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振华

作品数:3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作物生物灾害综合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自治区科技支疆项目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营养缺陷型
  • 1篇缺陷型
  • 1篇组氨酸
  • 1篇细菌性果斑病
  • 1篇细菌性果斑病...
  • 1篇瓜类
  • 1篇瓜类细菌性果...
  • 1篇果斑病
  • 1篇氨酸
  • 1篇斑病
  • 1篇病菌

机构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1篇武珍
  • 1篇赵玉强
  • 1篇钱国良
  • 1篇高杜娟
  • 1篇王健超
  • 1篇王敏杰
  • 1篇韩振华
  • 1篇胡白石

传媒

  • 1篇微生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组氨酸营养缺陷型与致病性相关被引量:5
2011年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Acidovorax citrulli,Ac)是近年来发生在西瓜、甜瓜等葫芦科植物上的一种重要病原细菌。它主要危害西瓜、甜瓜,引起叶斑或叶枯,造成果实腐烂,严重时导致绝产。【目的】验证组氨酸的合成缺陷与Ac的致病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Mini-Tn5转座子随机插入方法,从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xjl12突变体文库中筛选突变体,并通过亚克隆技术对基因进行鉴定。【结果】筛选到一株在烟草上失去过敏反应且致病性降低的突变体。鉴定其为hisC(histidinol-phosphate aminotransferase)基因的突变体。同时也对Ac中组氨酸合成过程中的另外3个酶(hisA、hisB和hisD基因)进行了研究。这些基因突变后均丧失了激发烟草过敏性反应的能力,致病性明显下降,发病时间比野生型延迟了约48 h,通过外源添加组氨酸可恢复其突变特征。【结论】这些基因的突变所致性状改变与组氨酸的合成缺陷直接相关。
王敏杰韩振华武珍赵玉强高杜娟王健超钱国良胡白石
关键词:组氨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