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煜汉
- 作品数:59 被引量:382H指数:13
- 供职机构:凉山彝族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默沙东艾滋病综合防治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全球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009-2015年凉山彝族自治州暗娼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省艾滋病疫情较严重的地区,艾滋病经性传播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暗娼人群是艾滋病病毒(HIV)感染高危人群和向一般人群传播的重要桥梁人群-([2]),也是艾滋病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的重点人群。因此,通过对该地区设定暗娼人群艾滋病监测哨点,掌握当地暗娼人群中艾滋病流行动态和流行因素。现将凉山彝族自治州2009-2015年国家规定的监测期(4-6月)内暗娼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 肖琳翟雯雯杨淑娟王启兴余刚边绍勇廖强姚永娜张素华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哨点监测暗娼人群
- 凉山州2003~2004年HIV/AIDS的综合监测被引量:11
- 2005年
- 目的:了解凉山州各类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HIV/AIDS)的感染情况及高危行为,和其流行现状和趋势。方法:按照艾滋病行为和血清学监测方案的操作程序及调查方法对全州吸毒者、女性商业性性工作者、孕产妇进行行为及血清学监测。结果:2 2 2 7例吸毒者艾滋病感染率为15 5 % (346人) ,吸毒者共用针具率为13 1% ;女性商业性性工作者感染率为0 8% (3人) ,只有5 1 1%的CSW (女性性商业工作者)在每次与客人发生性关系时都使用安全套;孕产妇监测中2 0 0 4年发现首例HIV感染者。结论:我州HIV感染途径主要还是静脉吸毒共用针具及性乱,女性商业性性行为者性行为将在艾滋病向普通人群传播中起重要作用,应当加强综合干预措施等。
- 毛光玉龚煜汉张建华韩越华毛木呷栾荣生
- 凉山州2011-2014年女性艾滋病报告病例中新发感染情况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了解2011-2014年凉山州彝族女性艾滋病新发感染情况,分析传播途径,探讨女性人群中艾滋病病毒(HIV)传播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2014年凉山州各县市卫生医疗机构的病例报告数据,应用BED捕获酶免疫法(BED-CEIA)进行新发感染检测,计算凉山州女性新发感染率,采用趋势χ~2检验和二分类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女性新发感染情况。结果 2011-2014年凉山州接受HIV检测的女性中共发现新近感染者1 246例。各年新发感染率[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21(0.18~0.24)%、0.28(0.25~0.31)%、0.43(0.38~0.47)%和0.46(0.41~0.51)%。女性新发感染者以彝族(91.22%)、已婚者(65.14%)、小学以下文化水平(62.48%)、农民(76.41%)为主。4年间经异性性行为传播感染的百分比分别为31.54%、46.40%、63.45%、80.62%,呈显著上升趋势(χ~2=154.737,P〈0.005)。非固定性伴的性行为发生率同样呈上升趋势,分别为57.89%、71.43%、78.57%、79.27%(χ~2=13.467,P〈0.005)。结论凉山州女性艾滋病新发感染率呈上升趋势,经性接触传播成为最主要感染方式,艾滋病疫情亟待有效控制。
- 余刚姚永娜杨淑娟王启兴廖强南磊肖琳龚煜汉刘子贤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 关键词:女性艾滋病病毒
- 彝汉两民族暗娼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及感染状况的监测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了解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汉两民族暗娼社会人口学、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及HIV、梅毒和HCV感染状况。方法按照国家级HIV哨点监测方案对凉山州的暗娼人群进行艾滋病行为学监测和血清学监测。结果在调查的964名暗娼中,汉族和彝族分别占68.8%和31.2%。与汉族暗娼相比,彝族暗娼年龄偏小,文化程度较低,无固定性伴者较多,流动性大,主要分布在街头、路边小店等低档场所。暗娼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90.9%,彝族(83.7%)低于汉族(94.1%),其影响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和干预服务。暗娼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为80.4%,彝族(68.2%)低于汉族(85.9%),其影响因素有年龄、民族、干预服务和HIV检测。HIV、梅毒、HCV的感染率分别为2.39%、3.42%和1.66%。结论彝族暗娼感染HIV的风险远远超过汉族,应加强对该人群的综合干预工作。
