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作威

作品数:15 被引量:220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降水
  • 3篇东北冷涡
  • 3篇夏季
  • 3篇夏季降水
  • 3篇冷涡
  • 3篇环流
  • 3篇暴雨
  • 3篇ROSSBY...
  • 2篇水汽
  • 2篇水汽通量
  • 2篇台风
  • 2篇热带
  • 2篇华北夏季降水
  • 2篇副热带
  • 2篇副热带高压
  • 2篇春夏
  • 1篇低频
  • 1篇低频变化
  • 1篇动力学特征
  • 1篇遥相关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成都信息工程...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大连海事大学
  • 1篇吉林省气象局
  • 1篇陕西省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吉林省气象科...
  • 1篇华北电力大学...

作者

  • 15篇谢作威
  • 13篇布和朝鲁
  • 3篇林大伟
  • 2篇巩远发
  • 2篇纪立人
  • 2篇施宁
  • 1篇廉毅
  • 1篇李尚锋
  • 1篇彭京备
  • 1篇李妍
  • 1篇简俊
  • 1篇黄鑫

传媒

  • 10篇大气科学
  • 1篇气象科学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8
  • 3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春季影响中国北方地区的蒙古气旋及其背景环流被引量:6
2016年
基于1948-2013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850 h Pa相对涡度场气旋追踪方法,统计了春季蒙古气旋的活动特征,包括其源地、盛期位置、消亡地以及路径的分布。在此基础上,根据蒙古气旋的不同移动路径,界定了蒙古气旋的两种路径,即向东路径和东南路径,并统计了这两类气旋的频数与强度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同时还揭示了这两类蒙古气旋的低频背景环流特征。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蒙古气旋主要生成于贝加尔湖南侧和东侧的山脉背风坡,并在蒙古东部地区以及我国东北地区达到盛期,多数气旋消亡于东北亚及其临海区域;(2)两类气旋的生成个数均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向东路径气旋在1950年代的个数偏少,1970年代至1990年代的个数整体偏多,之后有所减少,但进入21世纪后气旋有个数呈现增多的趋势。东南路径气旋在1970年代以前一直处于偏少阶段,1970年代至1980年代中期处于偏多阶段,2005年以后东南路径气旋个数有减少的趋势;(3)向东路径蒙古气旋的背景低频环流由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正异常中心、贝加尔湖及西侧的负异常中心以及环日本海地区的正异常中心所组成的正位相斯堪的纳维亚环流型为主要特征。东南路径蒙古气旋则以俄罗斯西部的负异常中心、拉普捷夫海附近延伸到我国西北地区的正高度异常区以及东北低涡环流为主要特征。
黄鑫布和朝鲁谢作威巩远发
关键词:蒙古气旋环流背景
Scandinavian高压中期过程特征及其机理研究
在中期时间尺度上分析了1968~2008的冬季(11月15日~3月15日)斯堪的纳维亚高压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特征及其可能机理,得到了以下结论:1)斯堪的纳维亚高压为相当正压的暖性高压;2)斯堪的纳维亚高压前期距平为西北...
谢作威布和朝鲁
关键词:PNA冷空气
东北冷涡环流及其动力学特征被引量:14
2013年
主要总结了东北冷涡形成和维持的动力学原因:(1)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的地形以及临海的水汽条件有利于东北地区移动性冷涡系统的形成和发展。(2)与欧亚大陆阻塞型环流相联系的准纬向低频Rossby波活动将其波能量直接频散到东北地区,形成冷涡环流。(3)源自东北亚阻塞型环流以及副热带异常环流的Rossby波均可经向传播到东北地区,有利于东北冷涡环流的维持(尤其在仲夏和晚夏)。(4)与相邻阻塞型环流有关的对流层中低层冷空气活动可强迫出东北地区局地上传Rossby波,致使冷涡环流形成和维持。(5)来自东北地区上游的瞬变天气扰动与下游异常环流型相互匹配,形成有效的瞬变涡动强迫作用,使冷涡环流持续维持。(6)负位相西太平洋(WP)遥相关型是东北冷涡活动的下游背景环流型,其盛行是东北冷涡环流反复出现和持续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布和朝鲁谢作威
