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哲

作品数:6 被引量:44H指数:3
供职机构:太和县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造影
  • 2篇动脉
  • 2篇血管
  • 2篇血管造影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1篇代谢
  • 1篇动脉病变
  • 1篇动脉血
  • 1篇动脉血管
  • 1篇动脉样硬化
  • 1篇心病
  • 1篇胰腺
  • 1篇胰腺炎
  • 1篇胰腺炎复发
  • 1篇影像
  • 1篇造影诊断
  • 1篇糖代谢
  • 1篇体层摄影
  • 1篇体层摄影术

机构

  • 5篇太和县人民医...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蒋哲
  • 2篇薄晓红
  • 2篇范吉利
  • 2篇张磊
  • 1篇谢玉海
  • 1篇马礼坤
  • 1篇孙步伟
  • 1篇周元松
  • 1篇李万军

传媒

  • 2篇安徽医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华消化病与...
  • 1篇影像研究与医...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256iCT定量分析在T2DM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中的判断价值
2022年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256 iCT)定量参数与伴2型糖尿病(T2DM)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糖代谢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太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T2DM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83例健康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行256 i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糖代谢指标检测。研究组通过冠状动脉CTA图像判断斑块性质,并对比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患者的CTA定量参数(斑块CT值、左前降支与回旋支夹角、左前降支径线、左前降支截面积、回旋支径线、回旋支截面积);分析256 iCT定量参数与糖代谢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共发现36个非钙化斑块、62个钙化斑块、78个混合斑块。含有非钙化斑块的患者左前降支与回旋支夹角、左前降支径线、左前降支截面积、回旋支径线、回旋支截面积、斑块CT值均低于钙化斑块、混合斑块者(P<0.05),钙化斑块CT值高于混合斑块(P<0.05)。研究组回旋支径线、回旋支截面积、斑块CT值均与糖代谢呈正相关(P<0.05),左前降支与回旋支夹角、左前降支径线、左前降支截面积与糖代谢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T2DM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256 iCT定量参数均有明显差异,且与糖代谢指标均存在相关性。
邓艳丽蒋哲高续哈九大肖俊成
关键词:斑块性质糖代谢
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效果及治疗指导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研究颅脑血管疾病患者采取256层螺旋C T血管造影诊断技术具有的诊断效果及治疗指导方式。方法:采取56例颅脑血管患者参与实验的方式证明具有的效果,血管造影把原数数据处理并重建,把重建的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者手术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256层螺旋C T血管造影具有的诊断效果。结果:56例患者中发生血管性病变48例,无异常患者8例,从数值可以得到检出率为85.71%。48例血管性病变患者中,检测出20例脑动脉瘤、4例动静脉畸形、18例脑动脉狭窄或者闭塞、5例烟雾病,诊断准确率为97.92%(47/48)。结论: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诊断价值较高。
高续蒋哲
关键词:颅脑血管疾病
冠脉CTA与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对比分析被引量:35
2011年
目的探讨冠脉CT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上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怀疑有冠心病且同时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冠脉血管成像检查(冠脉CTA)、冠脉造影检查的68例患者检查资料。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68例患者4个主要冠脉包括左冠脉主支、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共272支检查中显影良好。冠脉CT结果显示病变(+)者共97例,显示无病变(-)者175例,冠脉造影结果显示病变(+)者101例,显示无病变(-)者171例。冠脉CT成像与冠脉造影结果均为(+)者94例,均为(-)者167例。68例可疑为冠心病患者冠脉CT诊断敏感性为93.1%,特异度为97.7%。结论冠脉CT成像具有非侵入性、费用低、灵敏、特异、准确等优点,可作为冠心病诊断的筛选检查方法。
范吉利孙步伟蒋哲薄晓红张磊
关键词:冠脉CT成像冠脉造影
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通过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测量心外膜脂肪体积(EATV),探讨EATV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条件者208例,以CTA检查未见任何冠状动脉狭窄者为非冠心病组,共计48例,其余为冠心病组160例。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一般资料,常规检测空腹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对适宜的入选患者首先行256层螺旋CTA检查,检测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并同时测量EATV。对冠状动脉CTA检查显示有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在同一次住院期间进一步采取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明确其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定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分析和比较EATV的大小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EATV平均值明显大于非冠心病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之间EATV的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Gensini积分与EATV的大小呈正相关性(r=0.285,P<0.05)。EATV的大小随着患者病变支数增加而增加。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显示EATV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23,P<0.05)。结论 EATV的大小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显著相关,EATV越大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重;EATV是冠心病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薄晓红马礼坤范吉利蒋哲周元松张磊李万军高鹏芝
关键词: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急性胰腺炎复发中的应用价值
2024年
目的基于首次发作急性胰腺炎患者增强CT图像构建影像组学模型用于预测急性胰腺炎的复发。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2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13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95例,验证组40例。从动脉和静脉期增强CT图像中提取和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并收集患者临床因素,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影像组学评分模型、临床模型和和联合模型。采用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ROC曲线下面积(AUC)以及预测指标评价三组模型的预测能力,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用于对比不同模型临床决策的净收益情况。将联合模型制作为列线图,提供预测急性胰腺炎患者复发风险概率。结果训练组95例患者中有33例复发急性胰腺炎,验证组40例患者中有13例复发,分为复发组46例,非复发组89例。经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及临床因素筛选,四种最优影像组学特征以及高脂血症和改良CT严重指数两种临床因素被分别用于并构建影像组学评分模型和临床模型。影像组学评分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队列中表现出较好的预测效果,并优于临床模型(AUC_(训练组):0.874比0.713,P=0.01;AUC_(验证组):0.822比0.734,P=0.036)。联合模型可提高对胰腺炎复发预测的临床净获益率。结论基于增强CT图像的放射组学评分模型在提高急性胰腺炎复发个体化预测的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有助于临床预防胰腺炎的复发和治疗。
刘伟高续谢玉海蒋哲刘士成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