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英

作品数:41 被引量:156H指数:8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动脉
  • 10篇缺血
  • 10篇64层螺旋
  • 9篇新生猪
  • 9篇生猪
  • 9篇缺氧
  • 9篇磁共振
  • 7篇造影
  • 7篇冠状
  • 7篇冠状动脉
  • 6篇血管
  • 6篇血管造影
  • 6篇64层螺旋C...
  • 5篇动脉成像
  • 5篇血性
  • 5篇缺氧缺血性
  • 5篇缺氧缺血性脑
  • 5篇冠状动脉成像
  • 5篇成像
  • 4篇缺血性脑病

机构

  • 40篇汕头大学医学...
  • 6篇汕头大学

作者

  • 40篇程英
  • 29篇郭岳霖
  • 27篇关计添
  • 19篇刘国瑞
  • 12篇张远芳
  • 10篇吴仁华
  • 9篇郑文斌
  • 8篇耿义群
  • 7篇饶海冰
  • 7篇金阳
  • 6篇蔡新琦
  • 6篇方文辉
  • 5篇李仰康
  • 4篇陈俊斌
  • 3篇于晓军
  • 3篇程凤燕
  • 3篇徐小虎
  • 3篇张海都
  • 2篇刘啟泽
  • 1篇韩溟

传媒

  • 7篇中国CT和M...
  • 5篇汕头大学医学...
  • 4篇中国临床医学...
  • 3篇放射学实践
  • 2篇现代医用影像...
  • 2篇实用儿科临床...
  • 2篇CT理论与应...
  • 1篇河北医学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中国儿童保健...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解剖与临床
  • 1篇现代医院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第十四届全国...
  • 1篇第十三届全国...

