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骏
- 作品数:16 被引量:135H指数:8
-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直肠癌术后直肠阴道瘘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直肠阴道瘘的危险因素与临床对策。方法回顾分析1997~2008年1123例女性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采用χ^2检验。结果34例(3.03%,34/1123)术后出现直肠阴道瘘。直肠阴道瘘发生与患者有无绝经、肿瘤距肛缘的距离、肿瘤位于直肠壁的部位、吻合方式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肿瘤T分期、术前放疗、预防性造口等无明显相关。34例患者中12例经保守治疗后自愈,余22例患者均在瘘后3月局部炎症消退后行修补术,在修补直肠阴道瘘的同时行近端肠造口使粪便转流。结论直肠癌术后直肠阴道瘘与患者有无绝经、肿瘤距肛缘的距离、肿瘤位于直肠壁的部位、吻合方式密切相关。熟悉其病因,加强围手术前准备,选择正确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可降低直肠阴道瘘的发生率。
- 傅骏郁宝铭曾悦吴伟东张敏沈英
- 关键词:直肠癌直肠阴道瘘
- 应用微创技术实施肿瘤热疗和组织间植入放射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研究
- 马旺扣许运龙杨金龙曹钟华骆永基邢光富周强傅骏
- 该课题研究阐述了组织间永久性植入放射治疗的研究情况。该法具有靶准,正常组织损伤小。低剂量连续长时间放射治疗,符合肿瘤的生物基础,持续杀灭进入增殖期的肿瘤细胞。研究对>3.0cm的肿瘤,采用微创减瘤或射频消融术,联合放射粒...
- 关键词:
- 关键词:微创技术肿瘤中晚期肺癌
- 不同术式经内镜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老年人胆总管结石术后肠胆反流的影响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文章报道了采用不同术式的经内镜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即EST中切口和EST小切口+球囊扩张(EPBD)术,以及老年胆总管结石病人术后所引起的十二指肠胆道反流现象和胆管炎的情况,旨在为老年人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的术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4例老年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男14例,女10例,予行经内镜下逆行的胆胰管造影(ERCP)后分别采用不同术式EST,术后安放胆总管引流管。术后1w留取胆汁,口服核素以及测定胆汁中的胃蛋白酶Ⅰ、Ⅱ的浓度,对十二指肠胆道反流进行定量和定性测定。观察术后1w、6个月口服稀钡患者的十二指肠胆道反流情况,同时观察近期和远期患者继发胆管炎的情况。结果 EST中切口术组、EST小切口+EPBD组分别与无EST组相比,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P=0.51)。行EST中切口和EST小切口+EPBD患者胆汁中的锝计数明显高于无EST组,且两组不同术式患者锝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EST中切口者、EST小切口+EPBD术者胆汁中的PGⅡ质量浓度明显低于无EST组(P<0.05),但是EST中切口者和EST小切口+EPBD术后两组间胆汁中PGⅡ的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w、6月的X线稀钡钡餐检查显示中切口EST者发生气体反流分别为2例、1例,钡剂反流分别均为1例。小切口EST+EPBD者发生气体反流分别2例、0例,无钡剂反流现象出现。术后1w无1例出现发热、黄疸和白细胞增高的胆管炎表现。术后6个月中切口EST患者,1例出现轻度胆管炎表现。结论行EST中切口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老年患者在手术早期较易发生十二指肠胆道的反流。因此,建议胆总管结石患者尽量选择行EST小切口+EPBD的手术方式。
- 傅骏曹中伟曹超刑岩陈海曦黄春兰陆颖影曾悦
- 关键词:胆石症肠胆反流
- ^(125)碘组织内放疗联合热疗和化疗治疗中晚期肿瘤被引量:5
- 2003年
- 马旺扣邢光富傅骏周强骆永基许运龙
- 关键词:放疗热疗化疗治疗中晚期肿瘤
- 结直肠癌组织中B细胞集落增强因子基因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 2016年
- 目的:探讨前 B 细胞集落增强因子(PBEF)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诊断和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 法,检测68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 PBEF 的表达水平,分析 PBEF 表达水平与肿瘤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肠黏膜组织中 PBEF 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9%(55/68)和29.4%(20/6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41,P <0.05)。结直肠癌组织中 PBEF 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χ^2=0.11,P >0.05)、性别(χ^2=0.39,P >0.05)、组织学类型(χ^2=0.54,P >0.05)、是否穿透浆膜(χ^2=1.55,P >0.05)无关,但与分化程度(χ^2=6.29,P <0.05)、淋巴结转移(χ^2=4.32,P <0.05)、远处转移(χ^2=4.16,P <0.05)及临床分期(χ^2=7.58,P <0.05)有关。PBEF 蛋白表达阳性、阴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3.3%、81.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5,P >0.05)。结论PBEF 异常高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张治进傅骏张玉浩葛翠翠秦贤举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 粉防己碱对人结直肠癌HCT116细胞株生物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究粉防己碱对人结直肠癌HCT116细胞株生物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CCK-8检测粉防己碱对HCT116细胞活力的影响及其半数抑制浓度;用不同浓度粉防己碱(0、2.5、5和10μmol/L)处理细胞,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线粒体膜电位检测技术和Hoechst 33342细胞核染色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细胞迁移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蛋白印迹技术检测细胞上皮间质转化标志蛋白表达水平及PI3K/AKT/NF-κB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活化程度。