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淑娟
- 作品数:27 被引量:71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 汉语语篇节律类型及生成机制探析被引量:1
- 2009年
- 汉语的节律是有层次的。节律特征都分属于音节、句子、语段、语篇不同的层面,基调是语篇的基本腔调,属于语篇层的节律特征。汉语的语篇是一个由调型和调模组成的系统。调型、调模的选择要切合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特定的题旨情境,在语篇中调型、调模也不是一层不变的,根据题旨情境的变化,调型也会发生升降平曲的转换,调模也会重新组合。
- 雷淑娟
- 关键词:节律语篇调型
- 先秦通感修辞探析
- 2010年
- 先秦通感分为早期形态和完整形态。本文从认知语义角度抽象出通感的认知要素、语义框架,并列出其母体结构式。相对于母体结构式而言,先秦完整形态的通感变式居多。考察认为先秦对通感心理的认知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而这种对感官联通正谬交叉的认知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通感的完整形态为何初现在文人作品中,并且与早期形态相比使用频率不高的原因。
- 雷淑娟
- 关键词:通感意象图式语义框架
- 比喻意象的言语策略及认知分析被引量:1
- 2004年
- 比喻是意象营构中意象功能最强的言语策略。比喻的意象化是通过强化能指优势的言语策略来实现的。比喻的意象认知功能的前提,就是意象性喻体与本体所具有的同构关系。喻体借助于自身与本体的同构关系反映事物本质或特征,从而能在思维中取得与概念相对等的认知功能。
- 雷淑娟
- 关键词:比喻意象
- 自然语言模糊性的科学哲学阐释被引量:3
- 2007年
- 近年来在语义范畴内对语言和言语的模糊性的研究,使我们对自然语言模糊性的认识,止于由特定系统化方法所由得出的推论上,自然语言模糊性不仅仅是语义问题,还应站在科学哲学的高度,从语言——世界图景——认知上来认识这个问题。语言的模糊性负载着混沌的存在以及人们对这种存在的概念化过程中模糊逻辑的全部信息。
- 雷淑娟
- 关键词:自然语言混沌
- 语言的言说与人的言说——浅析海德格尔语言哲学与诗学被引量:1
- 2006年
- 海德格尔的语言哲学是从此在的生存论意义上来理解语言。现身、领会、语言是构成此在的三要素,它们在生存论意义上相互勾连,诗的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它是人类生存状态之展开,是对真理的暗示,这种暗示是通过审美性来实现的,突显了文学以审美的语言来本真地言说存在。
- 雷淑娟
- 关键词:语言哲学
- 汉赋通感生成结构探微
- 2010年
- 鉴于近年通感研究之不足,文章基于历时视角对汉赋通感进行断代考察。指出汉赋通感结构较先秦复杂,多为暗喻式通感,且体现为通感与排比、连喻、进喻、对喻、借喻、博喻等辞格的套用。结构式则出现了喻词空位省略或承后省略及本体、喻体交错省略的格局。句式整散相间,有本体、喻体均为排比句,有本体为散句,喻体为排比句,体现出这一时期散赋向骈赋过渡的文体演变趋势。
- 雷淑娟
- 关键词:汉赋通感省略
- 说“命”被引量:1
- 2001年
- 从语源学的角度去溯寻“命”字本源意义的生成及向派生意义演变的文化理据是一个重要课题。甲骨文中 ,“命”、“令”是字形相同 ,音相近、义相通 ,甚或有时通用的同源字。但这种通用是仅限于“命令”这一本来意义上的。在其后的引申、派生的道路上“命”和“令”便分道扬镳了。从三条线索描写、阐释“命”字的词义引申和演变的理据与轨迹 :1 从“命”的名词意义的引申来看。 2 从“命”的动词意义的引申来看。 3 从“命”和它的同源字“名”的通用中引申出的意义来看。我们依相关性和联想性的逻辑 ,参照古人的本体观念 ,人生哲学 ,揭示“命”一词诸多义项间的派生关系 ,并以相关的同源字印证之。“命”一词的大家族 ,是古人“天命”的本体观演绎下的“人命”的人生观 ,上下尊卑的社会伦理观的文化亲缘关系的集合。
- 雷淑娟
- 关键词:同源字动词意义引申
- 论西方修辞学的人文精神被引量:2
- 2002年
- 西方修辞学的人文性是以对人的本质体认为前提而建构起来的理论精神。修辞学的人文传统与古典哲学间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 ,这一传统对修辞学诸层面均有渗透和影响。在学科发展史上 ,2 0世纪西方新修辞学 ,在对人的语言性的更深刻的认识背景上所提出的认知修辞伦理等相关论题 。
- 雷淑娟
- 关键词:修辞学人文精神伦理
- 哲学人类学视域中的语言观之我见
- 2008年
- 从哲学人类学视角来考察人类语言的起源及对人类认知的规约性。动物的特定化及人的未特定化决定两者进化的异质性。人类的心智与语言共生共长,语言庞大的形式化符号系统最终成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强大中介。
- 雷淑娟
- 关键词:语言
- 通感意象言语呈现策略探微被引量:19
- 2002年
- 通感本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上称为联觉。在一般情况下,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各司其职。人的某些感觉器官接受外物的刺激,经过内导神经传到大脑的皮质,进入能够引起兴奋的相应的区域。这种兴奋的“分化”,使其它区域相对“抑制”,因而,不同的区域对事物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载有视……
- 雷淑娟
- 关键词:通感心理现象联觉艺术语言言语策略语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