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吉磊
- 作品数:17 被引量:3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北京市共建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人工感染羊嗜流产衣原体豚鼠流产模型的建立
- 目的通过人工感染怀孕豚鼠建立嗜流产衣原体发病模型,观察流产病理学变化的差异,确定豚鼠是否可以作为嗜流产衣原体的动物模型。方法 35只清洁级怀孕40d的豚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5只。将羊嗜流产衣原体分离株B10011、CG1...
- 凌勇曾光旭杨君敬袁吉磊何诚
- 关键词:动物模型
- 文献传递
- 鸡新城疫疫苗免疫鸽子后抗体消长规律被引量:3
- 2010年
- 为了探讨鸡新城疫耐热保护剂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免疫鸽子后抗体水平,制订乳鸽、成年鸽合理的免疫程序,从2007年到2009年,对鸽子分别在5~7日龄使用鸡新城疫耐热保护剂活疫苗、15~19日龄使用鸡新城疫耐热保护剂活疫苗/灭活疫苗组合、40~45日龄使用鸡新城疫耐热保护剂活疫苗,13~140日龄分别使用鸡新城疫耐热保护剂活疫苗/灭活疫苗组合进行4次免疫,免疫后定期测定种鸽和乳鸽血清抗体。结果:①种鸽的副粘病毒抗体平均效价为8.5时,自然哺育子代乳鸽在7d内抗体水平维持在4.7log2,而人工哺喂母源抗体效价在5d内能维持在4.9log2水平。②自然哺育子代乳鸽7日龄免疫后7d平均效价为6.2;人工哺喂5d首免后7d平均效价为6.4。③二免后14d平均效价为4.8,21d抗体达到5.0log2。④三免后10d抗体为5.2log2,30~75d效价达到峰值,120d处于免疫抗体期。⑤第4次免疫后5个月内抗体效价为6.2log2,免疫后180d抗体效价下降,210d后为4.2log2。经过3年来的试验,初步摸清了鸽子Ⅰ型副粘病毒病母源抗体消长规律,确定了保护性抗体的临界值。
- 杨秀环白如念李志衍韦海涛陈慧袁吉磊张海云刘军张雪梅齐海霞张小梅高立娜
- 关键词:副粘病毒病新城疫疫苗免疫程序
- 禽嗜鹦鹉热衣原体外膜蛋白N-PmpD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禽嗜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ophila psittaci)外膜蛋白N-PmpD及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提供的N-PmpD蛋白其为:1)由SEQ ID No.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或2)在S...
- 何诚凌勇袁吉磊杨君敬
- 文献传递
- 种鸽鹦鹉热嗜衣原体免疫程序初步探讨
- 2010年
- 鸽衣原体病(Dove chlamydiosis)是由鹦鹉热嗜衣原体(Chlamyophila psittaci,Cps)引起的的一种人畜共患病。临床主要表现严重的结膜炎、鼻炎和口腔炎,呼吸困难,腹泻,造成鸽子生长发育缓慢,消瘦。该病一旦发生造成鸽子的死淘率增高,给肉鸽、赛鸽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
- 李志衍杨秀环白如念韦海涛余春明王慧强张福成刘天增陈慧袁吉磊何诚张海云刘军齐海霞张雪梅
- 关键词:衣原体病鹦鹉热免疫程序种鸽人畜共患病经济损失
- 鹦鹉热衣原体孔雀株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 2009年4月份,天津市某动物园送检的孔雀表现以精神委顿、腹泻、鼻炎、呼吸困难、眼睑有粘性分泌物、死亡率20%左右的主要临床特征,其中雏孔雀死亡较严重。临床病理剖检表现为严重气囊炎、心包炎、肺脏局灶性纤维素性渗出等。采集...
