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立群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细胞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激酶
  • 1篇凋亡
  • 1篇孕激素
  • 1篇孕激素受体
  • 1篇增殖
  • 1篇受体
  • 1篇糖皮质激素诱...
  • 1篇脾脏
  • 1篇脾脏疾病
  • 1篇脾肿瘤
  • 1篇皮质
  • 1篇清和
  • 1篇肿瘤
  • 1篇纵隔
  • 1篇纵隔淋巴结
  • 1篇纵隔淋巴结转...
  • 1篇细胞凋亡
  • 1篇细胞肺癌

机构

  • 4篇齐齐哈尔医学...
  • 3篇齐齐哈尔医学...

作者

  • 4篇赵立群
  • 2篇吴琦
  • 2篇刘秀财
  • 2篇郭红艳
  • 2篇孙晓杰
  • 2篇高涵
  • 1篇徐凤琳
  • 1篇盖雪

传媒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8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SGK3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对乳腺癌MB-474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旨在构建SGK3基因RNAi慢病毒表达载体,观察其对人乳腺癌细胞MB-474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构建靶向SGK3的shRNA序列慢病毒载体,将其转染至人乳腺癌MB-474细胞以沉默SGK3基因,Real-time PCR、Western bloting方法检测MB-474细胞SGK3 mRNA及蛋白表达,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SGK3基因沉默对MB-474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测序结果显示,成功构建4组SGK3基因RNAi慢病毒表达载体,经293T细胞包装,病毒滴度为(3-8)×108 TU/m L;将慢病毒转染MB-474细胞后,Real-time PCR、Western bloting结果显示,干扰组SGK3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降低,且PGC-LV3-SGK3-1序列对其干扰效果最佳,SGK3基因沉默可抑制MB-474细胞增殖、促进凋亡,但其对细胞周期进程无明显影响。成功构建靶向SGK3基因的RNAi慢病毒载体,SGK3基因沉默可影响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等生物学行为。
郭红艳高涵吴琦孙晓杰刘秀财赵立群
关键词:细胞增殖细胞凋亡
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蛋白激酶3在乳腺癌分子诊断与治疗中的意义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研究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蛋白激酶(SGK)3过表达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检测SGK3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利用真核表达载体SGK3-pEGFP-N1瞬时转染乳腺癌MDA-MB-231细胞,细胞划痕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SGK3过表达对细胞周期、凋亡和迁移的影响;利用组织芯片,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分析SGK3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SGK3过表达可促进MDA-MB-231细胞迁移(P<0. 05)、抑制细胞凋亡(P<0. 01),但对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SGK3在不同TNM分级、同一分级不同淋巴结转移及孕激素受体(PR)+和PR-的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尽管SGK3过表达对乳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影响,且其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但其在乳腺癌分子诊断与治疗中的意义尚需确定。
郭红艳高涵吴琦孙晓杰刘秀财赵立群
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脾脏病变的诊断意义被引量:7
2013年
以往文献多认为脾脏肿瘤属少见疾病^[1]。随着现代影像医学的发展,脾肿瘤的检出率明显提高^[2-4]。2013年笔者对我院自1995年至2012年脾脏占位患者9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自1995年至2012年脾脏占位患者9例,男4例,女5例,平均年龄58.0岁,良性肿瘤5例,其中脾血管瘤3例,脾囊肿2例,脾梗塞1例;恶性肿瘤3例,脾转移瘤2例,恶性淋巴瘤1例。9例患者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其中8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
赵立群
关键词:脾脏疾病脾肿瘤CT增强
基于MSCT灌注参数的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的构建与验证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究基于多层螺旋CT(MSCT)灌注参数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380例NSCLC患者作为建模组,其中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159例,未转移患者221例;另于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多中心选取120例NSCLC患者作为验证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MSCT灌注参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通过校准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该模型的一致性与诊断效能,并进行外部验证。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OR=0.730,95%CI=0.567~0.941)、肿瘤直径(OR=12.195,95%CI=3.145~47.289)、肿瘤同侧纵隔淋巴结短径(OR=14.125,95%CI=2.857~69.832)、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OR=9.814,95%CI=2.415~39.882)、病灶区域血流量(BF)(OR=11.348,95%CI=3.074~41.892)、血容量(BV)(OR=11.456,95%CI=2.895~45.337)、平均通过时间(MTT)(OR=0.456,95%CI=0.274~0.759)、表面通透性(PS)(OR=10.475,95%CI=2.419~45.363)是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对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与外部验证,模型的一致性指数(C-index)在建模组与验证组分别为0.921、0.918;校准曲线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建模组与验证组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风险均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精准度;应用ROC曲线分析该列线图模型预测建模组与验证组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效率,建模组曲线下面积(AUC)为0.956(95%CI=0.942~0.978),验证组AUC为0.950(95%CI=0.934~0.991)。结论:基于MSCT灌注参数构建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区分度及校准度良好,可实现对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个体化评估。
王东徐凤琳于小涵盖雪郝春晓赵立群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MSCT灌注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