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邵凌云

作品数:78 被引量:295H指数:10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17篇专利
  • 8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4篇结核
  • 24篇杆菌
  • 18篇细胞
  • 18篇分枝杆菌
  • 13篇试剂
  • 13篇试剂盒
  • 11篇结核病
  • 10篇免疫
  • 10篇分枝杆菌感染
  • 10篇杆菌感染
  • 9篇基因
  • 8篇病毒
  • 7篇结核性
  • 6篇酶联
  • 6篇酶联免疫
  • 6篇酶联免疫斑点
  • 6篇免疫斑点
  • 6篇肝炎
  • 5篇慢性
  • 5篇耐药

机构

  • 78篇复旦大学
  • 5篇无锡市第五人...
  • 3篇上海市肺科医...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杭州市疾病预...
  • 2篇西藏自治区第...
  • 2篇重庆市肺科医...
  • 2篇西藏自治区第...
  • 2篇通州区人民医...
  • 1篇宁波大学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湖南省怀化市...
  • 1篇南通市第三人...
  • 1篇绍兴市第六人...
  • 1篇解放军第一一...
  • 1篇上海市医学会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海口市结核病...

作者

  • 78篇邵凌云
  • 61篇张文宏
  • 32篇翁心华
  • 18篇高岩
  • 15篇陈澍
  • 14篇陈嘉臻
  • 14篇王森
  • 12篇金嘉琳
  • 10篇吴晶
  • 8篇黄玉仙
  • 7篇张颖
  • 7篇沈瑶杰
  • 6篇张舒
  • 5篇欧勤芳
  • 5篇刘袁媛
  • 5篇阮巧玲
  • 4篇孙峰
  • 4篇虞胜镭
  • 4篇胡忠义
  • 4篇蒋卫民

传媒

  • 23篇中华传染病杂...
  • 5篇微生物与感染
  • 3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中华临床感染...
  • 2篇中华医学会结...
  • 2篇第十二届全国...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国防痨杂志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复旦学报(医...
  • 1篇国外医学(微...
  • 1篇肝脏
  • 1篇新医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华风湿病学...
  • 1篇上海护理

