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伦
- 作品数:46 被引量:76H指数:6
- 供职机构:湖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明代士大夫“好名”探析
- 士大夫"好名"的现象无代无之。"名"乃名节、名声,"好名"既可指追求高尚的名节,也可视为卖直邀名、沽名钓誉。有明一代,士大夫在政治上极为活跃,在好名问题上,也不甘寂寞,纷纷参与其中,以致鱼龙混杂,流弊丛生。关于"好名"问...
- 蔡明伦
- 文献传递
- 以生为本:高校《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被引量:2
- 2006年
- 目前高校《中国历史文选》的教学存在教学课时减少、学生古文基础较弱、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本着以生为本的宗旨,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并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 蔡明伦
- 关键词:以生为本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
- 从对立到合流:明代言官群体与宦官的互动
- 2008年
- 基于身份和政治理念的不同,明代言官群体与宦官有着本能的对立,在宦官为祸炽烈的正德、天启朝,二者的对抗尤为惨烈。但随着明代政治格局的演变,言官与宦官的政治分野逐渐模糊,双方的关系由对抗趋于合流。从整个明代的历史来看,言官群体制衡宦官的作用十分有限,在与宦官的较量中多处劣势。究其由,首先,宦权是异化的皇权,宦官假手皇权压制言官;其次,言官群体分化蜕变,丧失气节,党附宦官,助纣为虐,改变了双方的力量对比。
- 蔡明伦
- 关键词:明代宦官皇权
-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被引量:2
- 2007年
- 利用网络环境下的各种资源进行教学改革,不仅可以克服高校《中国历史文选》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一些缺陷,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便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对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目标大有帮助。但网络并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在教学改革中,必须突出教材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师生也应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需要。
- 蔡明伦
- 关键词:网络《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高校
- 明代言官反腐沉浮警示
- 2014年
- 言宫由反腐倡廉的“去污剂”,最终沦为腐朽堕落的“催化剂”。
- 蔡明伦
- 关键词:反腐倡廉沉浮言官明代历史教训
- 明代言官的群体特征被引量:3
- 2007年
- 明代言官为给事中和御史的合称,是明代官僚集团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如下特征:一,人员众多,冠居历朝;二,选任精粹,进士为重;三,秩低权重,势凌三司;四,升迁迅捷,赏赐丰厚;五,分布广泛,东南为盛。明代言官的这些群体特征是与明代极端强化的皇权相适应的,体现了皇权控制下的分权制衡原则。
- 蔡明伦叶仁炎
- 关键词:明代言官皇权
- 明代言官与严嵩被引量:2
- 2007年
- 嘉靖中后期,严嵩擅权乱政二十余年,言官对他进行了长期的弹劾和抗争。由于世宗刚愎暴戾,厌薄言官,喜谀恶谏,严嵩善于趋媚迎合,并利用各种手段分化打击言官,因而言官得祸颇重,而严嵩则屡劾不倒。嘉靖时言官与严嵩的颃颉抗争是明代言官与阁臣关系的转折点,此后言官蜕变加剧,与阁臣閧斗不已,对明亡产生了恶劣影响。
- 蔡明伦
- 关键词:明代言官阁臣皇权
- 明代言官与党争——以封疆案为个案被引量:1
- 2008年
- 在晚明纷繁复杂的政治变动中,党争激烈,门户角立。晚明党争往往由言官发起,并成为其中主导力量。在封疆案中,言官不顾国事,党同伐异,掣肘疆事,令熊廷弼一筹莫展,致使辽东战事失利,明军丧师失地,熊廷弼死于党争,东林诸君子受牵连诬害。言官卷入党争,无论动机好坏,均于国事无补,是导致明朝灭亡的要因之一,而阉党更负主要责任。
- 蔡明伦
- 关键词:明代言官党争熊廷弼
- 明代官员进谏模式及其特点被引量:4
- 2009年
- 明代官员敢言之风盛行,在传统"五谏"说的基础上,明代官员主要采取婉言讽谏、敢言直谏、犯颜强谏的方式进谏。其中,官员在婉言讽谏时,又往往借灾异、古训、先贤、祖制、史官以及自劾不职等方式进行。明代官员的进谏实践,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的进谏理论。与前代相比,群体性的直谏、强谏成为明代官员进谏的显著特点。明代虽谏无专官,由言官掌言责,但进谏的官员不限于言官,层面广泛,进谏风气浓厚,且传统的进谏戒律多被打破。明代官员的进谏模式及其特色,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明代文官集团的成长,以及士大夫为维持士人政治所进行的抗争和努力。但进谏官员多下场悲惨,反映了士大夫政治在膨胀皇权的挤压下日薄西山的态势。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明代官员在进谏方面的努力,可视为中国古代士人政治的挽歌。
- 蔡明伦
- 关键词:明代皇权
- 论李贽的交友观
- 2003年
- 李贽作为晚明社会的"异端之尤",虽屡遭迫害,但其在生前身后并不乏志同道合的知己朋友及追随者。之所以如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李贽以他一系列的交友原则,如以师为友、以友为师、"毋友不如己者"、以道求友、以义交友、以诤交友及以诚待友等交友观念赢得了士子之心。尽管李贽交友的高标准超出了他所处的时代,并使自己略显寂寞,但其交友观中所折射的人格魅力,至今仍见其光芒。
- 蔡明伦
- 关键词:交友观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