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红雨
- 作品数:35 被引量:90H指数:5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 全球传播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改革的思考被引量:22
- 2012年
- 本论文从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的发展历程出发,透析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一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高校课程教学的实际,探讨该课程改革的思路与方法,以期在课程的传授中实现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创新,认识当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董小玉秦红雨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
- 双向互动:视觉文化视域中的媒介融合被引量:2
- 2012年
- 媒介融合加速了视觉文化转向和景观社会的形成,并带来诸如视像霸权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中,需要加强视觉共同体的打造,加强关键视像的处理,建立基本的视觉伦理规范,来彰显影像文化的软实力。
- 秦红雨董小玉
- 关键词:媒介融合视觉文化
- 我国编辑出版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探究被引量:4
- 2017年
-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人才素养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我国编辑出版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层次性和针对性欠缺的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与教育忽视社会行业需求、院校办学条件的差异以及学生主体追求的多样性有关,这需要我们针对研究型院校、普通院校、独立学院不同类别的学校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以更有效地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好地促进我国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
- 周安平郑东方秦红雨
- 关键词: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育
- “看”与“被看”:网红谱系的视觉文化分析被引量:10
- 2022年
- 在视觉文化时代,从网红到“网红+”,网红形成了自身的文化景观,也演变出丰富的形象谱系。其视觉形象背后的“看”与“被看”的视觉权力、“技术性观视”下的视觉景观、“真实”与“超真实”的符号幻象,构成了网红观看认知的新维度、新路径,有助于我们思考网红背后的文化意义以及当代社会视觉文化的变迁。
- 秦红雨董小玉
- 关键词:视觉文化权力
- “鸟瞰式”都市影像的视觉文化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鸟瞰式”的都市媒介景观,这些景观表现为组织化的都市形象宣传片、娱乐化的都市影视意象、平台化的位置景观、个性化的无人机拍摄的短视频,其在视觉思维、视觉内容、视觉角度方面有着独有的特征,蕴含着认识都市空间和当今视觉文化生产的别样价值,成为独有的“鸟瞰式”美学。
- 秦红雨
- 关键词:都市媒介景观视觉文化
- 体育“解说”的行动者网络变迁与意义阐释
- 2024年
- 新型媒介技术的“媒介逻辑”影响体育解说呈现新的场景:新媒体平台加入转播行列,出现自媒体解说新模式。从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看,解说员、运动员的人类行动者与转播技术、比赛规则等非人类行动者构建出一张流动的体育“解说”行动者网络,这张网络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呈现出多元行动者解说、多角度赛事展现、平面化赛事互动的全新解说景观。新型媒介环境中,体育“解说”的行动者网络变迁透视着体育媒介技术的发展,彰显出体育观众自主性的提升,揭示了体育文化在商业因素影响下的嬗变。
- 秦红雨张世玮
- 关键词:体育解说行动者网络媒介变迁
- 乡村观看场域的变迁与视觉空间重构
- 2017年
- 中国的乡村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视觉系统,但是在各种视觉媒介和社会力量的作用下,乡村视觉空间日益的城市化、消费化和个体化,不仅影响到了农村文化形态,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乡村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态,需要根本性的文化反思和空间重构。
- 秦红雨
- 关键词:乡村视觉空间
- 戏曲电视与戏剧命运被引量:3
- 2009年
- 一、从戏剧命运大讨论说起
有关中国戏剧命运的讨论是2003年戏剧界的一大热门话题(注:实际上在1980年代已经有人提出戏剧衰落的命题,有过关于“戏剧性”的讨论,这一次实际上是第二次。),讨论的缘由是《中国戏剧》杂志2002年底发表的魏明伦的一篇演讲稿《当代戏剧之命运》,在文中作者对戏剧现状是这样描写的:“当代戏剧的特殊是观众稀少。不是没有好戏.而是戏再好,也少有观众上门”。那么.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
- 秦红雨
- 关键词:戏曲电视戏剧性演讲稿观众
- “鸟瞰式”新闻的视觉生产与新闻形态再造被引量:6
- 2023年
- “鸟瞰式”新闻熔铸了新闻时空的扩展、新闻报道场景的奇观以及新闻叙事的改变,不仅丰富了新闻形态,还改变了新闻生产方式和新闻观念,构造了融合的新闻表达。
- 秦红雨杨毅恒
- 关键词:新闻场景新闻叙事视觉文化
- 数字化劳动:大学生劳动教育再思考被引量:2
- 2023年
- 在数字化时代,我们需要充分认识数字化社会下劳动的嬗变,警惕“网生”一代大学生对劳动理解的歧化,思考数字媒介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影响,并积极寻找应对举措,利用媒介手段服务劳动教育。在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设计中,要用好媒介技术这把“双刃剑”,丰富劳动知识,提升数字劳动素养;避免过度媒介化,激发正确的劳动动机;重新思考媒介技术影响,利用媒介加持劳动价值;在做中学思践悟,回归本真的劳动属性。
- 秦红雨徐孝菊
- 关键词:数字社会大学生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