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宜 作品数:18 被引量:50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所 更多>> 相关领域: 航空宇航科学技术 一般工业技术 理学 电子电信 更多>>
氧等离子体对空间材料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991年 利用制作的射频放电氧等离子体试验装置对单面镀铝Kapton、聚四氟乙烯、聚酯膜、聚酰亚胺、硅橡胶、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开芙拉,Ag、Cu、Al 箔及OSR(Optical Solar Reflector)等数种空间用材料作了耐氧等离子体性能试验,测量了材料试样在氧等离子体作用后的质量损失、表面电阻率、太阳吸收率α_s和红外辐射率ε等参量,并对试验结果及实用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于志战 王敬宜 张景钦关键词:等离子体 氧 航天材料 等离子体聚合膜的制备、性能及其应用 被引量:5 1998年 研制等离子体聚合装置,并用研制的装置在铝、银等材料上聚合六甲基二硅氧烷膜,进而分析膜的组分及性能.在设计的装置中,选用铝、银等材料作基材,用六甲基二硅氧烷作单体,进行多次放电聚合试验.在基材上可制备出硬膜,膜与基材粘附性好,并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和优异的抗氧化性.利用研制的装置,可制备聚合膜,其良好的性能可用作一些材料的耐腐蚀保护膜. 亢效虎 王敬宜关键词:等离子体聚合膜 原子氧作用中试样光学性能原位测量 被引量:2 2007年 试样经过原子氧或原子氧/紫外作用后其光学性能会产生变化,但当试样再次回到大气条件下时,由于试样中颜料粒子的"色心"在大气有氧环境中很快消失而使反射率又或多或少得到恢复,观察不到"色心"现象,因此,试样的光学性能需要在真空中原位进行测量。 李中华 王敬宜 李丹明 郑阔海关键词:原子氧 光学性能 外推 同轴源原子氧地面模拟设备性能优化 被引量:3 2005年 文章简要介绍了同轴源原子氧装置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和计算了同轴内导体的受热状况,对内导体的结构进行了优化,使其寿命提高了近10倍,并减少了因天线氧化对真空室的污染;设计了新的试样架,试样架可同时装入4个不同试样;配置了两套紫外光源系统和一套试样光学性能原位测量系统,使装置具备了原子氧与紫外的协同效应,紫外光的波长为185~400nm,辐照度可达2~4个太阳常数;增加了光学性能测量室,试样光学性能可以原位测量。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原子氧装置能够模拟空间原子氧对材料的剥蚀效应。 李中华 王敬宜 王云飞关键词:原子氧 模拟设备 硅氧烷等离子体聚合膜的制备 1993年 介绍了研制的等离子体聚合装置,及用该装置聚合六甲基二硅氧烷制备的膜的部分结果。分析了膜的组份、结构,研究了膜的性能及可能的用途。结果表明:制备的膜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性能,可用作一些材料的抗氧化保护膜。 王敬宜 于志战关键词:等离子体聚合 硅氧烷 同轴源原子氧地面模拟设备实用性分析 被引量:4 2005年 文章简要叙述了原子氧地面模拟设备的基本要求,介绍了同轴源原子氧模拟设备的性能。从原子氧的能量及分布,通量密度的大小、均匀性、重复性,以及紫外辐照和原子氧同时作用、光学性能原住测量等方面,分析了设备的实用性。该设备以上性能和功能都接近空间实际,因而试验结果比较可靠。 王敬宜 李中华 王云飞关键词:原子氧 近空间氧化环境及地面模拟方法分析 <正>本文介绍了近空间氧化环境的特点,并与卫星轨道环境进行了比较。其特点主要有:相对稠密的臭氧和原子氧;但由于飞行器的飞行速度小,与飞行器表面撞击的速度低,撞击能量小,仅约为 0.035eV;不同姿态和方向表面遭遇的通量... 王敬宜 李中华 郑阔海文献传递 硅氧烷原子氧防护膜工艺及防护性能研究 被引量:6 2010年 原子氧是对低地球轨道航天器构成重要影响的空间环境因素之一,严重影响着航天器在轨的安全运行。文章重点介绍了制备工艺对六甲基二硅氧烷原子氧防护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分析了防护膜的聚合原理,并对其结构、成分进行了测试分析,从而获得了防护膜的工艺参数。最后对防护膜进行了原子氧辐照实验与测试,结果表明采用等离子体聚合方法制备的原子氧防护膜具有很好的耐原子氧性能。 郑阔海 杨生胜 李中华 王敬宜 赵琳关键词:原子氧 防护膜 聚合膜 低地球轨道中的原子氧、效应及地面模拟 被引量:2 1990年 原子氧是低地球轨道飞行器表面材料退化的首要因素,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国外已进行过多次飞行实测,并建立了许多地面模拟设备,进行地面试验。文章叙述了低地球轨道大气中的原子氧,及其与飞行器表面的作用;综述了原子氧对表面材料的破坏作用及其作用系数,以及对飞行器的影响。分类例举了国外的地面模拟设备,评论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最后以表格形式罗列了国外部分模拟设备的所属单位、技术途径和主要性能等。 王敬宜 于志战 张景钦关键词:原子氧 飞行器 近地轨道 原子氧与飞行器表面撞击的束流强度和能量 被引量:1 1998年 原子氧是低地球轨道飞行器经受的重要环境因素。作用到不同姿态表面的原子氧的束流强度和能量不同。文章采用热力学统计物理方法,考虑了飞行器的运动和原子氧的热运动速度,建立了原子氧与飞行器表面作用的模型;对不同攻角的原子氧束流强度和作用能量进行了分析、计算;并与美国长期空间暴露试验装置实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 王敬宜 李红 赵猛关键词:原子氧 束流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