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平 作品数:43 被引量:236 H指数:9 供职机构: 苏州科技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资助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语言文字 文化科学 历史地理 更多>>
从“我要!我要!我要!”到“她要,他要,他们要”-丰裕社会中的“雨王汉德森”的精神指归 被引量:9 2008年 索尔·贝娄小说中的汉德森在非洲获得的智慧使他精神上发生了从"我要!我要!我要!"到"她要,他要,他们要"及从"猪性"到"狮性"的巨大变化。他从精神沉睡、死亡意识以及自我的樊篱中走出,回归到现实世界,试图开始新的生活。这种转变表现了贝娄对所谓"异化"和"荒原"之说的反动,映射出贝娄的"认识自我,融入社会"的伦理主张。 祝平关键词:《雨王汉德森》 精神指归 伦理 打好语言基础,培养运用能力——《大学英语》(全新版)系列教材评介 被引量:45 2002年 《大学英语》(全新版 )系列教材立足中国EFL现实 ,按主题编排单元内容 ,以学习者为中心 ,帮助其打好语言基础 ,培养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在重点发展阅读能力的同时 ,加强了输出能力的培养。教材兼顾教学与测试 ,起点较高 ,具有前瞻性 。 祝平关键词:交际能力 语篇能力 主题 索尔·贝娄的肯定伦理观 被引量:25 2007年 贝娄的文学伦理观是肯定的,即对个人、群体和人类有着不灭的信心。贝娄虽不回避描写人的异化、人的精神困境和危机,但他并不让他的主人公在逆境中沉沦。他拒绝虚无主义,拒绝相信现代社会会彻底分崩离析。他赋予在异化、孤独、危机境况中的主人公以希望,即在否定性的陈述中贯穿着肯定的主旨,并最终使美好的人性、高尚的价值观念和对人类的信仰获得胜利。 祝平关键词:伦理 21世纪英美托尔金研究综述 被引量:1 2014年 21世纪英美托尔金研究涉及多个层面、多重维度,主要探讨托尔金创作的"神话"及其与中世纪文学文化的关联;战争对托尔金创作的影响;作品中宗教、种族、阶级、性别(包括同性恋)、环保等主题。此外,还有对托尔金创造的语言的研究;对托尔金作品的翻译研究;对《指环王》电影的研究;甚至对托尔金研究史的梳理。种种迹象表明,随着托尔金作品日益经典化,托尔金研究渐入佳境。 祝平关键词:《魔戒》 塞林格:终结麦田里的守望 被引量:1 2010年 当地时间2010年1月27日,美国著名作家、<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在位于新罕布什尔州考尼史镇的家中寿终正寝,享年91岁. 祝平关键词:塞林格 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 索尔·贝娄《晃来晃去的人》的“亲社会”伦理观照 被引量:7 2009年 "挂起来"是贝娄小说主人公常见的生存状态,他们被社会异化,或自我异化,但他们并没有完全丧失行动的能力。他们往往在心灵上被放逐或自我放逐的过程中达到对人生的顿悟,既认识到自我的本质和价值,又深切感受到自己与家庭和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因而试图在保存自我和融入社会之间达到一种平衡。这种"折中"思想,一方面反映了贝娄对"人"的深切关怀,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西方世界对"个体"自主性极度张扬的反思,也是其"信仰自己,信仰邻人,信仰人类"犹太乐观主义肯定伦理思想的投射。 祝平关键词:贝娄 《晃来晃去的人》 伦理 后殖民理论终结了吗? 被引量:2 2008年 当今美国学界在后殖民理论是否已经终结这个问题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为此,美国重要学术期刊PLMA(Publications of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编辑帕特里夏·耶格尔(Patricia Yaeger)召集了一个圆桌会议,探讨了有关后殖民理论的一系列问题如:后殖民主义作为一种范式衰竭的可能性;考虑殖民化和去殖民化历史时,跨国、跨学科对话的重要性;应付当下新形式帝国主义的新范式的缺位;后殖民研究是否能够调整自己的方法以适应新的危机?后殖民研究已取得哪些成就,面临哪些挑战?这次圆桌会议的发言和讨论以《后殖民理论终结了吗?》为题发表于PLMA期刊2007年5月出版的第122卷第3期。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祝平关键词:后殖民理论 斯皮瓦克 帝国主义 殖民主义 反思性教学:外语教师自我发展的可行性途径 被引量:3 2002年 在追溯反思性教学的哲学和心理学渊源基础上,介绍反思性教学的模式、反思性教学的指导原则,列举反思性教学的实施手段,指出反思性外语教学是我国外语教师职业自我发展的可行性途径。 祝平关键词:外语教师 自我发展 反思性教学 《白老虎》:幽暗的印度——2008年布克奖得主阿拉文德·埃迪迦其人其作 被引量:2 2009年 英国当地时间2008年10月14日晚,33岁的印度作家阿拉文德·埃迪迦(Aravind Adiga)以其<白老虎>(The White Tiger)荣获2008年度曼布克奖(习惯称为"布克奖").…… 祝平关键词:布克奖 悖论的迷宫——评索尔·贝娄的《拉维尔斯坦》 被引量:12 2006年 《拉维尔斯坦》是索尔·贝娄的“天鹅之歌”。在这部作品中,贝娄通过叙述人齐克之口,向读者勾勒出了拉维尔斯坦这个充满悖论却又极具性格魅力的犹太知识分子形象。贝娄继承了他一贯的文艺主张,继续实践着他“传说式”的创作方法,描述了叙述人对主人公的“真实印象”,体现出作者“表面即核心”的审美取向。贝娄让我们透过现象,在一个玩世不恭的犹太知识分子身上感受到了他追求“本真”和独立思考的可爱与卓尔不群,以及他对犹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深切关怀。 祝平关键词:《拉维尔斯坦》 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