关键词:东北冷涡ROSSBY波
2021年“7.20”河南暴雨水汽输送特征及其关键天气尺度系统被引量:30
2022年
本文重点分析了2021年“7.20”河南暴雨水汽输送特征、水汽来源以及关键天气尺度系统。双台风“烟花”和“查帕卡”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共同为“7.20”河南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然而,就暴雨的水汽供应而言,仅以台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作用难以解释2021年7月20日发生的日降水量663.9 mm和1小时最大降水量201.9 mm的极端暴雨事实。水汽通量分析和LAGRANTO模式轨迹分析结果表明,20日在河南南侧形成了一个很强的经向水汽通量带(850 hPa以上),它与台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引起的低层水汽通量带在河南附近汇合,为暴雨提供了最为充沛的水汽条件。我们强调,20日在河南以西地区上空发生了对流层顶反气旋式波破碎事件,它与台风协同作用,引发了河南南侧的强经向水汽通量,从而导致此次极端暴雨事件。
布和朝鲁诸葛安然谢作威高枞亭林大伟
关键词:水汽通量台风
内蒙古夏季降水变率的优势模态及其环流特征被引量:13
2016年
本文基于1961-2013年的中国气象局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针对内蒙古地区夏季降水,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EOF)和合成分析法,考察了年际尺度上内蒙古地区夏季降水分布的不同类型,并分析其前两个模态的典型环流形势以及相关的春夏季节转换特征。内蒙古夏季降水在年际尺度上主要分为整体一致型和东西反向型。整体一致型模态以贝加尔湖北侧和南侧对流层中上层环流的反位相变化、源于伊朗北部一中亚地区的中纬度遥相关型波列以及东亚地区“东高西低”或“西高东低”的环流形势为主要特征。而东西反向型模态以东欧平原一乌拉尔山东侧一内蒙古东部及东北地区为异常中心的波状环流以及东亚沿岸中高纬地区偶极子环流异常(“北高南低”或“北低南高”)为主要特征。这两种夏季降水模态的正负位相分别对应着亚洲中高纬环流春夏季节转换提前和滞后的情形。这些结论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内蒙古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及其典型环流特征,从而为其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李妍布和朝鲁林大伟谢作威
关键词: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环流异常
2008年初我国南方雨雪低温天气的中期过程分析--Ⅲ: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气压槽被引量:41
2008年
针对2008年1月24日~2月2日我国南方地区雨雪低温过程,分析了其中期演变特征及其可能机理。在亚非副热带地区,Rossby波能量从北非东北侧传播到东亚地区,引起青藏高原附近气压槽的加深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加强及北扩,并与亚洲北部的高压脊配合,造成了这次较长时间的雨雪低温过程。东北大西洋和西欧的反气旋式异常环流为亚非副热带急流Rossby波与欧亚高纬度Rossby波活动的主要波源区。在对流层上层,贝加尔湖一带的高压脊在过程之前已形成,而在这次过程中缓慢减弱,来自上游Rossby波能量主要起抵消摩擦耗散的作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偏北位置上维持主要由来自青藏高原和孟加拉湾地区Ross-by波能量的注入所致。亚洲冷高压系统的强度、位置及形态决定了这次我国南方地区低温过程的重要特性。
纪立人布和朝鲁施宁谢作威
关键词:ROSSBY波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21.7”河南暴雨暖湿季风输送带加强及关键天气流型的准地转位涡反演被引量:6
2022年