结果:HCT116细胞活力随粉防己碱处理浓度增加而降低,粉防己碱半数抑制浓度为9.441μmol/L;与0μmol/L组相比,2.5、5和10μmol/L粉防己碱组细胞形成集落数明显减少(P均<0.05);5、10μmol/L粉防己碱组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下降,凋亡细胞比例增加(P均<0.05);2.5、5、10μmol/L粉防己碱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细胞核荧光增强,迁移能力降低(P均<0.05);与0μmol/L组相比,10μmol/L粉防己碱组细胞多呈圆形,有更多上皮细胞形态;2.5、5和10μmol/L粉防己碱组细胞上皮标志蛋白E-钙黏蛋白表达增加,而间充质标志物N-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表达减少,且PI3K/AKT/NF-κB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AKT和NF-κB的磷酸化水平降低(P均<0.05)。结论:粉防己碱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NF-κB信号途径逆转HCT116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进而降低细胞增殖迁移能力,诱导其凋亡。
- 王月霞张治进张玉浩傅骏秦贤举
- 关键词:粉防己碱结直肠癌HCT116上皮间质转化
- ^(125)碘粒子组织内放疗在肿瘤外科中的应用被引量:17
- 2002年
- 目的 研究术中植入1 2 5碘粒子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①临床观察 43例术中见肿瘤外侵 ,残留或 和局部淋巴结转移 ,在靶区植入1 2 5碘 (组织总剂量 110~ 160Gy)。②实验研究 :动物肠吻合口总剂量 113Gy对吻合口愈合的影响。③测定术前、术中、术后辐射对周围人群的影响。结果 1.随访 10~ 2 3月 (平均12 6月 ) ,局部复发 5 % (2 43 ) ,术后无不良反应。 2 .所有实验动物 7天吻合口均愈合良好 ,吻合口羟脯氨酸量组织学检查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结论 术中植入1 2 5碘粒子对局部肿瘤疗效好 ,全身反应小 ,不影响附近外科吻合口愈合 ,易防护。是中晚期肿瘤外科手术的一种理想的综合治疗方法。
- 马旺扣骆永基曹钟华许运龙周强傅骏
- 关键词:肿瘤外科
- 姑息手术^(125)I粒子植入联合热疗及化疗治疗晚期肺癌被引量:8
- 2005年
- 目的评价姑息性手术125I粒子植入联合热疗及化疗综合治疗晚期肺癌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8例肺癌中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15例(ⅢA期9例,ⅢB期6例),NSCLC手术后局部复发6例,转移性肺癌7例(其中结肠癌肺转移3例,乳癌肺转移4例)。采用开胸姑息切除+125I粒子植入+体外高频透热治疗(HFDT)+化疗17例,胸腔镜附加小切口行局部肿块(楔形)切除+125I粒子植入+HFDT+化疗6例,肿瘤内射频消融(RFA)+125I粒子植入+化疗5例。结果全组随访12~32个月(平均16.9个月)。CR21例,PR6例,NR1例。1年后局部复发4例,2例经再次植入125I又得到控制。5例患者死亡,1例因局部复发,4例因远处转移。所有患者植入125I粒子后无白细胞、血小板降低,无肝肾功能损害,均能较好耐受同时化疗。结论本治疗方法安全可行,有较高的肿瘤局部控制率,患者生活质量高,生存期延长。
- 马旺扣许运龙邢光富周强邹绍武傅骏
- 关键词:肺肿瘤姑息手术热疗
- 新辅助化放疗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后吻合口愈合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放疗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愈合的影响。方法收集2001年5月至2007年8月的低位直肠癌(距肛缘≤6cm)患者192例。全部病例均经术前化放疗。放疗40~46Gy/20~23次,每周5次,每次2Gy。放疗结束后休息六周。放疗同时进行化疗,口服卡培他滨1250mg/(m2·d),每日2次口服,直至手术。手术遵循TME原则进行。分析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发生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完成术前化放疗。17例术前复查肿瘤完全消失(8.9%),未再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前复查无一例发现肿瘤有进一步发展或转移。24例术后病理提示肿瘤完全消失,故肿瘤完全消失者共41例(21.4%)。175例患者均按TME原则进行直肠癌根治术。保肛手术166例,保肛率为95.3%。其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LAR,双吻合器)134例,Parks术32例。腹会阴切除术6例。Hartmann术3例。在所有保肛患者中,发生吻合口漏9例,发生率为5.1%。IJAR(双吻合器)术后发生吻合口漏6例,发生率为4.4%,其中直肠阴道漏4例。Parks术后吻合口漏3例,发生率为9.4%,其中直肠阴道漏1例。两组保肛手术吻合口漏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吻合口漏发生时间为术后2—10d,均经相应处理后获得良好结果。结论合理运用新辅助化放疗不会明显增加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
- 费春松郁宝铭张敏吴唯勤陈利文傅骏
- 关键词:直肠肿瘤吻合术
- 纳米炭标识前哨淋巴结检测结肠直肠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评估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评价纳米炭标识前哨淋巴结(SLN)对结肠直肠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状况判断的价值。方法50例初次接受手术且术前未接受放化疗的结肠直肠癌患者,以纳米炭淋巴示踪剂进行术中染料定位,黑染的第1~4个淋巴结定义为SLN并缝线标记,随后行标准的结肠直肠癌根治术,标本术后送病理检查。结果50例患者中47例找到SLN,SLN检出成功率为94%;共找到SLN104枚,平均每例标本检出SLN2.2枚(104枚/47例)。准确率为95.7%(45例/47例);特异性为93.1%(27例/29例);假阴性率为10%(2例/20例);阴性预测值为93.1%(27例/29例)。结论SLN检测判断结肠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状况简单且准确,可作为结肠直肠癌患者手术治疗的参考。
- 傅骏郁宝铭卞伟国张敏吴唯勤
- 关键词:结肠直肠癌前哨淋巴结纳米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