- 罗淇王启兴南磊许濒月龚煜汉周颖尹碧波王科栾荣生
- 关键词:暗娼HIV民族影响因素
- 四川省凉山州2004至2012年美沙酮受治者队列基本情况及随访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1
- 2014年
- 目的了解四川省凉山州2004年3月至2012年3月美沙酮门诊受治者的基本情况和随访情况,为凉山地区开展美沙酮门诊维持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凉山州11个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中所有参加过治疗的9 013例受治者为研究对象,将信息系统中的受治者一般情况、既往吸毒行为和随访情况的数据进行整理,采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9 013例受治者以彝族男性农民为主,平均年龄(31.17±7.42)岁,84.25%的受治者分布在20~39岁年龄组;已婚有配偶者占73.65%,其次是未婚占21.28%;文化程度以小学为主(44.20%),其次是初中和文盲,高中级以上学历者少。美沙酮门诊受治者首次吸毒年龄(25.12±7.63)岁,美沙酮门诊受治者报告的首次吸毒时间主要为1991年至2011年,2007年至2008年报告例数最多。参加治疗前,99.06%受治者使用的毒品为海洛因,其中47.84%有注射史,36.51%共用注射器,47.70%的人曾经戒过毒。美沙酮门诊受治者6、12、24、36、48、60、72个月随访率分别为45.41%、18.75%、8.98%、3.92%、0.96%、0.28%、0.02%。影响6个月随访率的因素很多,年龄越大(OR=1.20),女性(OR=1.34),已婚有配偶(OR=1.17),文化程度为初、高中(OR=1.31,1.54),民族为汉族(OR=1.28),曾经戒过毒(OR=1.35)的受治者6个月随访率较高;职业为农民(OR=0.80)、首次吸毒年龄为高年龄组的(OR=0.85)和不与父母/亲属同住(OR=0.56)的受治者随访率低。结论凉山地区吸毒人群低龄化低素质化严重,也影响了美沙酮门诊队列各时间段的随访率,需加强当地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
- 王启兴宋秀霞龚煜汉杨爱辉廖强南磊聂世娇周艺彪姜庆五
- 关键词:美沙酮维持治疗毒品滥用随访研究
-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2011-2013年农村未婚青年HIV感染相关行为特征及因素分析被引量:13
- 2017年
- 目的 分析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农村未婚青年HIV感染相关行为特征,探讨艾滋病在该人群中传播的相关因素。方法 按照凉山州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进行资料收集,采用EpiData 3.1软件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采用 χ2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11-2013年监测5 871人,农村未婚青年HIV阳性检出率为3.45%(201/5 833)。27.56%(1 607/5 833)的未婚青年有过外出打工史,性行为的发生率为31.72%(1 850/5 833),其中41.46%(767/1 850)发生过偶遇性行为,安全套的坚持使用率仅为3.46%(64/1 850),5.04%(294/5 833)的未婚青年承认吸毒,其中34.35%(101/294)选择注射吸毒,共用针具比例高达84.16%(85/101)。感染者中外出打工、性行为、偶遇性行为、吸毒及注射毒品的比例均高于非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8.72、104.43、4.20、154.39、55.94,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男性、彝族、文盲、外出打工、从未使用和有时使用安全套及共用针具是农村未婚青年HI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凉山州农村未婚青年HIV感染形势严峻,性行为发生率高而安全套使用率低,吸毒者中普遍存在注射毒品和共用针具现象,文化程度低、流动性强的彝族男性感染风险更高。
- 张素华罗敏杨淑娟廖强王启兴余刚肖琳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哨点监测未婚青年
- 凉山彝族自治州2011—2013年基于BED捕获酶联免疫法估算HIV-1新发感染率被引量:15
- 2016年
- 目的 了解凉山彝族自治州HIV感染情况及新发感染率。方法 收集凉山州2011-2013年每年医疗机构HIV监测人数分别为412 608例、393 699例及443 025例,用酶联免疫和蛋白印迹方法检测出HIV抗体阳性样本数量分别为4 480、3 999及4 719份,再应用BED捕获酶联免疫法(BED-CEIA)进一步检测,排除HIV-1既往阳性样本,得出新发感染所占比例,进而估算每年的HIV-1新发感染率。结果 凉山州2011-2013年HIV阳性感染率分别为1.09%、1.02%和1.07%,新发感染率(95% CI)分别为0.34(0.32~0.37)%、0.62(0.58~0.66)%和0.61(0.57~0.65)%。2011-2013年HIV新发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男性,分别为64.24%(433/674)、59.22%(504/851)和58.37%(495/848);彝族分别为84.72%(571/674)、94.59%(805/851)和84.20%(714/848);已婚人群分别为61.57%(415/674)、61.45%(523/851)和60.50%(513/848),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人群分别为60.24%(406/674)、61.57%(524/851)和60.03%(509/848)。结论 HIV新发感染率比感染率更能反映艾滋病的流行状况,研究结果提示凉山州艾滋病疫情形势仍然严峻,需加大防控力度。
