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崑威
- 作品数:10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 试论儒佛关系视域下的“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 2020年
- 释道安在具体场景喟然而发的"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千百年来传诵至今,成为"对整个中国政教关系的一种阐述"^([1])。政教关系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表现为"皇权至上"和"以儒为尊"的特点,具体于佛教而言,毋宁说是"儒佛关系"的屈光折射。
- 黄崑威
- 关键词:儒佛关系政教关系释道安法事历史文化背景
- 三教关系视域下的北方十六国文化及其特征被引量:1
- 2019年
- 十六国期间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文化上的兼收并蓄,主要表现为:各割据政权的统治者出于文化认同与政权建设的需要,纷纷延续中原儒学传统,采取崇儒兴礼的策略;主流社会知识界对儒、道思想的理解融汇,使玄学风尚不绝如缕;得益于统治者的扶持,佛教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前凉"为代表的汉族政权对中原文化在北方的存续、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引领了"十六国"的文化潮流。"儒""玄""佛"文化"承前启后,继绝扶衰"。北方各少数民族经过一百多年的文化洗礼,为最终实现隋唐时代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 黄崑威
- 关键词:文化交融儒学玄学佛教
- 试论“中国”称谓在早期汉译佛经中的历史文化意蕴被引量:1
- 2020年
- “中国”称谓及其文化意蕴,源自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的地缘文化及华夏文明内涵。中国既代表了“天下”的中央,也意味着文化之中心。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经翻译中,“中国”语汇从一开始专指“中天竺”(古印度摩揭陀国)到后来兼指中华之国,反映了经典译介从早期主要由胡僧主持到汉僧主导的,文化“受容”至文化“自主性”阶段的转换。由此透视出在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本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等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在汉译佛经中的生动体现及中国佛教在民族大融合中所发挥的“文化汇通”作用。
- 黄崑威
- 关键词:民族融合
- 庐山慧远与《丧服经》--儒佛关系视阈下的中国佛教早期本土文化诠释
- 慧远在庐山期间曾热衷于讲习儒家《丧服经》,并培养出像雷次宗这样的“通经”硕儒.这是中国佛教学者通过援“礼”入佛、以礼护法,学术上儒佛兼宗、思想上儒释调和的结果;佛教对“礼”的依附与调和,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同时...
- 黄崑威
- 关键词:宗教思想
- 2017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宗教交流的主要内容与发展方向
- 2018年
- 坚持宗教中国化发展道路,是解决现阶段我国宗教领域突出问题,化解“一带一路”宗教风险的战略举措.坚持外来宗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作出符合时代潮流、文明进步要求的综合创新,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根本方向、必经之路.伊斯兰教与基督宗教的中国化,必须把宗教教义的解释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按照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执行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是实现宗教中国化的法制保障.宗教中国化是个大战略,要作为国家宗教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长期推进下去.
- 黄崑威
- 关键词:外来宗教丝绸之路经济带《宗教事务条例》文化融合
- “本际”考论
- 2015年
- "本际"词源为古代印度与原始佛教同时代的外道思想流派解释世界本源的哲学范畴。"本际"虽在汉译佛典中也间有使用,但在大乘经典中,才被赋予形上学的内涵,逐渐突出其"本体"色彩。"本际"又曾经是道教与中国佛教哲学的范畴之一。道教学者借"本际"一词的多义性,探讨"道体"与"道性"的本体之究竟和本源之起始,诠释"道"与"自然"在重玄学语境中的内涵和外延;"本际"范畴的定义,经历了由相似本体论向道性论和心性论的逻辑发展,这也是李荣的"本际义"与《本际经》及《宝藏论》的哲学诠释路径。《宗镜录》的"本际义"是佛教如来藏思想与道教重玄学"本际"理论相互借鉴、吸收的成果,代表了中国佛教宋代以后的思想发展趋向。
- 黄崑威
- 关键词:佛道关系
- 试论唐初佛道论衡中的“本际”、“道”、“自然”之辩
- 2013年
- 唐初统治者立国伊始即总结历史经验,吸取隋亡教训,认识到儒学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隋文帝杨坚曾于开皇二十年(600),下诏废除国子、四门及州县学.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诏置国子、太学、四门生约三百余人,并于各郡县置生员.翌年,提出表彰儒家先圣周公、孔子,令有司于国子监立周公、孔子庙一所,四时致祭.李氏家族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在晋阳起义时充分利用了当时社会上广泛流传的借老子制造的政治谶言.①由于道教为李唐王朝的建立和巩固起了积极的作用,加上隋文帝执行先佛后道的政策,规定三教位序为佛为先、道为次、儒为末,所以唐初执行的是崇道抑佛的政策.这些,直接影响到当时佛道论衡的主题与内容.
- 黄崑威
- 关键词:佛道道性如来藏论衡唐初
- 《元始天尊说无上内秘真藏经》“法界”思想探微
- 2021年
- 《元始天尊说无上内秘真藏经》融汇佛教“法界”学说思想成果,构建了大乘道教的“法界观”。“真藏”意味着法界,真实存在于众生自性本具的“道性”之中,所谓“道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真藏法是超越有无二边、“一真一切真”的最究竟境界;一切众生都与天尊本性平等。《真藏经》的“法界”之说并非华严学“一真法界”义理的翻版,实际上是为了回护、彰显符合道教精神特质的“道”身有相学说,为诠释“道”的真常、实有之理论特质,论证“道性”的本体意蕴服务的。他不仅凸显“身”为实体,而且强调“心”亦是实体。在这一点上,《真藏经》又融会贯通了佛教天台宗圆教学说的“法身有相”命题。《真藏经》法界学说的理论特征与中国佛教“性空妙有”的思想特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 黄崑威
- 关键词:法界华严宗
- 略论东晋时期儒佛交涉对北方十六国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以习凿齿、道安、苻坚的交往为中心被引量:1
- 2015年
- 东晋与北方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对峙.阻隔不了思想文化的交流。文化落后的民族虽然在军事上可以战胜先进民族.但无法改变先进文化影响、改造乃至消融低级文化的历史事实。匈奴、鲜卑、羌、氐、羯等少数民族,以军事力量入主中原以后.以儒学为主体文化的农耕文明,以其独特的凝聚力把草原游牧文化的北方少数民族带人了封建社会。
- 黄崑威
- 关键词:文化意识形态东晋时期习凿齿交涉儒佛
- 试论陕西文化对佛教“中国化”的孕育及其历史意义被引量:1
- 2017年
-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陕西是西周礼乐文化和宋明理学的策源地,这两种文化对中国佛教的形成、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要发挥我国佛教在公共外交中的积极作用,主动走出去,开展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交流,开展文明交流互鉴,倡导宗教和谐理念,丰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明交流内涵。
- 黄崑威
- 关键词:佛教文化陕西文化历史意义文明交流道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