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正兵

作品数:12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肿瘤
  • 5篇CT
  • 3篇单克隆
  • 3篇单克隆抗体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瘤
  • 3篇抗体
  • 3篇克隆
  • 3篇CT表现
  • 2篇脾脏
  • 2篇
  • 2篇肠道
  • 2篇肠道淋巴瘤
  • 1篇单抗
  • 1篇单克隆抗体片...
  • 1篇动物
  • 1篇动物实验
  • 1篇医用臭氧
  • 1篇遗传病
  • 1篇影像

机构

  • 12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厦门大学
  • 1篇成都军区总医...

作者

  • 12篇朱正兵
  • 5篇黄其鎏
  • 4篇俞志坚
  • 4篇许乙凯
  • 3篇曹惠霞
  • 2篇于凤凯
  • 2篇朱检
  • 2篇刘杏元
  • 2篇朱俭
  • 2篇杨波
  • 1篇黄凡衡
  • 1篇颜江华
  • 1篇张宝和
  • 1篇温志波
  • 1篇全显跃
  • 1篇王保安
  • 1篇王劲武
  • 1篇冯文兰

传媒

  • 3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广东医学
  • 1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2003年全...

年份

  • 1篇2004
  • 6篇2003
  • 1篇2001
  • 1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医用臭氧局部注射治疗梨状肌综合征被引量:24
2004年
目的 探讨医用臭氧局部注射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有效性。方法 对 2 8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梨状肌压痛点局部注射浓度为 40 μg/ml的医用臭氧 10ml。术后随访 ,观察疗效。 结果  2 8例患者有 2 1例患者术后症状和体征消失 ,4例患者仅有臀部轻度疼痛 ,不影响工作和生活 ,3例治疗无效。患者症状和体征消失或明显减轻的时间一般在术后 2~ 4d。本组病例在医用臭氧注射过程中及术后均未发现不良反应及合并症。
俞志坚杨波朱正兵朱检
关键词:医用臭氧局部注射梨状肌综合征镇痛作用
脑结节性硬化的CT特征
2003年
目的 分析脑结节性硬化症的CT影像表现,进一步认识其影像特征。方法 对19例脑结节性硬化患者的CT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1)皮层和皮层下病灶:CT显示病灶58个,面包圈样改变病灶23个,局部小片状高密度7个病灶,等密度伴有钙化点病灶28个。(2)脑白质病灶:CT发现6个病灶有钙化点,提示该处有病灶。(3)室管膜下病灶:CT发现钙化结节127个。其中2例合并巨细胞星形细胞瘤,CT表现为高、等、低混杂密度。结论 CT不仅可以显示室管膜下钙化结节,也可以较好地显示出皮层及皮层下结节。
朱正兵俞志坚张宝和曹惠霞
关键词:脑结节性硬化CT特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影像学检查
86例胃癌的CT临床诊断
1997年
目的:探讨CT在胃癌的临床诊断作用。材料和方法:观测了20例健康胃壁在空腹和充盈后的变化;分析86例以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胃癌的CT表现;就其中31例我院有完整手术记录者,进行CT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结果:(1)空腹状态下正常胃壁厚度普遍大于1.0cm;胃底、体和窦部厚度依次减低。(2)86例胃癌中,除6例(占7%)CT未显示明确异常外,余80例(93%)CT分别表现为为肿块型(18例,占20.9%)和局限或弥漫胃壁增厚型(62例,占72.1%);(3)31例手术与CT对照,发现CT对局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率为73.3%,特异性为69.0%,敏感性为68.8%。结论:CT是胃癌术前全面评价病灶部位、范围、邻近脏器转移、淋巴结异常的重要补充手段。
许乙凯刘杏元朱正兵黄其鎏
关键词:胃癌CTX线诊断胃肿瘤
