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易扉
- 作品数:21 被引量:34H指数:4
- 供职机构:浙江财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事实之后:穿透派尤特岩画
- 生活在前而理解在后.事实,是人类学家的田野过程.人类学家在田野之后,在事实之后,我们该如何解释文化.作为人类学家的'我们'(we),如何在'这里'(here),而对'那里'(there)解释.在此,通过呈现人类学家围绕派...
- 罗易扉
- 关键词:文化表征文化解释
- 西方观者集体想象物——读萨莉·普莱斯《文明之地的原始艺术》
- 2015年
- 文本是不是一种文化翻译?"文明之地"的"我们"如何观看所谓"他们""原始之地"的"物"?作者通过阅读美国人类学家萨莉·普莱斯的文本《文明之地的原始艺术》,讨论关于原始艺术所谓"原始"问题,并讨论了西方人对于非西方艺术的文化傲慢。萨莉批评西方对于原始艺术及艺术家的误读,并旨在敞开一种"文化—政治进程"。本文亦考察了西方对待"他者"艺术的态度与方式。萨莉在此论述了三个层面的焦点问题,即原始艺术的共同价值、核心原则以及潜在的关于原始文化的文化想象。此外,本文基于对萨莉文本的反思,拓展延伸到萨莉文本之外,讨论西方对于原始艺术的日常想象,并进一步探讨关于作为"物"的"原始艺术"的"次观念"(Second-generation)的发展历程,重塑并重置它们的文化与社会含义。
- 罗易扉
- 关键词:原始艺术
- 历史人类学视野观照下的艺术研究--“中国艺术人类学前沿话题三人谈”之六被引量:1
- 2015年
- 历史从未停止,重视历史是为了寻求与过去的延续而非断裂。艺术是人类文明价值的细微记忆,历史承载着宏大而严谨的学术关怀。人类社会具有悠长的历史,历史人类学具有深刻的历史维度。如何在历史人类学视野关照下进入艺术研究?如何在艺术研究中嵌入历史意识,但又充盈艺术研究的想象力?艺术研究又如何嵌入历史维度,并观照社会现实?在此,我们很荣幸邀请到英国艺术人类学家罗伯特·莱顿教授与中国音乐史学家项阳研究员参与到此期三人谈。在此阐述我们的思考,以及叙述我们关于艺术研究的历史人类学维度问题。
- 罗伯特·莱顿项阳罗易扉
- 关键词:历史人类学艺术人类学艺术研究观照历史维度文明价值
- 后部落艺术叙述:从凯斯费尔到埃灵顿
- 2016年
- 当代原住民艺术被称为"后部落艺术",后部落艺术的商品化问题成为第四文化问题。关于第四文化问题,西方学者纷纷从不同视角展开论争。格拉本与柯恩从旅游工艺品角度展开讨论,而从凯斯费尔到埃灵顿则从后部落艺术展开叙事。人类学者在不同的理论叙事中,展开关于后部落艺术作为景观的境遇。
- 罗易扉
- 艺术人类学理论范式与取向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本文旨在采取另一种范式叙事方式,将艺术人类学理论范式从人类学理论范式中独立清晰出来。同时将艺术人类学活跃时期的20世纪90年代至当代的艺术人类学思潮,置于艺术人类学学科史的长河之中透视。理解艺术人类学从文献到器物,再到艺术文化意义研究的历程,分析艺术人类学从历时到共时再到互动的变化,剖析从审美到社会再到文化的范式取向。叙述艺术人类学主要理论范式,即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历史特殊论、功能学派、结构主义、阐释人类学、反思的艺术人类学范式。同时,在繁缛的跨学科中厘清艺术人类学的不同文化取向,即审美取向、社会取向及文化取向研究。
- 罗易扉
-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范式
- 事实之后:从派尤特岩画谈“事后解释”
- 2018年
- 2000年人类学家理查德·斯托菲尔小组针对派尤特岩画做出了一套文化解释。2001年人类学家琳达·麦克尼尔与卡罗尔·帕特森亦针对此同一田野地点做出了另一套文化解释。因对同一阐释对象做出相互冲突的阐释结论,故此文化事件引发了人类学关于文化解释力的争论。通过此典型个案,人类学家旨在讨论关于'事后解释'问题。人类学家该如何对其田野事实进行文化表征与文化解释。文化是具体的,人类学家的任务是对不同类型的表征分布做出解释,从朴素平凡的情景中采取平易可亲的形式以呈现公共表征。人类学家理解文化与解释文化的过程也是追寻文化深藏内核的过程,解释的使命在于接近他者。事实是柔性的,我们即使'在这里'阐释,也依然具备'在那里'接近他者事实的可能。
