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中毒
  • 5篇食物
  • 5篇食物中毒
  • 5篇副溶血性
  • 5篇副溶血性弧菌
  • 4篇致病
  • 3篇毒力
  • 3篇毒力基因
  • 3篇中毒事件
  • 3篇食物中毒事件
  • 3篇流感
  • 2篇致病作用
  • 2篇沙门菌
  • 2篇食品
  • 2篇食源
  • 2篇食源性
  • 2篇食源性致病菌
  • 2篇水产
  • 2篇水产品
  • 2篇污染

机构

  • 18篇荆州市疾病预...
  • 3篇湖北省疾病预...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深圳市疾病预...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荆州市第二人...

作者

  • 18篇胡婕
  • 15篇陈茂义
  • 11篇石韬
  • 7篇陈婷
  • 6篇胡静荣
  • 4篇毛春林
  • 3篇益琼
  • 3篇刘建昭
  • 3篇刘天
  • 2篇王赟
  • 2篇李斌
  • 2篇黄继贵
  • 1篇姚梦雷
  • 1篇毛安禄
  • 1篇姚永祥
  • 1篇张齐良
  • 1篇李斌
  • 1篇杨中香
  • 1篇扈庆华
  • 1篇兰全学

传媒

  • 9篇公共卫生与预...
  • 2篇中国初级卫生...
  • 1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湖北预防医学...
  • 1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上海预防医学
  • 1篇华南预防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4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起聚餐引起的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
2018年
目的对荆州市一起聚餐引起的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事件展开调查,总结调查处置经验,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找出可疑危险因素并提出防制对策。结果此次食物中毒事件累计发病34例,罹患率为21.52%。34例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0.42∶1。年龄分布以50~69岁居多,占病例总数的61.76%。此次食物中毒事件共持续44 h,餐次间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6,P=0.21)),宴会聚餐为可疑危险因素。病例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为主。3份病例肛拭子标本TDH基因及TLH基因混合阳性。结论此次事件为一起聚餐引起的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事件,经市、县两级卫生部门的及时调查处置,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建议加强疫情主动监测和食品卫生监管,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刘天黄继贵黄华张应林胡婕毛安禄吴扬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
荆州市2009年职业人群禽流感监测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人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某些亚型的毒株引起的一种人禽共患传染病。此病主要发生在鸡、鸭、鹅、鸽等禽类,引起呼吸系统和严重败血症以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自1997年香港首次报道人禽流感以来,先后有越南、中国、泰国等15个国家发生人感染禽流感疫情,
陈茂义胡婕胡必勇刘建昭
关键词:人禽流感监测分析INFLUENZA禽甲型流感病毒多脏器功能衰竭
含氯消毒剂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破坏效果研究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观察含氯消毒剂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的破坏效果,评估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消毒效果评价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悬液定量灭活试验法,观察不同浓度含氯消毒剂、不同作用时间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灭活效果,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进行消毒效果评价。结果1000 mg/L和2000 mg/L有效氯消毒剂作用30 s以上就能破坏新型冠状病毒核酸。750 mg/L有效氯消毒剂作用15 min以上能破坏新型冠状病毒核酸。500 mg/L有效氯消毒剂作用30 min不能完全破坏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结论国家防控方案规定的使用1000 mg/L有效氯对新型冠状病毒疫点作用30 min的消毒方法,可以完全破坏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可以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消毒效果评价。
陈茂义胡婕毛春林石韬陈婷曾玉洁李斌益琼李虎王黎
关键词:含氯消毒剂灭活效果新型冠状病毒荧光定量PCR
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13年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简称Vp),属于弧菌科,弧菌属,1950年日本人藤野从大阪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中最早分离得到此菌。Vp属于嗜盐菌,大量分布在海域沿岸、江河入海口的海水和底泥中,对人类和鱼类均具有致病作用,主要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感染性腹泻及伤口感染等疾病。目前已成为许多沿海国家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首位病原菌。我国沿海城市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占比高达50.00%~70.00%,
陈茂义胡婕陈婷胡静荣姚永祥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食物中毒事件细菌性食物中毒致病作用弧菌科
内陆地区市售水产品及环境中副溶血性弧菌血清群分布与耐药性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了解内陆地区市售水产品及环境中副溶血性弧菌血清群分布与耐药性,为科学预防控制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从内陆地区荆州市市售水产品及其环境标本中分离得到的副溶血性弧菌,参照GB/T 4789.7-2008用标准血清进行O抗原分型。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58株副溶血性弧菌经血清玻片凝集,共分出9个O群,主要为O1群(22.41%)、O3群(22.41%)和O5群(13.79%)。58株副溶血性弧菌均对4种及以上抗生素耐药,其中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100%耐药,只对氯霉素100%敏感,其余14种抗生素耐药程度各异。结论中国内陆城市荆州市存在的副溶血性弧菌血清群呈现多样性,并呈现不同程度耐药,应加强药物使用规范化管理。
胡婕陈茂义胡静荣陈婷李斌石韬
关键词: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血清群耐药性