- 赵庆革龚煜汉廖强余刚王科王菊尹碧波杨淑娟张建新梁鹏艳王启兴
- 关键词:艾滋病
-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2011-2014年15~24岁人群HIV新发感染监测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了解凉山彝族自治州15~24岁人群艾滋病病毒(HIV)的新发感染率及新发感染情况,了解该人群HIV的流行状况和趋势。方法收集2011-2014年凉山州各级医疗机构病历报告汇总的所有15~24岁接受HIV检测的个体,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蛋白印迹方法检测出的HIV抗体阳性样本数,排除既往阳性样本后,再应用BED捕获酶免疫法(BED-CEIA)检测出新发感染样本数,进而估算各年的HIV-1新发感染率。结果 2011-2014年,凉山州所有医疗机构共检测出15~24岁HIV新发感染者574例,占全部新发感染者的18.40%(574/3120)。各年新发感染率分别为0.40%、0.49%、0.61%和0.59%。HIV新发感染者以彝族(94.08%)、未婚(45.30%)、文盲和小学教育程度(66.38%)、农民(77.18%)和无业(3.48%)的个体居多。性传播和注射吸毒是凉山州青少年人群感染HIV主要的传播途径,但性接触传播的比例呈现逐年快速上升趋势(趋势χ~2=74.80,P<0.05)。结论凉山州青少年人群HIV感染形势严峻,通过性传播途径的HIV新发感染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女性新发感染率呈现增长,青少年人群的主要HIV新发感染者为彝族、文化程度低、职业大多为农民和无业者。
- 杨淑娟王启兴姚永娜张素华廖强龚煜汉余刚王科张建新王菊尹碧波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
- 西昌市同伴分类支持管理提高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实践被引量:1
- 2024年
- 随着cART在我国的广泛开展和推广应用,HIV/AIDS患者的平均预期寿命也得到了显著延长[1]。然而,HIV/AIDS患者仍然面临着服药依从性差、耐药风险增加等问题[2]。西昌市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艾滋病流行的重点地区之一[3]。凉山地区HIV/AIDS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仍有待提高[4]。同伴支持是指具有相似疾病、身体状况或经历的同伴教育员(简称同伴)主导的一种社会支持,这些人与被支持者更易产生共鸣,拉近距离,并且乐于分享和帮助他人进行疾病管理[5]。同伴支持在改善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方面具有积极意义[5]。西昌市cART中心于2020年7月起开展了基于分类管理模式的同伴支持服务。通过多年的积累,志愿者较为稳定,已成了医生和患者间纽带,在帮助HIV/AIDS患者建立依从性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对西昌市推进同伴分类支持管理改善HIV/AIDS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实践及经验进行分享,以期为其他地区的推广提供借鉴。
- 黄海涛龚煜汉刘倩萍张万理闵建玲姜正清韩鹏潭恒陈红
-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
- 凉山州2011年艾滋病病例CD_4细胞检测情况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分析2011年凉山州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例)的CD4细胞检测情况,为提高工作质量及经费使用效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中下载2011年凉山州的历史卡片,按照病例是否死亡及疾病状态分类,分析2011年随访病例的CD4检测情况。结果 2011年凉山州随访病例的CD4检测比例为55.9%,检测人次数比2010年增长56.5%。其中存活的HIV病例完成1次CD4检测的比例为49.2%,存活的AIDS病例完成2次CD4检测的比例为58.5%,未治疗的AIDS病例按照国家要求完成2次CD4检测的比例为31.6%,在治的AIDS病例按照国家要求完成2次CD4检测的比例为93.0%,死亡的HIV病例CD4检测的比例为8.1%,死亡的AIDS病例CD4检测的比例为44.0%。CD4重复检测的占全年检测总人次数的20.2%。CD4<350/mm3 HIV/AIDS病例的抗病毒治疗覆盖率为64.9%。结论凉山州HIV/AIDS病例CD4检测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检测人次数增长迅速,在治的AIDS病例检测完成率超过国家考评标准23.0%。但仍存在检测比例较低、重复检测及治疗覆盖率较低等方面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避免重复检测,努力提高检测的比例及治疗覆盖率。
- 黑发欣龚煜汉李崇行边仕超马兆瑾李洋亚王亮刘鹏刘中夫
- 关键词: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