- 杨君敬凌勇袁吉磊何诚
- 文献传递
- 北京地区鸽子鹦鹉热嗜衣原体流行状况研究被引量:6
- 2010年
- 禽衣原体病主要是由鹦鹉热嗜衣原体(Chlamydophila psittaci,Cps)感染禽引起不同征候群的一种接触性人畜共患病,临床上以肺炎、心包炎、气囊炎、结膜炎为特征。感染发病禽群,长期向体外排出衣原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 杨秀环白如念李志衍张国胜韦海涛余春明王慧强张福成刘天增何诚陈慧袁吉磊张海云刘军
- 关键词:衣原体病鹦鹉热鸽子人畜共患病接触性
- 鹦鹉热嗜性衣原体感染SPF鸡和污染相关疫苗的初步调查被引量:1
- 2010年
- 为初步调查SPF鸡感染鹦鹉热嗜性衣原体状况及相关SPF鸡胚源疫苗是否出现污染,本试验通过采集不同日龄的SPF鸡血清70份、SPF种蛋卵黄膜30份,收集市场上销售的SPF鸡胚源疫苗共41支,利用国产间接血凝试剂盒检测抗体,进口免疫荧光试剂盒分别测定其抗体、抗原阳性率,以评价SPF鸡鹦鹉热嗜性衣原体的流行状况和相关疫苗的污染状况。本试验结果显示,SPF鸡血清阳性率分别为31.4%(荧光法)、5.7%(间接血凝法);SPF种蛋阳性率33.3%,SPF鸡胚源疫苗平均阳性率31.7%。SPF鸡已经感染了鹦鹉热嗜性衣原体,且发现经鸡胚卵黄膜而传播病原的新途径,进而造成SPF鸡胚源疫苗出现衣原体污染。因此,加强SPF鸡鹦鹉热嗜性衣原体监测已势在必行。
- 陈曦袁吉磊张圣曾汶曙陈慧何诚
- 关键词:抗原抗体疫苗SPF鸡
- 禽鹦鹉热嗜性衣原体N-pmpD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重组蛋白免疫应答评价
- 袁吉磊
- 关键词:免疫反应SPF鸡
- 流产嗜性衣原体1B株pomp18基因β折叠区的克隆与表达
- 2009年
- 为探索POMP18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揭示其在流产衣原体病诊断和防治中的作用,本试验依据流产嗜性衣原体S26/3株全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用PCR法扩增流产衣原体pomp18基因β折叠区,将特异性扩增片段克隆入pMD18-T载体,测序比较分析序列后确认为目的基因,提交GenBank(Accession EU326104)。与GenBank中流产嗜性衣原体S26/3株的pomp18基因和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均达99%,与其他各型衣原体代表株的相似性为79%~80%。将pomp18基因β折叠区亚克隆到pET-32a(+)表达载体上,重组表达载体转化BL21(DE3)表达宿主菌,以IPTG诱导该重组菌,结果显示该重组菌表达了59 kD大小的融合蛋白;用羊流产嗜性衣原体多克隆抗体对表达的重组蛋白进行Western blotting试验,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具有免疫原性。本研究首次克隆、表达了流产衣原体pomp18基因β折叠区,原核表达获得了59 kD重组蛋白,为进一步探讨其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 杨君敬凌勇何诚秦秀慧栗绍文袁吉磊
- 关键词:克隆流产嗜性衣原体
- 人工感染羊嗜流产衣原体豚鼠流产模型的建立
- 2008年
- 目的通过人工感染怀孕豚鼠建立嗜流产衣原体发病模型,观察流产病理学变化的差异,确定豚鼠是否可以作为嗜流产衣原体的动物模型。方法35只清洁级怀孕40 d的豚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5只。将羊嗜流产衣原体分离株B10011、CG1株分别以三个剂量组(10-1,10-2,10-3)腹腔攻毒1次,每只0.5 mL,以灭菌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攻毒后观察豚鼠的临床体征、流产和死亡数量。攻毒后20 d安乐死处理剩余的大小豚鼠,无菌摘取组织,分成2份。一份-20℃冷冻保存,PCR检测病原在组织中的分布;另外一份固定于10%中性甲醛溶液,组织切片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1)羊嗜流产衣原体分离株B10011和CG1均可造成怀孕豚鼠流产、产弱胎、畸形胎或死胎。2种分离株感染不同剂量造成豚鼠平均流产时间、流产数量、豚鼠死亡数量均有显著差异,且CG1株敏感性高于B10011株。(2)2个分离株均可造成肾脏、肝脏肿大,肺脏呈局灶性出血,卵巢出血坏死,胎盘子宫阜水肿;病理组织学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单核细胞大量增生;肝细胞颗粒样病变。脾髓质弥漫性出血,皮质区淋巴小结生发中心萎缩。(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衣原体包涵体主要分布于肾脏近曲小管、远曲小管,以及脾脏的髓质区。(4)PCR检测显示分离株感染后,肾脏、脾脏、肺脏、肝脏中均呈阳性。在卵巢组织中,高剂量组呈阳性。结论以B10011和CG1分离株人工感染怀孕豚鼠均可导致豚鼠出现流产,且CG1分离株敏感性较高,呈剂量-效应关系;感染豚鼠病理学变化与临床羊流产相似。因此,人工感染豚鼠流产模型可以用于反刍动物嗜流产衣原体病的研究。
- 凌勇曾光旭杨君敬袁吉磊何诚
- 关键词: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