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性眼病501例眼部症状分析 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研究电脑性眼病的症状、原因 ,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 :调查长期从事电脑工作的人员、电脑爱好者的眼部症状 ,并予以对症治疗。结果 :电脑性眼病的症状是长时间上机工作后出现眼涩、有烧灼感 ,伴眶周疼痛和头晕等症状 ,且随上机时间的延长 ,症状加重。离开电脑 ,稍事休息 ,局部点滴眼水可减轻症状。结论 :电脑性眼病系长时间上机工作 ,瞬目动作减少 ,引起眼睫状肌调节痉挛 ,泪液膜分布不足所致。长期从事电脑工作的人员 ,应间歇离机休息 ,并坚持瞬目动作。 黄芳 马国政 孙鹏燕关键词:眼部症状 角膜K-F环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角膜K-F环对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例确诊Wilson病患者的症状、体征及主要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震颤(42.50%);以脑型患者最多,122例(61.00%);铜蓝蛋白检查194例,均<0.15 g/L,其中178例≤0.08 g/L;角膜K-F环检出率为85.5%;脑型患者中K-F环阳性率99.18%(121/122)。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是角膜K-F环出现与否的独立相关因素,(r=0.938,P<0.05)。结论角膜K-F环是诊断Wilson病的金标准之一。年龄为出现角膜K-F环的独立相关因素。脑型患者角膜K-F环阳性检出率高于肝型。经治疗角膜K-F环减弱或消失,说明患者驱铜治疗有效。 黄芳 黄丽 李洵桦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 角膜K-F环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发病的危险因素,寻找有意义的早期筛查指标,指导早期临床预防性治疗。方法收集60例PACG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视力、眼压、眼睑、晶状体、眼底、前房深度、房角镜、视野等基本眼科检查及年龄、性别、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病,有无吸烟史、饮酒史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PACG具有较显著联系的有高血压病和前房深度、角膜横径、睫状体晶状体距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只有前房深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OR为2.687,95%可信区间为1.078~4.000。结论高血压病、浅前房、角膜横径小、睫状体晶状体距离小是PACG发病的危险因素,其中浅前房是PACG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黄芳 马国政关键词:青光眼 闭角型 超声生物显微镜 前房深度 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1例报告 被引量:1 2003年 黄芳 张庭举关键词:新生儿 淋菌性结膜炎 病例报告 原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1 2002年 王建洁 马国政 车秀华 黄芳 吕廷月 孙丽霞关键词:手术治疗 并发症 护理 首诊于眼科的家族性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1例 被引量:1 2016年 Von Hippel-Lindau syndrome(VHL综合征)表现为累及多器官的良、恶性肿瘤征候群,病变位于脑、脊髓、视网膜、胰腺、肾脏、肾上腺和附睾等器官,临床表现多样,较为罕见(发病率约为1/36 000)。很多医生尤其是专科医生因对本病的整体性认识不足,往往只针对某一病灶进行治疗,不能发现其他系统的病变,常造成漏诊。 刘静 高犇 黄芳 王涛关键词:VHL 家族 视网膜血管瘤 新生儿泪囊炎的按摩治疗法 被引量:7 2003年 新生儿泪囊炎主要由于鼻泪管下端发育不完全,没有完成管道化,留有先天残膜所致;也可由于结膜炎的炎性分泌物堵塞鼻泪管所致[1]. 黄芳 马国政 张廷举 杨相泽 胡艳关键词:新生儿 泪囊炎 按摩治疗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蒲公英熏蒸辅助治疗病毒性角膜炎 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观察蒲公英熏蒸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40),阿昔洛韦滴眼辅以蒲公英熏蒸;对照组(n=40),给予阿昔洛韦滴眼。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2.5%、有效率达100%,对照组分别为80%和95%,二者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治疗组平均为(9.63±3.02)d,对照组为(14.56±2.31)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蒲公英熏蒸辅助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安全有效,可加速角膜上皮损伤修复。 杨相泽 黄芳 王新红关键词:蒲公英 熏蒸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亮甲”致角结膜烧伤1例 2004年 张喜青 黄芳 孙鹏燕关键词:角膜烧伤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联合治疗疗效分析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玻璃体腔内注射及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后联合滤过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21例23眼患者中屈光介质透明者行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内注射及PRP后新生血管消退后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屈光介质混浊患者行白内障或玻璃体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随访3mo,对治疗前后眼压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患者1例1眼视力提高显著,其余患者视力稳定或略有提高,所有患者虹膜新生血管均有不同程度消退。治疗前后眼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结论: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内注射及PRP清除虹膜新生血管后联合滤过手术可以较快、较好地控制眼压,可有效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黄芳 宋彩萍 于淼关键词:眼压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 玻璃体腔注射 小梁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