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毅刚 作品数:133 被引量:556 H指数:12 供职机构: 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福建省漳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科学 更多>>
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33例临床分析 2012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3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有37枚动脉瘤,其中28枚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9枚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完全栓塞30枚,次完全栓塞6枚,不完全栓塞1枚。2例Hunt-HessⅤ级患者死亡;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术后出现再出血,经治疗后痊愈;余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2年,未发生再出血和动脉瘤复发。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宽颈动脉瘤应用支架辅助技术治疗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林俊明 王文浩 张明升 郁毅刚 李君 黄巍 罗飞 胡连水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弹簧圈 超早期高压氧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恶性脑水肿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超早期高压氧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恶性脑水肿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末次术后并发恶性脑水肿的患者146例,根据患方治疗意愿及高压氧治疗介入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超早期组(术后3d内介入高压氧治疗)、普通组(术后4—10d内介入高压氧治疗)、对照组(未行高压氧治疗),3组患者分别为55例、65例、26例。记录3组患者4周内的死亡率,于颅脑损伤术后1、2、3、4周对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术后动态复查颅脑CT,比较各组患者脑水肿高峰的持续时间。结果观察期间,超早期组、普通组和对照组的死亡率分别为10.9%、7.7%和1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组术后1、2、3、4周的GCS评分分别为(8.837±3.350)分、(10.755±3.388)分、(11.633±3.408)分、(12.367±3.408)分,术后2周与术后3周比较、术后3周与术后4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组术后1、2、3、4周的GCS评分分别为(8.509±3.042)分、(9.458±3.115)分、(10.186±3.203)分、(10.627±3.439)分,术后2、3、4周分别与术后1周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2、3、4周的GCS评分分别为(8.042±2.881)分、(8.417±2.962)分、(8.542±3.021)分、(8.958±3.043)分,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超早期组同时间点比较,普通组、对照组GCS评分均较低(P〈0.05),且对照组术后3、4周时的GCS评分低于普通组(P〈0.05)。普通组[(10.150±1.830)d]和对照组[(11.783.±1.858)d]脑水肿高峰的持续时间均长于超早期组[(9.265±1.729)d](P〈0.05),且对照组脑水肿高峰的持续时� 林进皇 周龙 胡康 郁毅刚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 高压氧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脑水肿 急性颅脑外伤患者血中一氧化氮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999年 目的测定急性颅脑外伤患者血清中NO的浓度,探讨其在脑外伤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测定57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者血清中NO浓度,根据诊断及哥氏评分分组,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挫裂伤组及其复查组血清中NO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重度组(GCS<9分)NO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中轻度组NO浓度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随外伤伤情加重,血清中NO浓度升高。NO在器质性颅脑损伤(脑挫裂伤)时,浓度显著升高。并随再灌注期持续升高起损伤作用。 郁毅刚 张永参 胡永狮 林国文 王文浩 汤秋华 路迪生 王瑜关键词:颅脑损伤 一氧化氮 胎儿宫内窘迫226例分娩方式调查分析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围生期宫内复苏对宫内窘迫孕妇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分娩的226例宫内窘迫孕产妇临床资料,根据诊治和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130例,对照组9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诊治及护理,观察组给予孕妇及新生儿系统地综合性积极干预,比较两组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孕妇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宫内窘迫孕产妇早期诊断及早期综合性宫内复苏可显著降低孕妇剖宫产率和围生期母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李娟 林也容 陈慧 张兰 邹双优 尹晶 郁毅刚关键词:胎儿宫内窘迫 剖宫产 新生儿窒息 严重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及生理学预警评分建立 被引量:12 2022年 目的探讨引发严重创伤患者短期内死亡的病理生理学因素,筛选相关病理生理耗竭指标,并依此建立高效精简的生理学预警评分。方法前瞻性研究2020年7月1日—2021年6月30日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第909医院)急诊科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139例,男性101例,女性38例;年龄6~81岁,平均53.0岁。