年份

  • 5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10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5篇2005
  • 6篇2004
  • 2篇2001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实验性缺氧缺血性脑病的~1H-MRS及病理学研究
2006年
目的:探讨早期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1H—MRS波峰变化规律及其与病理学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40只7日龄健康新生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只)、假手术组(n=5只)及缺氧缺血组(n=30只)。1.5T磁共振^1H MRS测定脑内代谢产物。观察每组新生猪脑组织的病理变化情况。结果:①造模后0~24h,NAA峰明显下降,Lac峰呈典型的双峰状显著升高,NAA/Cho、Lac/NAA、Lac/Cr、Lac/Cho和Lac/(Cr+Cho)比值逐渐降低,HI后3h,NAA/Or、NAA/(Cr+Cho)比值升高,然后逐渐降低,G1x峰和mI峰无明显变化。②造模后0~24h随着时间延长脑水肿逐渐加重,24h出现坏死灶。结论:①NAA/Cho、Lac/NAA、Lac/Cr、Lac/Cho和Lac/(Cr+Cho)是定量反映脑缺氧缺血生化改变的最敏感指标;②早期缺氧缺血后脑NAA、Lac与病理学的变化一致。
关计添刘国瑞程英耿义群郭岳霖李仰康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猪病理
CTA后处理技术联合应用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多种CTA后处理技术联合应用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搜集本院成功完成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检查并得到DSA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2例,CTA原始资料在工作站运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包括VR、MIP、MPR和VA)分析,探讨各种后处理技术对不同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多种CTA后处理技术联合应用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与DSA检查结果一致,发现囊状动脉瘤29个,夹层动脉瘤1个,AVM病灶3个,未有阳性发现9例。其中VR和MIP联合VA适用于囊状动脉瘤的诊断,MPR和VA适用于夹层动脉瘤,MPR联合VR和MIP适用于AVM的诊断。结论:不同CTA后处理技术适用于不同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多种CTA后处理技术联合应用有利于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
郭岳霖刘国瑞郑文斌饶海冰程英张远芳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造影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眶尖区外伤CT和MRI的诊断及比较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64排CT和1.5TMRI在诊断眶尖区外伤的价值。方法:53例眶尖区外伤病例行64排CT和1.5T MRI检查。结果:64排CT显示本组眼眶壁全部骨折,视神经损伤32例,眼外肌损伤37例,球后血肿12例。1.5T MRI显示视神经损伤47例,眼外肌损伤51例,球后血肿11例。结论:1.5TMRI检查对外伤性视神经和眼外肌损伤等软组织损伤优于64排CT检查,而64排CT检查对眶壁骨折优于1.5TMRI检查。
关计添耿义群程英郭岳霖张海都吴仁华
关键词:64排CT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核磁共振新技术及热休克蛋白70研究进展
2004年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ypoxicischmicencephalopathy ,HIE)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 ,核磁共振新技术弥散加权像能敏感而早期地发现病变 ,磁共振频谱无创地在活体上测定脑组织的代谢状态 ,借助动物实验了解病灶中心区和周边区热休克蛋白 70的表达 ,从而为有效地提高HIE早期诊断并积极评价其预后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据。
程英刘国瑞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核磁共振热休克蛋白70
实验性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表观扩散系数和氢质子MR波谱与病理学的对照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结合病理学,对照研究MR表观扩散系数(ADC)和氢质子波谱(1H-MRS)在评价急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中的价值。方法出生后7d的新生猪30头,分成假手术对照组5头和缺氧缺血组25头。缺氧缺血组分成5组,分别于缺氧缺血(HI)后即刻、3、6、12、和24h测量皮层下白质、侧脑室旁白质及基底节区平均ADC值和脑内代谢物N-乙酰天冬氨酸(NAA)、乳酸(Lac)、肌酸(Cr)、胆碱复合物(Cho)的峰高比率,并作脑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缺氧缺血组HI后即刻,ADC值(3.69±1.45)、NAA/Cho(0.712±0.080)和NAA/Cr(1.040±0.137)明显下降,Lac/NAA(1.798±0.139)、Lac/Cho(1.280±0.167)和Lac/Cr(1.876±0.357)明显增高。HI后3~12h,ADC值、Lac/NAA、Lac/Cho和Lac/Cr出现一过性恢复,NAA/Cho相邻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AA/Cr相邻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I后24h,ADC值再次明显下降(4.06±1.25),Lac/NAA(1.221±0.128)、Lac/Cho(0.716±0.088)和Lac/Cr(1.212±0.177)再次明显增高。各时间点病理结果进行性加重,以胶质细胞水肿的逐级加重、崩解为主要改变,神经元病变相对较轻。对照组ADC值、MRS和病理学检查均未见异常。结论ADC值和1H-MRS均能敏感地反映HIBD早期病灶;NAA/Cho的演变与HIBD早期病理学的动态变化最相一致,其准确性优于ADC值和其他代谢物比率。
李仰康刘国瑞周修国蔡爱群程英郭岳霖关计添程凤燕林昆
关键词:磁共振波谱学动物病理学
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弥散加权像变化及热休克蛋白70表达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探讨早期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动物模型弥散加权像(DWI)变化和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的演变规律。方法3日龄新生猪19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用1.5T磁共振仪行DWI和T2WI检查;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测量病灶中心区和周边区ADC值;应用SP法计数中心区和周边区HSP70阳性细胞。结果缺氧缺血组出现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体征。缺氧缺血后3 h DWI有高信号,ADC图有低信号。各组中心区与周边区ADC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缺氧缺血后3 h出现HSP70阳性细胞,6 h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各组中心区和周边区HSP70阳性细胞计数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DWI结合ADC值可以敏感而准确地显示HIE病灶;HSP70表达提示早期HIE病灶周边区有可逆的脑组织区域。
程英刘国瑞关计添郭岳霖吴仁华
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热休克蛋白70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应用技术的初探被引量:14
2008年
目的初步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技术。方法120例受检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使用美国GE公司64层螺旋CT,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原始采集的图像从心动周期的相位窗35%~85%,每间隔5%进行重建,采用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MIP)、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技术(VR)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结果心率平稳,心率少于80次/分,64层CT对冠状动脉冠节段图像质量可以用于评价,可较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通畅情况及管壁病变。心率大于90次/分时,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显示欠规整。结论心率平稳且小于80次/分,合理运用重建时相和三维重建技术,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可显示较细节段的冠状动脉,可以比较准确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计添徐小虎耿义群于晓军程英郭岳霖吴仁华
关键词: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心率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低剂量成像初探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优化扫描模式,降低冠状动脉成像辐射剂量。方法:60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人。钙化积分分别应用430mA和80mA管电流扫描;延迟时间测定使用团注测定和智能跟踪;冠状动脉成像包括心电门控非管电流调节和管电流调节模式,分别计算所有组平均ED和图像SNR。结果:钙化积分平均ED从2.35±0.42降至0.42±0.03;延迟时间平均ED从1.39±0.14降至0.13±0.04;两组冠状动脉成像平均ED从28.22±4.90降至21.14±1.54。两组钙化积分平均SNR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组冠状动脉成像模式平均SNR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80mA扫描钙化积分、智能跟踪测试延迟时间和心电门控调节管电流模式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并获得诊断需要的图像。
程英关计添金阳郭岳霖张远芳
关键词: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
应用64层螺旋CT定量局部左室功能正常参考值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定量正常局部左室功能并确定其与年龄及性别的关系。方法所有患者按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5个年龄段,根据性别不同分为10组。应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原始数据,将心动周期分割为10个相位,分别获得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短轴位图像,测量收缩末期室壁厚度(End-Systolic Wall Thickness,ESWT)和舒张末期室壁厚度(End-Diastolic Wall Thickness,EDWT),计算收缩期室壁增厚率(Percentual Systolic Wall Thickening,%SWT)并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其与年龄及性别的关系。结果随年龄增长,男性EDWT和ESWT逐渐变薄,女性EDWT和ESWT逐渐增厚,而%SWT无论男女均逐渐增高;相同年龄不同性别EDWT和ESWT在30-39岁、40-49岁和50-59岁有显著性差异,60-69岁和70-79岁无统计学意义,%SWT除30-39岁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组均无差异性。结论应用64层螺旋CT测量EDWT和ESWT,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而%SWT随年龄增加无显著的性别差异,是评价左室收缩功能可靠稳定的指标。
程英张远芳金阳关计添吴仁华蔡新琦
64层螺旋CT脑动脉瘤血管成像的应用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脑动脉成像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7例患者全部进行了脑动脉CTA和DSA检查,将DSA检查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评估CTA诊断脑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以及阴性预测值。结果:脑动脉CTA49例共有50个动脉瘤,而DSA检查51例发现52个动脉瘤。CTA诊断动脉瘤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96.08%,准确性96.5%,阴性预测值75%。结论:64层螺旋CT脑动脉成像诊断动脉瘤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高,可以作为脑动脉瘤筛查和术前评估的首选方法,但仍有假阴性,不能完全取代DSA。
程英蔡新琦郑伟武赵泽林钟燕青关计添郭岳霖
关键词:脑动脉瘤CT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