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凤霞
- 作品数:78 被引量:118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建筑科学更多>>
- 民间故事的现代再生:《鬼磨坊》的美学构造
- 2017年
- 奥得弗雷德·普鲁士勒的幻想小说《鬼磨坊》糅合了民间故事、哥特式小说、教育小说等类型的多种元素,内容厚重、艺术精湛且平易生动,是普鲁士勒的巅峰之作。在悬疑重重的幻想故事中展示少年主人公的精神成长,人物塑造上突破固有期待,营造更纷繁自由的审美空间。作者容纳传统和现代,使故事兼具浓郁的德意志民间色彩和深邃的现代底蕴,耐读且好读,给世界各民族幻想文学带来如何使民间故事再生新魅力的启示。
- 谈凤霞
- 关键词:幻想民间性
- 当代国际儿童文学研究动态——与约翰·斯蒂芬斯教授访被引量:2
- 2019年
- 约翰·斯蒂芬斯(John Stephens)教授是国际儿童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杰出学者。他近年来尤为关注常被西方学术界忽略的西方世界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儿童文学,推进不同文化的国家之间的儿童文学学术交流,是联结东西方儿童文学研究界的重要桥梁。谈凤霞与其访谈中讨论的话题主要涉及当代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中的多种理论、方法和争议,如意识形态、多元文化主义、民族志诗学、主体性、性别、认知诗学、新兴文类、学科地位等问题。
- 谈凤霞约翰·斯蒂芬斯
- 关键词:儿童文学多元性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儿童文学的国际出版纵览被引量:9
- 2018年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儿童文学的国际出版领域中大力拓展,外来儿童文学引进和译介的规模与门类持续攀升,经典性和时效性兼顾、整体性和代表性并重的世界儿童文学的系列化出版策略深刻影响了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时代性嬗变。至21世纪,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力争走出去成为文学创作和出版界的文化使命和迫切追求,版权输出不断扩大,跨国合作成为一种新兴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出版具有日益宏阔和前沿的国际视野,形成了儿童文学国际出版多元共生的新格局,促进了国际文化的友好交流。
- 谈凤霞
- 关键词:儿童文学出版
- 论北美亚裔少儿文学的食物书写与伦理建构被引量:1
- 2023年
- 食物作为一种具象的日常生活符号和抽象的文化能指符号,普遍存在于世界儿童文学。在北美亚裔(尤其是华裔)少儿文学中,具有民族性的食物书写更是一种突出现象。食物不仅呈现为一种文化遗产和景观,而且联结着人物的文化取向、国族身份认同等问题,且常纽结族群历史、家庭代际、性别地位中的伦理问题。以不同时代和场域空间为背景的亚裔少儿文学的食物书写,呈现出特有语境中的文化侧重和伦理取向,作家在东西方文化坐标系中对东西方伦理文化进行比照,有亲和、批判、承续或蜕变。以食物为主题的当代北美亚裔儿童文学总体上呈现出对于摒除种族歧视、互尊互重、平等友善、理解包容等伦理价值的标举,旨在引导不同国族的儿童读者内化合理的伦理观念,建构多元文化共存共享的家园。
- 谈凤霞
- 关键词:族裔身份伦理取向
- 心理分析对儿童图画书创作的影响——以《一百万只猫》和《逃家小兔》为例被引量:1
- 2016年
- 儿童文学中的戏剧性和成人文学一样都取决于故事中的矛盾.给幼儿的读物也许可以完全抛开戏剧性,而以教会简单的概念为主(如颜色和形状的认知等).故事类图画书通常发挥的作用是教孩子们认识内在的世界而非外部世界:它们将儿童容易遭遇的心理矛盾戏剧化,让他们看到可以用满意的方法解决矛盾,从而使他们安心.这一对幼儿文学的理解具有重要价值。
- 克劳迪娅·纳尔森谈凤霞
- 关键词:心理分析儿童图画人文学戏剧
- 跟米兰漫游“东方奇境”——评“周末与米兰聊天”系列
- 2014年
- 读程玮的“周末与米兰聊天”系列,让我不由地想到她曾经翻译过的法国经典童话《小王子》和它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这部童话被推崇为法国儿童文学中的《圣经》.它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儿童文学星空中一颗闪耀的巨星,得归功于圣埃克苏佩里的非凡创造,其故事所达到的高远境界,源于这位飞行员作家的独特的人生阅历和思考.他常驾驶飞机,飞越撒哈拉沙漠,在夜晚俯瞰大地,深入思考人的生存、人和宇宙的关系.在他那部获得法兰西文学院大奖的杰作《人的大地》中,他诉说自己作为飞行员“在星群中找到的真理”:“我们从高处俯视而下,才发现了山、沙和盐碱组成的底座,这才是地球的根基……我们站在宇宙的高度来衡量人类,通过我们的舷窗像通过科学仪器似的来观察人类.这时我们重温了自己的历史.”也正是这样宏阔的眼界和胸怀,使他写出了同样对宇宙和人生充满了真知灼见的童话经典《小王子》.
- 谈凤霞
- 关键词:《小王子》漫游人生阅历撒哈拉沙漠
- 油菜花开
- 2002年
- 谈凤霞
- 关键词:油菜花
- 朝向母亲镜像的认同危机——当代女性作家童年叙事中的母女关系论被引量:5
- 2008年
-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的女性童年成长叙事中,对母亲形象和母女关系的表现呈示出与之前迥异的风貌。这种文学书写相较非关童年的其他叙事中的母亲形象塑造,有着更为特殊和深广的文化意蕴。关于成长中的女儿对母亲这一"镜像"的审视、背弃与另寻的叙述,其实质是一种关及自我认同的文化叙事,揭示了主体(不仅是个人,也可延及文化)建构过程中隐藏的困境及其突围的可能,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 谈凤霞
- 关键词:童年叙事
- 朦胧诗中的“孩子”被引量:1
- 2000年
- 朦胧诗中“孩子”的意义可指向过去、未来及反面 ,包含着作者们对民族的历史与未来、人类生存的困境与救赎等问题的思考。“孩子”
- 谈凤霞
- 关键词:朦胧诗孩子意义指向单纯性人性
- 论“文革”时期战争题材儿童片的美学成就
- 2009年
- "文革"时期"三突出"原则束缚了电影艺术的美学创新。拍摄于"文革"后期的战争题材的儿童片尽管仍免不了在"三突出"的原则里打转,但已开始试图冲破樊篱,在人物形象塑造、叙事方式和创作方法诸方面进行了某种"变通",为单调的"文革"影苑奉献了几许质朴、清新的声色,表现出对"十七年"同类型电影美学特征的延续和变异,反映出电影创作者在"红色"规训下的无奈及其进行突围的努力。
- 谈凤霞
- 关键词:儿童片革命浪漫主义三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