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水群
- 作品数:18 被引量:87H指数:6
- 供职机构: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栓弹力图指标改变的临床价值
- 2020年
- 目的分析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栓弹力图(TEG)指标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200例急性脑血管患者均为本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接收,其中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分别有105例和95例;所选患者均接受TEG检测,并对比正常对照组(n=100)。结果相比于对照组,治疗前,脑梗阻组K值及R值降低明显,而LY30、MA值、CI值、G值提高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K值及R值方面,治疗前,脑出血组提高明显,而LY30、MA值、CI值、G值降低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治疗前,治疗后,脑梗死组患者K值、R值提高显著;而LY30、α角、CI值及G值降低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治疗前,在K至及R值方面,治疗后降低明显,在LY30、α值、CI值及C值方面,治疗后提高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在急性脑血管病诊断及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可以充分反映患者血液凝固性异常状况,为预后评估及药物指导提供数据参考。
- 莫水群曾月婷黄旭荣王洋洋邓雪薇
-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脑出血急性脑梗死
- 微柱凝胶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分析微柱凝胶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断的效果,以便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8例交叉配血次侧阳性的标本为观察组,采用微柱凝胶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将受检红细胞分成洗涤组和非洗涤组,检测红细胞洗涤对微柱凝胶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的影响;同时对此检测方法阳性结果的186例红细胞进行IgG和C3d分型。对照组(208名)采用试管法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4%(186/208)与53.8%(112/208),P〈0.05]。微柱凝胶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生理盐水洗涤和非洗涤组受检红细胞的208份血液样本中同时检出阳性反应红细胞186份。观察组检测阳性的红细胞IgG、C3d、IgG+C3d分型分别为46.8%(87/186)、3.2%(6/186)、50.0%(93/186)。结论微柱凝胶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刘凌李流娇莫水群
-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微柱凝胶
- 计算机信息系统在输血科管理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 为了不断适应输血医学的改革和发展,积极探索安全、科学的输血管理模式,强化工作人员对输血科工作流程的执行,实现临床输血管理过程控制,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方法 引进的系统采用C/S结构,PB8.0开发工具,基于Windows2000(高级服务器版)、0RACLE8i(企业版)数据库的运行环境,开发"血库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于输血科管理中.结果 规范临床输血工作,提高输血科工作效率,有利于输血科管理的持续改进.结论 通过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认识到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在输血科管理中的重要性,充分应用到临床用血管理中,消除临床用血安全隐患.
- 李流娇刘凌罗向盛柯尊彬莫水群
-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系统输血科管理
- 疑难交叉配血分析和对策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分析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探讨处理方法,寻求使患者有效、安全输血治疗的对策。方法采用凝疑胺介质和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方法交叉配血,选用多种抗体筛选细胞和谱细胞,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以吸收放散试验和2-巯基乙醇试验,鉴别自身抗体和同种特异性抗体。结果共收集231例交叉配血不合案例。其中交叉配血不合由不拱则抗体引起的102例、未捡出不规则抗体的59例、同时存在不规则抗体和自身抗体的70例。结论对于A、B、O、RhD同型输血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根据引起交叉配血不合的不同因素,采用合理的交叉配血流程与方法,可明显提输血疗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 刘凌李流娇莫水群曾月婷帅虎赖梅
- 关键词:交叉配血自身抗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1200例输血前患者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检测的调查研究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1 200例输血前患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及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的结果 ,旨在寻找该院输血前患者传染性标志物的分布特点,为提高医院医疗水平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于该院进行治疗且需要输血的1 200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试剂盒测定患者的血HBsAg、抗-HCV、抗-HIV及抗-TP水平,分析不同科室各指标阳性率的特点,并根据患者基本病历资料分析不同因素对患者传染病阳性率的影响。结果 1 200例输血者4项感染指标的结果表明HBsAg的阳性率最高(9.08%),显著高于其他血清检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抗-TP的阳性率也很高。157例阳性感染指标在各科室的分布结果表明,在妇产科、大内科以及血透中心中阳性例数占比较高,均在15%左右,显著高于儿科和血液病科。根据患者的基本病历资料数据对患者的血清学阳性检查数据进行比较,并通过χ2检验分析不同因素下患者阳性率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年龄患者在阳性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文化水平、收入水平、户籍以及遗传因素均与患者血清检查阳性率上有显著性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 200例输血前患者血HBsAg、抗-HCV、抗-HIV及抗-TP检测结果表明,HBsAg的阳性率最高,不同文化水平、收入水平及户籍性质的人群的阳性率不同,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 曾月婷梁结玲陈洪清莫水群李艳
- 关键词:输血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梅毒抗体
- 血库在安全输血中的重要性被引量:5
- 2004年
- 为了全面发展安全输血事业,除了血液中心或血站与此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外,血库也是一个极其重要 的环节。本文从配血样本的严格把关;技术操作的规范化;科学合理用血;记录与核对;输血前的病毒检验几个方面 阐述了安全血液与血库的关系,强调血库的重要性,以全方位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 沙宜芳刘凌莫水群
- 关键词:输血交叉配血
- 新生儿溶血病的血清学诊断试验结果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溶血三项检测在新生儿溶血病(HDN)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15年1月-2018年8月新生儿科送检的626例疑似HDN标本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或溶血三项试验,部分标本同时检测胆红素含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溶血三项试验的阳性率与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单独直抗试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8例溶血三项试验阳性的新生儿溶血病中,直抗试验阳性35例,占27.34%,游离试验阳性112例,占87.50%,放散试验阳性128例,占100.00%,组合试验中游离试验联合放散试验的阳性率最高。患儿日龄与溶血三项试验阳性率呈负相关。直抗试验阳性与阴性患儿的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血三项试验能提高HDN的诊断率,抗体放散试验敏感度最高,HDN的阳性率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减少,直抗试验阳性强弱程度并不能明显反映当前溶血程度。
- 曾月婷梁结玲莫水群梁丽欣
- 关键词:新生儿溶血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
- 常规输血与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降低作用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比较常规输血与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降低作用。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进行悬浮红细胞、去白细胞红细胞、单采血小板三种血液成分输血治疗的17 834人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12 279例患者行常规输血,5 555例患者行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比常规输血与输少白细胞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常规输血患者相比,相对较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输血中运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可提高输血的安全性,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可充分合理运用血液,保障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在临床输血中优先考虑使用。
- 莫水群曾月婷蔡肇丽黄旭荣梁丽欣邓雪薇
-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安全性
- 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研究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大量输血对其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是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严重创伤患者,检测患者输血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进而评价大量输血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输血后,所有患者的PT、FIB、APTT均大于输血前,且所有患者输血后的TT小于输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接受大量输血会影响其凝血功能。因此,严重创伤患者在大量输血时需要对患者的输血效果和相关指标进行合理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措施,选择合理的输血量,最大程度降低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 莫水群
- 关键词:大量输血凝血功能严重创伤
- 大量输血后常见血液指标变化情况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后患者的常见血液指标变化情况,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选取54例大量输血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输血前后检测其血小板、血清电解质、生化指标及凝血功能等常见指标,观察各指标变化情况并总结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54例患者大量输血前的血小板计数为(191.7±50.3)×10~9/L,大量输血后的血小板计数为(57.1±15.6)×10~9/L,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04,P<0.05)。54例患者大量输血前后的Na^+、K^+与Ca^(2+)和Cl^+血清电解质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后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与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血清电解质、生化指标及凝血功能均会发生明显变化,输血过程中密切监测相关血液指标可良好避免并发症情况。
- 曾月婷梁结玲莫水群蔡肇丽
- 关键词:输血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