年份

  • 4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19
  • 5篇2017
  • 6篇2016
  • 11篇2015
  • 7篇2014
  • 7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7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7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风湿性疾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12例不同免疫抑制治疗后病毒再激活的随访观察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 观察12例风湿性疾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接受不同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对HBV再激活的影响,并评估对不同免疫抑制剂是否均有必要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确诊风湿性疾病合并HBV感染的12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在随访期间定期检测患者肝功能、血清HBV DNA水平.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41个月(16~48个月).4例患者接受激素治疗,其中2例未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最终出现HBV再激活,经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两者的HBV复制均得到控制.5例接受DMARDs治疗和3例接受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TNFBA)治疗的患者均未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且在随访中均未出现HBV再激活.结论 风湿性疾病合并HBV感染的患者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可出现HBV再激活.对需要接受激素治疗的风湿性疾病患者,推荐在治疗开始前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而DMARDs和TNFBA对风湿性疾病合并HBV感染患者而言,仍是一种相对安全的免疫抑制剂.尽管DMARDs和TNFBA治疗后引起HBV再激活的风险较低,在治疗过程中仍必须密切监测患者的HBV DNA和肝功能水平.
喻一奇宣丹旦王佳俐邵凌云张文宏邹和建
关键词:风湿性疾病糖皮质激素类抗风湿药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
一种检测分枝杆菌感染的试剂、方法和试剂盒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分枝杆菌感染的试剂、方法和试剂盒。试剂中包含SEQ ID NO 1-7所代表的蛋白、多肽或类似物。方法通过试剂与宿主T细胞相接触,检测确定T细胞是否识别所述蛋白、多肽或类似物,从而判断分枝杆菌感染状态...
陈嘉臻张文宏沈瑶杰邵凌云王森张颖翁心华
文献传递
结核病在矽尘暴露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了解矽尘暴露者包括硅沉着病患者的结核病患病情况,并分析该人群中结核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浙江温岭地区1227例矽尘暴露者进行现场调查,采集基本信息,行胸部 X 线片检查,收集痰标本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鉴定。在单因素分析中,连续变量比较采用两样本 t 检验;分类变量组间两两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计算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CI )。结果共获得1204例矽尘暴露者完整的基本信息,其中男1201例(99.8%),平均年龄(59.4±6.8)岁。其中硅沉着病0+期(疑似患者)、Ⅰ、Ⅱ、Ⅲ期的患者分别为172例(14.3%)、255例(21.2%)、160例(13.3%)和617例(51.2%)。该人群中结核病患病率约为7300/10万,发病危险因素有硅沉着病Ⅱ期(OR=2.96,95%CI :1.05~8.32,P =0.04)、硅沉着病Ⅲ期(OR =3.88,95%CI :1.58~9.56,P <0.01)、接触结核病患者(OR=4.14,95%CI :1.91~8.98,P <0.01)。硅沉着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发热、体质量减轻较非肺结核患者多见。结论矽尘暴露者包括硅沉着病患者是结核病的高发人群,尤其是硅沉着病Ⅱ期及Ⅲ期、有结核病患者接触史的患者。
黄希田刘雪峰阮巧玲邵凌云刘伟蔡丽敏凌乔沈瑶杰杨清銮孙峰林宇航高岩张文宏
关键词:结核硅沉着病矽尘
一种基于结核特异性IL-31检测的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试剂盒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结核特异性IL-31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诊断试剂盒。所述诊断试剂盒包括IL-31捕获抗体和检测抗体、结核特异性抗原多肽、稀释液、标准品、显色液、终止液、缓冲液、固体载体、封板膜。采用本发明检测血浆中I...
高岩邵凌云张文宏吴晶张冰琰
文献传递
发热待查诊治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翁心华艾静文邵凌云张文宏陈澍张继明孙峰黄玉仙朱利平阮巧玲虞胜镭金嘉琳卢清蒋卫民毛日
项目属于传染病学科学技术领域。发热待查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其中涉及的疾病疑难、机制复杂,诊治困难,死亡率高。项目组历时40余年,围绕发热待查疾病的诊治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始创新成果。 创新点一、首次系统全...
关键词:
关键词:传染病发热疾病基因诊断疾病治疗
点突变对结核分支杆菌KatG蛋白活性和结构的影响
2004年
目的 探讨点突变对结核分支杆菌KatG蛋白过氧化氢-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蛋白结构的影响,深入研究INH耐药的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三步法PCR对KatG基因的4个位点进行定点诱变,在大肠埃希菌BL21体系中表达和纯化相应诱变蛋白,并测定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二硫键的形成及荧光光谱变化,最后利用酵母细胞色素C氧化酶模型进一步探讨点突变对KatG蛋白过氧化氢-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结构的影响。结果 完成KatG基因4个位点的诱变及相应诱变蛋白的表达和纯化。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发现3个诱变蛋白[KatG(W321G)、KatG(R418Q)和KatG(A456S)]活性基本丧失,诱变蛋白KatG(S315T)活性也有明显下降。荧光光谱显示KatG(R418Q)和KatG(A456S)的荧光强度较野生型明显降低。4个点突变均不影响KatG蛋白间二硫键的形成。结论 所引入的4个突变可能对KatG蛋白的结构造成影响,从而导致KatG蛋白的功能即过氧化氢-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
莫凌翁心华陈澍邵凌云张文宏
关键词:点突变结核分支杆菌KATG蛋白结构基因突变
γ干扰素释放试验与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筛查预测活动性结核病的比较被引量:7
2015年
为评估γ干扰素释放试验(T-SPOT.TB)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在我国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的家庭接触者中预测活动性结核病的能力,选取157例家庭接触者行T—SPOT.TB和TST筛查,并前瞻性随访6年。将121例参与随访的家庭接触者纳入分析,T—SPOT.TB阳性率为49.6%,与年龄(OR=1.03(95%CI1.00~1.05),P=0.032]和接触菌阳患者[OR=2.13(95%CI为1.01~4.51),P=0.048]呈正相关。TST≥5mm和TST≥10mm的接触者分别占57.5%和37.2%,其中TST≥10mm与接触菌阳患者呈正相关[OR=2.30(95%CI为1.05~5.06),P=0.038]。共随访626人年,7例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发病率为11.0/1000人年。T-SPOT.TB的阳性预测值(PPV)为8.3%,阴性预测值(NPV)为96.7%。TST≥5mm和TST≥10mm的PPV分别为7.7%和9.5%,NPV均为95.8%。总之,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的家庭接触者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风险高于一般人群,而T—SPOT.TB与TST对活动性结核病的预测能力相当。