脾脏淋巴瘤的CT表现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分析脾脏淋巴瘤的CT表现,评估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脾脏淋巴瘤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结果:脾脏淋巴瘤的CT表现分3型:(1)脾脏均匀增大型;(2)单个或多个结节型;(3)弥漫浸润型。3型多伴有两处以上腹腔或腹膜后或表浅淋巴结肿大。结论:CT可较好地显示脾脏淋巴瘤脾内病灶和脾外淋巴结受累情况,对脾脏淋巴瘤的分期和分型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朱正兵黄其鎏刘吉元
关键词:脾脏肿瘤淋巴瘤CT
Gd标记抗人大肠癌单克隆抗体CL-3对裸鼠肿瘤模型MRI诊断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3
1998年
目的(1)探索磁共振成像(MRI)造影剂标记单克隆抗体(McAb)的条件;(2)观察肿瘤特异性MRI造影剂GdDTPAMcAb对肿瘤组织的增强效果。方法给9只10周龄BALB/c裸鼠皮下注射LS174T大肠癌细胞以制作肿瘤的动物模型,将CL3单克隆抗体与DTPA环二酸酐(c.DTPA)相偶联,再加入钆即得到GdDTPAMcAb。观察肿瘤组织在GdDTPAMcAb增强后的信号强度变化。结果(1)当pH=8.0,C/P(c.DTPA与抗体的摩尔比)=1,CL3浓度=10mg/ml时,c.DTPA与抗体的偶联率最高,达68.2%。(2)GdDTPA及GdDTPAMcAb对肿瘤组织均有明显的强化作用,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强化是非特异性的,而后者的强化则具有肿瘤特异性。结论靶向MRI(GdDTPAMcAb)为早期无创、定位定性诊断结肠癌(包括其他肿瘤)及其转移灶的显示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王劲武黄其鎏许乙凯朱正兵朱正兵
关键词:大肠肿瘤单克隆抗体肿瘤模型
脾脏多发性结节型血管瘤1例
2003年
于凤凯朱检朱正兵
关键词:脾脏CT
钆标记单克隆抗体片段对荷瘤裸鼠MR免疫成像的研究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 探索标记钆 (Gd)对抗体活性的影响并分析MR增强效果。方法  (1 )取 2 0只裸鼠制作荷大肠癌动物模型 ;(2 )将C DTPA (DTPA环二酸酐 )与抗人大肠癌 (CL 3 )单克隆抗体片段F(ab)′2 按C/P (DTPA环二酸酐与抗体片段的摩尔比值 ) =2∶1和 5∶1分A、B两组 ,偶联制备Gd F(ab)′2 DTPA ;(3 )MR扫描 :1 8只裸鼠随机分 3组 ,作平扫和增强扫描 ,2只作瘤内直接注射 ,取T1WI信号强度数据 ,进行相对标准化处理。结果 标记后A、B两组抗体免疫结合率分别为 74%和62 %。增强扫描 ,肿瘤均有轻度强化 ,B组 (3 1 67± 1 1 2 )比A组 (2 4 45± 1 92 )明显。结论 随着C/P的增加 ,标记抗体片段的活性下降 ,但MR增强效果有所增加且F(ab)′2 DTPA Gd的增强作用具有特异性。
朱正兵黄其鎏全显跃许乙凯俞志坚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动物实验肿瘤诊断
腺样囊性瘤一例
2003年
朱正兵温志波朱俭黄凡衡
关键词:CT检查
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
2003年
目的 :探讨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及CT对肠道淋巴瘤分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8例经病理证实的肠道淋巴瘤的CT影像表现。结果 :肠道淋巴瘤的CT影像表现的主要特点如下 ,(1)肿块型 ,肠壁局限性增厚凸向肠腔形成大于 3cm肿块 ;(2 )结节型 ,肠壁不均匀增厚 ,形成多个结节 ;(3 )浸润型 ,肠壁广泛增厚 ,肠腔变窄 ;(4 )所有病例除肠道病灶外 ,同时伴有腹腔或腹膜后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 ,或散在分布 ,或融合成块 ,增强扫描肿块和肿大淋巴结为轻度强化。结论 :CT可较好地显示肠道淋巴瘤以及肠外淋巴结受累情况 。
朱正兵曹惠霞于凤凯
关键词:肠道淋巴瘤CT回顾性分析
钆标记抗人肺癌单抗的磁共振免疫成像研究被引量:2
1999年
目的:探讨Gd标记抗肺癌单抗对荷瘤裸鼠的定向增强效应。材料与方法:用DTPA环二酸杆与抗肺癌单抗3D3和Gd^3+分别偶联,制备出Gd-DTPA-IgG;建立6只荷瘤裸鼠模型;将Gd-DTPA-IgG按2mg单抗/只的剂量从尾部脉内淳入;观察平扫扩注药后6小时瘤体磁共振信号。结果:Gd-DTPA-IgG能选择性增加瘤灶的信号强度。结论:磁共振免疫成像为肺癌定性提供一种潜在新的方法。
许乙凯刘杏元朱正兵黄其鎏颜江华俞志坚
关键词:肺肿瘤单克隆抗体NMR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