- 罗易扉
- 松散的连结:物的社会生命史被引量:2
- 2014年
- 艺术作为原住民物质文化具有一种特有的不可让渡性。物在不同语境中发生松散的意义联结与价值的流变,物随着语境迁移而变迁意义。本文通过劳拉·皮尔斯(Laura Peers)一次经典的关于北美皮毛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研究个案,从一只普通的北美布袋子的出发,穿透人类学家朴素的文本的背后,分析今日人类学家关于物的社会生命史方法论。从素朴的文本中透出人类学家奢华的思想,即物在其生命流转空间即"交往地带"(contact zone)中,因为殖民遭遇而发生的本土与非本土跨文化的"entanglement"(缠结)与"encounters"(邂逅)牵连关系。物质流通引动美学流通,邂逅文化混杂发生,显现文化混杂表征。
- 罗易扉
- 写文化之后的意义关怀:1990年代以来西方艺术人类学思潮被引量:2
- 2014年
- 1990年代以来,西方人类学发生艺术研究转向,艺术人类学理论形态呈现一种交织纷繁的状态。当代人类学艺术研究已不存在一种统一叙事话语,而呈现出一种敞开柔性取向。艺术人类学理论呈现一种敞开柔性组态趋势,即呈现"过程·历史·结构"交汇的平衡观,言说"意义·想象·能动性",追寻第三范畴"意义"。在此,"物的社会生命史"体现为其典型思潮范式。
- 罗易扉
-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思潮
- 声音的文脉:英国与爱尔兰音乐人类学研究现状综论被引量:3
- 2017年
- 纵观世界音乐人类学学术史,英国与爱尔兰人类学者介入音乐研究可谓世界先行者,当代此地区音乐人类学研究仍呈现活泼态势。本地区选择性研究区域多集中在亚非地区及本土地域,基本呈现为亚洲音乐、非洲音乐、城市音乐人类学及中国音乐研究。当代此地区音乐人类学具有深刻传播力,在沿袭传统亚非地区音乐研究之外,同时关注城市亚文化丛研究。在学术方法倾向上,注重将音乐置于人类学宽阔视角与语境之中考量,此为本地区音乐人类学鲜明学术取向。这正承袭英国音乐人类学者布莱金学术观念,突破纳蒂埃纯形式主义分析方法,超越对于音乐社会法则分析。重在关注音乐表达与社会表达体系之间的复杂关系,强调音乐是内在结构活动与特定文化形式的综合体,从文化语境与音乐代码之关系中来解释音乐。当代英国与爱尔兰音乐人类学正显现此种取向音乐研究态势,寻求音乐在文化文脉中的打开与阐释。
- 罗易扉
- 关键词:音乐人类学
- 技与艺--基于中国视角的艺术人类学相关理论探讨被引量:6
- 2017年
- 盖尔的艺术能动性理论,在门神、灶神等中国民间艺术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不过,能动性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山东民间艺术的功能。为了进一步理解中国艺术,有必要从中国美学和哲学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我们把艺术理解为观念的视觉表达,同音字与象征在中国民间艺术中被普遍采用,用以传达美好寓意。在传统中国,精英艺术与民间艺术分别由文人与工匠创作,二者判然有别。民国时期,"艺术家"这一概念传入中国,出现了职业艺术家。大集体时代,艺术更多被视为集体成果。1978年之后,艺术又与市场关联在一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精英艺术与民间艺术、艺术家与工匠之间的樊篱似乎变得模糊,"艺术"的概念获得了新的内涵。
- 李修建罗易扉
- 关键词:木版年画陶瓷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