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淑萍

作品数:8 被引量:39H指数:3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术后
  • 4篇护理
  • 3篇动脉
  • 3篇腔内
  • 2篇行经
  • 2篇修复术
  • 2篇术后并发
  • 2篇术后并发症
  • 2篇起搏
  • 2篇起搏器
  • 2篇腔内修复
  • 2篇腔内修复术
  • 2篇主动脉
  • 2篇主动脉瘤
  • 2篇主动脉腔
  • 2篇主动脉腔内修...
  • 2篇消融
  • 2篇后并发症
  • 2篇房颤
  • 2篇并发

机构

  • 7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作者

  • 8篇黄淑萍
  • 2篇陈琼
  • 2篇陈凌
  • 2篇张秋霞
  • 1篇杨泽漫
  • 1篇刘方舟
  • 1篇李彦颖
  • 1篇杨哲贤
  • 1篇梁远红
  • 1篇曾燕
  • 1篇薛玉梅
  • 1篇林丽霞
  • 1篇杨雅婷
  • 1篇杨丹莉

传媒

  • 2篇岭南心血管病...
  • 2篇护理研究(中...
  • 2篇护理学报
  • 1篇南方护理学报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局麻方式下行经皮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2011年
目的总结局麻术式下行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或动脉瘤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 22例采用在局麻下行主动脉瘤及腔内修复术的患者术后直接送回病房后,对其进行心理护理、血压控制、患肢的观察及切口护理、发热护理、器官供血状况及下肢动脉栓塞的观察和出院指导。结果 22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局麻下行腔内修复术植入覆膜支架22枚,手术成功率100%(22/22),无内漏,无手术死亡,未发生肾功能衰竭及截瘫。术后造影显示夹层裂口完全封闭且恢复真腔血流。其中有17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中、低度发热,经及时治疗和护理恢复良好。所有患者术后6~8h可下床活动,7~10d出院。结论护士精心和专业的围手术期观察护理是局麻方式下行经皮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手术安全和顺利康复的有效保证。
黄淑萍林丽霞陈凌
关键词:主动脉瘤麻醉护理腔内修复术
诊间预约模式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出院病人抗凝管理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诊间预约模式对心房颤动行导管消融术出院后病人华法林抗凝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4月在我院心内科一区住院的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出院病人85例,分成门诊常规管理组(对照组)和诊间预约管理组(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传统门诊模式的抗凝管理,观察组接受为期3个月的新型诊间预约模式的门诊抗凝治疗跟进,3个月后比较两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监测次数评分、INR达标率、出血及血栓栓塞发生率。[结果]观察组INR监测次数评分优于对照组[(4.54分±0.88分)与(2.59分±1.45分),P<0.01];观察组INR达标率优于对照组(56.41%vs 26.09%,P<0.01);观察组出血及血栓栓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诊间预约模式用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病人有助于提高抗凝治疗的达标率、降低出血和栓塞事件发生率。
李彦颖杨哲贤薛玉梅刘方舟杨雅婷黄淑萍陈琼杨泽漫
关键词:心房颤动消融术华法林
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护理被引量:2
2007年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加,人群中总发病率为1%,65岁以上人群则达5%,75岁以上人群更高达10%,器质性心脏病者房颤发生率高达40%。尽管房颤本身不直接危及生命,但其发作时临床症状(如心悸、心功能不全等)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并发症(如脑卒中等)会显著增加致残致死率。因此,对于房颤的治疗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经导管肺静脉口节段性电隔离治疗阵发性房颤,具有微创、有效、时间短、反应轻等优点。近2年成为根治心房颤动最有希望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可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密切监护是其治疗成功的重要保障,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黄淑萍
关键词:阵发性房颤术后并发症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药物治疗方法总发病率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的康复指导被引量:8
2003年
笔者报道对126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的冠心病患者实施康复指导方案,采用设置健康保健卡、个别指导、开设学习班等方法,通过心理指导、用药指导及生活指导等综合指导,使患者及其家属充分认识到术后康复治疗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医务人员进行康复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适应环境和社会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最终达到康复的目的。
黄淑萍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术后心理指导用药指导康复指导
局麻方式下行经皮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围术期护理
2011年
目的总结局麻术式在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或动脉瘤的护理经验。方法我院从2010年10月起,遂先采用在局麻下行主动脉瘤及腔内修复术取得良好效果,对22例行此手术的患者术后直接送回病房进行心理护理、血压控制、患肢的观察及切口护理、发热护理、器官供血状况及下肢动脉栓塞的观察和出院指导。结果局麻下行腔内修复术均获成功,无内漏,无手术死亡,未发生肾功能衰竭及截瘫。其中有16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经及时治疗和护理恢复良好,局麻术式免去全麻的手术风险,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有创插管:尿管、气管插管;手术后直接回病房,减少入住监护室的费用,降低了病人的恐惧感,缩短患者住院天数,提高住院周转率。结论在经皮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采用局麻术式,具有技术可靠、创伤小、手术时间缩短,术后恢复快、成功率高等优点,是逐步替代全麻术式安全可行的方法。护士精心和专业的围手术期观察护理是患者手术安全和顺利康复的有效保证。
黄淑萍张秋霞陈凌
关键词:修复术局麻术主动脉瘤观察护理腔内
1例Lffler心内膜炎患者的护理
2006年
陈琼黄淑萍
关键词:限制性心肌病护理
不同护理方法对降低起搏器置入术后并发症的影响被引量:19
2008年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影响病人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观察组426例为2005年1月—2006年12月置入起搏器的病人;对照组332例为2003年1月—2004年12月置入起搏器的病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改进了术后伤口缝合及包扎方法,不用砂袋压迫,缩短卧床时间至12h,早期指导活动。术后持续心电监测24h~48h,观察起搏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病人电极脱位、囊袋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腰背酸痛、肢体功能障碍、尿潴留、便秘、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护理方法能有效地降低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而不会增加病人电极脱位及囊袋出血发生率。
张秋霞曾燕黄淑萍
关键词:并发症护理
早期活动干预对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不适症状的影响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通过对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早期活动干预,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方法选取100例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常规组和观察组各50例,常规组实行常规护理,术后平卧72 h后下床活动,观察组4~6 h后可下床活动。术后第4天,统计比较两组术后不适症状、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出现肩/肘关节疼痛、尿潴留、腰酸、便秘症状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指导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4~6 h进行早期活动,能减轻长时间卧床带来的不适。
黄淑萍杨丹莉梁远红
关键词:早期活动干预起搏器植入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