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雁
- 作品数:40 被引量:39H指数:3
- 供职机构:湖北工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文化科学艺术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景观休憩屋
- 1.本外观设计产品的名称:景观休憩屋。;2.本外观设计产品的用途:供人们休息、玩耍、学习、装点景观。;3.本外观设计产品的设计要点:产品的形状。;4.最能表明本外观设计设计要点的图片或照片:立体图1。
- 黄艳雁陶信宇李弘毅李不言那荣光桂遥陈文璐
- 文献传递
- 多功能笔筒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笔筒,解决了现有笔筒功能单一、不便于分类收纳的问题。技术方案包括顶面开口的筒体,所述筒体为直角三棱柱形,内部经由垂直的分隔板分隔成前部的分类空间和后部的筒体空间,所述前部的分类空间顶面开口处覆盖...
- 黄艳雁柏丝
- 文献传递
- 低碳经济时代的建筑设计策略
- 2011年
- 提出基于低碳节能的建筑设计策略:紧凑集约的建筑设计策略、结合自然的建筑设计策略、节能技术适宜的建筑设计策略、全寿命周期的建筑设计策略、智能化的建筑设计策略和可适应性的建筑设计策略.
- 黄艳雁吕小彪
-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建筑建筑设计策略
- 跨界设计理念在建筑学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引入与思考被引量:3
- 2017年
- 在多元文化融合的今天,跨界设计逐渐影响着各行各业,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成为设计师、教育者、学生所关注的热点。该文主要围绕跨界设计理念与建筑学专业实验教学展开,分析跨界设计的理念、发展与必然性,并结合2014级建筑学专业"跨界设计实验"课程,进一步探索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寻求学科交融和实验教学创新。希望通过跨界设计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专业综合能力,最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建筑学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 何萌黄艳雁邹贻权
- 关键词:跨界设计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
- 武汉市人行过街无障碍设施运营现状及其对策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城市无障碍需求的提升。选取了城市人行横道、人行地下通道和人行天桥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主要过街设施作为调研对象,实地调研了武汉市24个调研对象无障碍设施的运营状态,并对主要的设施管理单位进行了管理调研。深入分析了城市人行过街无障碍设施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提出了武汉市人行过街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的对策。
- 陈建斌谭炜黄艳雁邹双招王俊邢悦
- 关键词:无障碍设施人行横道人行天桥
- 夏热冬冷地区校园广场冬季热环境实测与分析
- 校园广场作为大学校园环境中重要的公共空间,兼顾了交通、集会、休闲娱乐及文化活动等诸多功能。因此,校园广场的热环境将直接影响校园整体环境的优劣。本文以夏热冬冷地区某校园广场为研究对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测点对温湿度、风速、太...
- 黄艳雁张辉邓世超
- 关键词:夏热冬冷地区热环境景观设计
- 城市的建筑被引量:2
- 2007年
-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形象有非人性化的倾向,城市正在失去特色和魅力。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探讨建筑应是"属于城市的建筑",并明确指出建筑师运用城市设计和建筑策划的理论是走向城市建筑的途径。
- 黄艳雁范瑛
- 关键词:建筑城市设计建筑策划建筑设计
- 基于关键技术集成的校园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随着低碳循环经济和低能耗建筑设计理念的倡导,校园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问题越来越受到建筑设计师的关注。在低能耗建筑及生态建筑的设计中,集成设计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从实践角度对技术集成系统的既有建筑改造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来达到满足人们热舒适要求与降低建筑能耗之间的平衡,不仅为建筑师以及建筑节能的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设计参考和新的思路,同时也促进了绿色生态校园的发展。
- 王薇胡春黄艳雁
- 关键词:建筑节能低能耗既有建筑
- 大空间建筑外遮阳设计及遮阳效果实测分析——以太原南铁路客运站为例被引量:1
- 2014年
- 在建筑的节能设计中,科学合理的采用遮阳技术对于建筑的自然采光,控制太阳辐射热量和减少空调负荷具有积极意义。以太原南客运站为例,结合区域气候特征和建筑自身造型设计提出了建筑外遮阳的思路与方法,并通过实测对遮阳效果进行了分析。
- 黄艳雁王晶晶张辉
- 关键词:大空间建筑遮阳效果
- 基于气候特征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被引量:6
- 2016年
- 当前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对气候因素的影响缺乏深入的研究。基于气候特征,构建了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建立了基于气候特征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充分考虑了气候因素的影响,将低碳城市评价指标区分为受气候直接影响的指标和非气候直接影响的指标,并根据气候影响碳排放的关系框架,建立了包含32项指标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
- 黄艳雁冯时
- 关键词:气候低碳城市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