本文使用站点降水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数据,利用准地转位涡分部反演,重点分析了2021年7月18~21日(简称“21.7”)河南极端暴雨中暖湿季风输送带加强的机理及其关键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持续西伸至中国东部地区,其西南部宽广的东南风将暖湿气流和河南地区高位涡输送至西北地区;同时,西北地区阿拉善高原热低压受感热加热而加强,在近地面层及其东侧的河套地区对流层中低层(750~650 hPa)产生正位涡异常,与河南地区低压环流形成大范围高位涡异常,从而与副热带高压形成较大范围的对峙。准地转位涡反演结果表明,对流层中低层这一天气流型导致河南南部南风的加强,有效地将暖湿输送带中高温高湿的气块输送至河南地区,成为7月20日极端暴雨发生的关键因子之一。对于7月20日河南地区的南风,主要来自于副热带高压的贡献,其次是河套地区对流层中低层高位涡异常,而河南局地低压环流的贡献略小。
谢作威布和朝鲁诸葛安然连汝续廖振杨阎洁林大伟
关键词:位涡反演副热带高压热低压
东北冷涡低频活动特征及背景环流被引量:33
2012年
研究了1965—2007年夏季(5—8月)东北冷涡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同期背景环流型。东北冷涡活动区域5月主要是45°N以北,6月向南扩展到40°N以南,然后逐月向北收缩。夏季,随着东亚急流的逐渐减弱和北进,东北冷涡天数逐渐增加,6月6日前后达到峰值,但入梅后冷涡频数有所减少。随着梅雨期结束,冷涡频数进一步降低。强冷涡事件集中于入梅之前,中等和弱强度的事件主要发生在梅雨期和出梅之后。在入梅之前和出梅之后,东北冷涡频数呈现准2a振荡特征。夏季东北冷涡频数在1965—2007年具有增加趋势,其中,梅雨期的增加趋势尤为明显。东北冷涡的形态根据其上游高压脊的位置可分为4种:叶尼塞河型、贝加尔湖型、乌拉尔-雅库斯克型和鄂霍次克海-北冰洋型。西太平洋遥相关(WP)型为东北冷涡活动的同期背景环流型,东北冷涡在其负位相易于生成。此外,5—6月东北冷涡活动与太平洋/北美(PNA)型、8月东北冷涡活动与北大西洋涛动(NAO)密切联系。
谢作威布和朝鲁
关键词:东北冷涡北大西洋涛动
初夏东北冷涡活动异常与北半球环流低频变化被引量:46
2010年
本文在典型个例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初夏东北冷涡活动显著异常与北半球环流低频变化之间的联系及其可能机理。主要结果为:(1)初夏东北冷涡活动显著异常与上游乌拉尔山附近和下游日本附近的持续性异常环流相对应。冷涡异常多年,在向下游频散Rossby波能量和瞬变涡动强迫过程的共同作用下,乌拉尔山附近盛行阻塞型环流。它一方面使极地冷空气向东北地区移动,另一方面通过Rossby波能量的传播,使东北冷涡活动加强。冷涡异常少年的环流情况则基本相反。(2)谐波分析和低频振荡分析表明,在冷涡异常多(少)年的5~6月,东北地区正(负)涡度位相占优,这与北太平洋超长波槽西退(东进)相对应。长波在北太平洋-北美-大西洋地区呈驻波型,与Rossby波能量传播匹配,亦有利于乌拉尔山附近的异常环流得以长时间维持。(3)5月份,乌拉尔山附近的异常环流信号对初夏东北冷涡活动的显著异常具有前兆性意义。
廉毅布和朝鲁谢作威沈柏竹李尚锋
关键词:东北冷涡低频变化谐波分析ROSSBY波
中南半岛和华南地区极端降水时空特征
2023年
全球变暖使得极端降水事件的强度和频率均呈上升趋势,位于亚洲季风区的中南半岛和华南地区更易受到极端降水影响而发生洪涝灾害。本文利用逐日降水资料对1951~2015年中南半岛和华南地区湿季(5~10月)的极端降水事件进行客观分类,并对每一类极端降水事件的大尺度流型特征及年际、年代际和长期趋势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根据降水中心位置,中南半岛和华南地区的极端降水可客观分为华南类、中南半岛类、缅甸—云南类和华南南部—越南北部类,它们所联系的大尺度流型以中高纬波列和热带偶极子环流为主。其中,华南类的大尺度流型在对流层高层为类似于东亚—太平洋(East Asia–Pacific,简称EAP)遥相关型的“+−+”经向型波列,但中心位置较典型EAP型偏西南,中东部的负异常环流为关键系统,低层为位于低纬度地区的“+−”经向型波列。中南半岛类大尺度流型为热带偶极子异常环流,对流层低层较高层更为显著宽广。其余两类极端降水大尺度流型特征为在对流层高层受Rossby波列影响,低层主要为偏弱的热带偶极子异常环流。(2)中南半岛和华南地区极端降水的频次呈显著上升的趋势,主要来自于华南类和中南半岛类极端降水的贡献。其中,“+−+”经向型波列的频发是造成华南类极端降水增多的原因。(3)中南半岛与华南地区极端降水的空间分布具有反对称特征。
成泽伦谢作威布和朝鲁巩远发简俊赖晟
关键词:极端降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