2016—2021年湖北省荆州市流感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0
2023年
【目的】了解湖北省荆州市2016—2021监测年度的流感流行特征,为制定流感相关防控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并分析荆州市2016—2021年6个监测年度的流感样病例(ILI)报告及病原学监测数据。【结果】2016—2021年,荆州市2家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共报告46 272例ILI,ILI构成比在各年龄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家流感监测哨点医院共采集标本12 812例,检出核酸阳性1 513例,年均阳性检出率为11.81%。核酸阳性标本中B(Victoria)占比最大,为39.33%,不同监测年度的阳性率和流感流行型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荆州市流感流行大致呈冬春季和夏季双流行高峰,以新A(H1)、A(H3)、B(Victoria)、B(Yamagata)4种型别相互交替、混合流行为主。
张甜曾玉洁石韬胡婕陈茂义
关键词:流感流感样病例病原学监测
一起由致病性大肠埃希菌O114 K90引起的食物中毒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胡婕陈茂义石韬毛春林王贇
关键词: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发病人数大酒店潜伏期腹泻
2011—2022年荆州市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2011—2022年荆州市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结果。方法荆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2011—2022年荆州市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等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阳性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11—2022年荆州市累计收集5281份手足口病病例样本,检出阳性3694份,阳性率69.95%。其中重型病例125份,阳性率66.40%;聚集性疫情5起共采集30份样本,阳性率93.33%。3694份阳性样本中,EV 71型和Cox A16型混合感染16例。剩余3678份阳性样本中,EV 71型占15.36%(565份),Cox A16型占28.11%(1034份),其他肠道病毒占56.53%(2079份)。EV 71型在2011年1月至2019年8月检出,随后未再检出;占比与年份整体呈负相关(rs=-0.77,P<0.05)。不同年份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32,P<0.01),介于57.14%~83.48%之间。不同地区阳性率介于85.63%~54.12%之间,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49,P<0.01)。Cox A16占比与年龄增加呈正相关(rs=0.890,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女性较男性(OR=0.83)、其他地区均较石首市(均OR<1)检出阳性的概率低(均P<0.05),不同年龄、是否重症、发病至采样时间间隔等因素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2011—2022年荆州市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阳性率较高,优势毒株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主。不同地区年份、不同地区阳性率差异较大,应进一步提高监测质量。
刘天赵婧赵婧向泉曾玉洁胡婕胡婕
关键词:手足口病病原学影响因素
荆州市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建设与运行现状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了解荆州市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建设与运行状况,为完善实验室布局和改善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对批准备案的荆州市147家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实验室类型、区域分布、覆盖率和检测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荆州市共有1家确证实验室,42家筛查实验室,104家检测点,其中医疗机构128家(87.1%),疾控机构7家(4.8%),妇幼保健机构8家(5.4%),采供血机构3家(2.0%),其他机构1家(0.7%)。各县、区的实验室数量介于5~31家之间,实验室数量的地理分布密度介于0.49~2.33家/100 km^2,服务每万人的实验室数量介于0.086~0.414之间。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艾滋病实验室覆盖率达到93.2%,乡镇卫生院实验室覆盖率达78.6%。2019年医疗机构HIV筛查检测量占全市的71.0%,筛查阳性数占56.3%。结论荆州市的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体系建设较为完善,运行良好,布局基本合理,但需要进一步加快乡镇卫生院检测点及医疗机构的确证实验室建设。
毛春林陈茂义胡婕益琼石韬
关键词:艾滋病实验室网络
湖北省荆州市流感监测哨点监测质量及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比较湖北省荆州市2家流行性感冒(流感)监测哨点医院监测质量及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PR)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流感监测质量提供参考。方法从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收集2010-2018年度荆州市2家流感监测哨点(哨点A、哨点B)的流感样病例(ILI)和病原学监测资料,采用ILI百分比(ILI%)和ILI PR评价2家哨点监测结果。将医院、病例性别、是否为流行季节、发病与采样时间间隔、采样与检测时间间隔等因素作为自变量,核酸检测结果作为因变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核酸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哨点A和哨点B ILI%分别为2.34%和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96.26,P=0.000)。哨点A和哨点B的PR分别为13.63%和14.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P=0.030)。2家哨点医院ILI%、PR变化趋势均一致(rs=0.568,P=0.000;rs=0.824,P=0.000)。哨点A和哨点B的ILI%和PR变化趋势一致(rs=0.306,P=0.026;rs=0.477,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R与医院(OR=1.15,95%CI:1.05~1.26)、是否为流行季节(OR=3.19,95%CI:2.88~3.52)有关。结论荆州市流感监测哨点医院整体运行良好,2家流感监测哨点ILI%与PR均存在差异,监测哨点和流行季节是影响PR的主要因素。
刘天翁熹君张丽杰姚梦雷姚梦雷黄继贵陈茂义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流感样病例阳性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