阮巧玲邵凌云吴晶张舒虞胜镭王森高岩王菲张西雁刘袁媛饶英沈瑶杰张颖张文宏
关键词:结核病Γ干扰素释放试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酶联免疫斑点法在诊断艾滋病合并结核病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 探讨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法(t spot)在我国用于诊断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t spot对35例明确诊断的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t细胞的检测,同时对所有患者做ppd试验进行比较.结果 在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所有患者、cd4<200/μl、cd4>200/μl、抗结核疗程<2个月及抗结核疗程>2个月的各组患者中,t spot检测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5.71%、66.67%、60.00%、83.33%和25.00%,而ppd试验的阳性检出率仅为24.24%、25.00%、33.33%、9.09%和25.00%,其中在患者总体、cd4<200/μl组、抗结核疗程<2个月组中,t spot检测的阳性检出率远高于ppd试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pot检测的敏感性高于目前常用的ppd试验,适用于我国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快速诊断.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of 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 (t spot) in diagnosis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 infection for aids patients. methods the rapid t spot assay was employed to detect esat-6 and cfp-10 specific t cells in blood samples from 35 aids patients with active tuberculosis.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ppd skin test. results the positive-mtb rate with t spot assay in all patients (n = 35 ) was 65.71%, that in patients with cd4 < 200/μ (n = 21) was 66.67%, in patients with cd4 > 200/μl (n = 10) was 60.0% , in patients with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 < 2 months ( n = 15 ) was 83.33% and in patients with treatment > 2 months ( n = 6 ) was 25.00%. the positive rates of ppd skin test were 24.24%, 25.00%, 33.33%, 9.09% and 25.00% in these groups, respectively. the positive rates of t spot assay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ppd skin test in all patients, in those with cd4 < 200/μl and with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 < 2 months ( p < 0.05 ). conclusion t spot assay was more sensitive than conventional ppd skin test, and can be applied in the diagnosis of mtb infections for aids patients.
张舒张文宏邵凌云许云亚胡海燕翁心华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结核菌素试验酶联免疫斑点技术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结核分枝杆菌共感染的相关性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HIV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及其对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的影响。方法应用结核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TB)对云南省和上海地区193例明确诊断的HIV感染者的血标本进行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T淋巴细胞检测,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IV感染者中潜伏性结核发生率达30.6%。HIV合并活动性结核患者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值为190×10^8/L,显著低于HIV合并潜伏性结核组的484×10^6/L(t=6.665,P〈0.01)。根据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10^6/L、200×10^6~500×10^6/L、〈200×10^6/L进行分层分析发现,活动性结核组和潜伏性结核组构成比依次为1:16.2、1:1.3、5.6:1。79例T—SPOT.TB阳性的病例中,共有20例HIV合并活动性结核患者,其中14例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值〈200×10^6/L,5例为200×10^6/L~500×10^6/L,1例〉500×10^6/L。59例潜伏性结核患者中,52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10^6/L。结论我国HIV感染人群中有较高的潜伏性结核发生率,HIV合并活动性结核患者的总体细胞免疫应答功能严重受损,随着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下降,HIV患者合并的潜伏性结核更易进展为活动性结核。当CD4+T淋巴细胞〈200×10^6/L时,对T—SPOT.TB检测结果可能有影响。
张馨贇蒋卫民朱小珍姚惠洁邵凌云高岩胡越凯沈冰顾凯侃王辉
关键词:HIV感染CD4淋巴细胞计数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应用等位基因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核分枝杆菌katG基因315位点突变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建立等位基因特异性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ASPCR)方法,检测katG基因315位点的突变。方法根据结核分枝杆菌的katG序列,分别设计出3条特异性寡聚核苷酸引物,采用MASPCR技术,检测katG基因315位点的突变以间接判断对异烟肼的耐药性。同时与常用的RFLP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对临床分离异烟肼敏感株(30株)及异烟肼耐药株(54株)分别采用MASPCR和PCRRFLP方法同时进行扩增,敏感株均未见有突变。MASPCR对耐药株的检出率为88.9%(48/54)。对于RFLP方法无法检出的S315N类型的突变亦能检出。结论MASPCR方法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快速、经济、操作简便。
金嘉琳张文宏翁心华陈澍邵凌云
关键词:点突变等位基因特异性多重聚合酶链反应KATG基因结核分枝杆菌位点突变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