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乌日罕

作品数:17 被引量:9H指数:1
供职机构:赤峰学院蒙古文史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金属学及工艺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 5篇文化科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6篇文学
  • 5篇《西藏赋》
  • 4篇代文
  • 3篇中国古代文学
  • 3篇课程
  • 3篇教学
  • 3篇古代文学
  • 3篇高校
  • 2篇学史
  • 2篇中国古代文学...
  • 2篇清代
  • 2篇文学史
  • 2篇民族文化
  • 2篇民族文化交流
  • 2篇古代文学史
  • 2篇汉文
  • 2篇《中国古代文...
  • 1篇兴盛
  • 1篇锈蚀
  • 1篇意象

机构

  • 16篇赤峰学院

作者

  • 16篇乌日罕

传媒

  • 11篇赤峰学院学报...
  • 2篇赤峰学院学报...
  • 2篇集宁师范学院...
  • 1篇内蒙古民族大...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校蒙汉双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情景化教学的必要性与实践初探被引量:1
2014年
《中国古代文学》是蒙汉双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由于学生古汉文基础差,课程难度大等特殊的原因,本专业学生对本课程存在畏难心理,教师如何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是值得去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图像,视频,音频,表演,文字相结合的情景化教学更有利于形象,直观地再现繁杂的古文学教学内容,更适合古文基础较薄弱的蒙汉双语专业学生.
乌日罕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情景化教学
古代蒙古族汉文创作研究现状综述与重估
2014年
古代蒙古族汉文创作是蒙古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蒙汉文学交流的产物,搜集、整理和研究古代蒙古族汉文作家作品对探究蒙古族古代文学发展规律,洞悉蒙古文学本身的演进过程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对于蒙古族汉文作家作品的研究陆续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对古代蒙古族汉文创作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概括的同时,也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重估了研究方法,目的和意义。
乌日罕
民族文化交流与清代蒙古族汉文创作之兴盛
2016年
古代蒙古族汉文创作始于元朝,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元朝中后期,随着蒙汉文化交流的深入和蒙古族入主中原,出现了第一次创作高潮;明朝由于各种社会历史原因,蒙古族汉文创作几近衰亡;清朝时期,因蒙汉文化交流的再次深入,出现了第二次创作高潮,其创作数量及创作质量都前所未有的提高。本文从蒙汉文化交流的视角探析了清代蒙古族汉文创作兴盛之原因。
乌日罕
关键词:民族文化交流清代
《西藏赋》研究现状评述与重估
2015年
本文综述和评析了20多年来的《西藏赋》研究概况,提出了《西藏赋》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重估了《西藏赋》研究的内容、思路、方法。
乌日罕
试论《西藏赋》文体特征被引量:1
2011年
《西藏赋》的韵文句式、韵文语言、韵文用典、韵文结构基本遵循了传统骈赋的写作规律,同时作为蒙古族诗人创作的赋也有不同于传统骈赋的自身特色,它延承并发展了传统的汉大赋。
乌日罕
关键词:《西藏赋》句式语言用典
从民族文化交流视角论元代蒙古族汉文创作的产生与发展
2016年
古代蒙古族汉文创作始见于元朝初期,历经元、明、清3个朝代。元朝蒙古族汉文创作是蒙元时期蒙古族文学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汉文创作是蒙汉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它的产生、发展和当时的社会历史等诸多因素有关。研究蒙古族汉文创作的产生与发展,对于研究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乌日罕
关键词:游牧文化民族文化交流元代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用蒙汉双语教学的思考被引量:1
2012年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门内容久远,作品语言古奥难懂,对蒙汉双语班学生来说是门难度较大的课程,如何让学生对本课程产生兴趣并主动学习掌握有关知识,以此提高鉴赏古代文学的素养,本文从中国古代文学史用蒙汉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如何进行教学两方面进行浅显的论述。
乌日罕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史蒙汉双语教学
高校蒙汉双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史》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思路及实施初探
2015年
本文力求探讨高校蒙汉双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所在和可行性,拓展思路,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恰当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蒙汉双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评析、写作能力,使他们成为真正蒙汉兼通的应用型人才。
乌日罕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改革
创新与传统:网络环境下文学类课程的教与学
2019年
本文充分解析了目前传统教学模式下文学类课程遇到的困境的基础上,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板块和环节对传统教学模式和创新与传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对比,进而提出了网络环境下文学类课程进行创新移动教学的具体步骤与方法。
乌日罕
关键词:网络环境文学类课程
阿盖和蔡琰同名诗中的“悲”与“愤”之比较被引量:1
2008年
生活在不同朝代,具有不同身份的阿盖和蔡琰在亲身经历的基础上,创作了感情描写心理活动刻画真实而细腻的同名诗《悲愤诗》,留给后世的不仅是哀婉动情的爱情故事和催人泪下的母爱传奇,更多的是关于"悲"与"愤"的思考。
乌日罕
关键词:《悲愤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