴
关键词:复发性髌骨脱位内侧髌股韧带
外踝韧带损伤后遗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1091例患者数据分析
[目的]外踝韧带损伤是发病率最高的运动损伤之一,损伤后如治疗不及时,部分患者会出现踝关节反复扭伤、骨赘增生、软骨损伤等一系列并发症(后遗症),但与之相关的危险因素尚不清楚,因而难以实现对患者的精准治疗,甚至延误对患者的治...
江东胡跃林敖英芳焦晨郭秦炜谢兴陈临新
关键词:关节镜后遗症手术指征
不同方法修复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慢性损伤的稳定性评价被引量:25
2013年
背景:以往有多种修复和重建方式来恢复踝关节外侧稳定性,但这些术式均存在一些缺陷。目的:比较改良Karlsson法与改良Brostrm法修复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力学变化。方法:73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其中43例患者接受了改良Brostrm手术,30例患者接受了改良Karlsson手术,平均随访(50.8±26.5)个月和(49.5±11.1)个月,记录软骨损伤的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随访进行AOFAS评分、Mazur评分、Tegner评分、客观检查(前抽屉试验和内翻应力试验)、满意度评分和调查再伤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中38.4%合并软骨损伤,40.5%发生在距胫关节前内侧关节面(距骨Ⅰ区和胫骨Ⅰ区)。随访时两组患者Mazur评分、Tegner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组间无显著性差异。AOFA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提高的分值改良Karlsson组明显高于改良Brostrm组。除改良Brostrm组有1例治疗后阳性外,两组其他患者抽屉试验和内翻应力试验治疗后均为阴性。改良Karlsson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改良Brostrm组,满意度评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改良Brostrm组2例再伤,改良Karlsson组1例再伤。结果表明,改良Karlsson治疗具有与改良Brostrm治疗效果相似、操作更便捷。
焦晨胡跃林郭秦炜王成梅宇谢兴杨渝平陈临新江东
关键词:距骨抽屉试验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