根据48h治疗结局分为存活组(100例)和死亡组(39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各项生理学指标,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病理生理学指标,并根据生理学评分标准对各指标进行赋值,建立生理学预警评分,最后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本组病死率28.1%(95%CI:0.20~0.36)。两组患者性别、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升压药使用比例、凝血酶原时间(PT)、乳酸(Lac)、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氧合指数(OI)、体温(T)、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序贯性脏器衰竭评分(SOFA)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血清肌酐(sCr)、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计数(WBC)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压力校正性心率(PAR)和总胆红素(TBil)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S、T、Lac和FIB是严重创伤患者发生48h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显示生理学预警评分AUC值分别0.953,其预测性能显著优于NISS(P<0.001)和MODS评分(P<0.05)。结论生理学预警评分与严重创伤患者48h病死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可作为评估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王雄伟 郁毅刚 姚猛飞 郑泽源 叶军明关键词:严重创伤 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基础研究:神经元兴奋性氨基酸损伤保护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9 2004年 目的:建立体外培养神经细胞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损伤及地佐环平(MK-801)保护作用模型。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的大鼠皮质神经细胞模型,给予NMDA直接损伤,加入MK-801,在不同时间窗测定不同剂量时神经细胞损伤的形态学,及生化改变。结果:NMDA100μmol/L组细胞死亡率和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分别为(54.30±3.79)%,(67.13±5.90)%,NMDA的损伤作用具有明显的浓度时间依赖性,至NMDA1000μmol/L组细胞死亡率和LDH漏出率分别为(97.74±7.28)%,(94.10±6.31)%,MK-801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NMDA和其拮抗剂MK-801具有明显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损伤和保护作用,LDH测定是检测其变化的良好指标,此实验可以作为神经元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损伤保护因素的检验模型。 郁毅刚 徐如祥 姜晓丹 柯以铨关键词:NMDA MK-801 脑损伤 神经元 兴奋性氨基酸 细胞死亡 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神经细胞膜NMDAr蛋白冰冻蚀刻电镜研究 2008年 目的研究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蛋白免疫金颗粒复合物在神经元膜超微结构及定位。方法应用冰冻蚀刻电镜技术对神经元膜NMDAr蛋白复合物进行研究。结果沿神经细胞膜面可见30—50nm免疫金复合物散在或密集分布,大小均匀。细胞核上密集均匀分布膜内微粒,4~16nm,与胶体金颗粒(CGP)区别较大。结论膜蛋白免疫金复合物沿膜面散在分布,大小均匀。冰冻蚀刻复型-透射电镜技术具有NMDAr蛋白免疫胶体金颗粒免疫复合物原位纳米尺度定位能力。 林也容 郁毅刚 裴发光 陈慧 李娟 林月丽 蔡颖谦关键词:NMDA受体 冰冻蚀刻 “皮质联合灰质纵切术”治疗功能区外伤性癫痫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郁毅刚 杨志荣头皮夹的使用方法对切口愈合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头皮夹的使用方法对头皮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976例颅脑手术患者采用间断上头皮夹止血(B组),同时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2月采用连续上头皮夹止血手术830例(A组)。观察两组头皮夹不同使用方式对切口愈合情况的影响,并行组间比较。结果 B组头皮切口愈合等级、美观均优于A组。且上夹时间越长,愈合效果越差。结论头皮切口的愈合是否良好,与上夹方式及上夹时间长短密切相关。头皮止血的正确方式应是间断上夹。 张源 王文浩 郁毅刚 黄巍 罗飞 林俊明 胡连水 张明升关键词:切口愈合 颅脑手术 军人四肢骨损伤恐动症影响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军人军事训练中四肢骨损伤后发生恐动症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6日—12月14日第九○九医院收治的89例军事训练四肢骨损伤的军人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自制调查表、恐动症坦帕评分量表(Aampa Scale For Kinesiophobia,TSK)、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自我效能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rating Scale,SSRS)和疼痛灾难化量表(Pain Catastrophizing Scale,PCS),调查军事训练四肢骨损伤的军人患者发生恐动症的现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89例四肢骨损伤军人患者恐动症发生率为43.82%(39/89),TSK得分为(38.49±3.85)分。四肢骨损伤患者TSK评分与HADS、PCS评分呈正相关(r=0.811、0.820,P均<0.001),与GSES、SSRS评分呈负相关(r=-0.929、-0.857,P均<0.001)。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OR=11.740,95%CI:3.246~19.640)、担心再受伤(OR=17.202,95%CI:4.745~23.014)、焦虑抑郁(OR=30.661,95%CI:8.352~47.461)、自我效能感(OR=0.192,95%CI:0.105~0.483)、社会支持(OR=0.142,95%CI:0.095~0.502)和灾难化程度(OR=16.727,95%CI:2.574~29.072)是军事训练四肢骨损伤的军人患者发生恐动症的影响因素。结论军事训练四肢骨损伤军人患者的恐动症发生率较高,婚姻状况、担心再受伤、焦虑抑郁、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和灾难化程度是其影响因素,对于这类特征的患者应予针对性护理,降低恐动症发生率。 吴春香 林腾珠 郁毅刚 林宝丽关键词:军事训练伤 四肢损伤 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