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峰
- 作品数:53 被引量:42H指数:3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 论傅斯年的明史研究——以“傅斯年档案”为中心的探讨
- 2018年
- 明史是傅斯年用力较多的一个领域,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却很少关注这一问题。实际上,傅氏不仅组织学人校勘《明实录》,而且身体力行参与《明实录》之整理,制定了《校勘叙例》,同时对史语所学人的校勘工作提出审核意见。他曾有编纂《明书三十志》的设想与计划,并因此拟定了各志的篇目和参与撰写的人员名单,但终因现实变故未能施行。这份未能完成的书稿,折射出傅斯年在明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志向。在"傅斯年档案"中,还有几则傅斯年研究明史的未刊札记,透露出他明史研究的两种倾向:一是对于前人明史研究成果的关注与他的学术兴趣所在,二是对于明代典籍著述旨趣、内容优缺、编纂特点的揭橥与阐释。
- 张峰
- 关键词:傅斯年读史札记
- 历史语言研究所与陈寅恪之学术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陈寅恪作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的主任,因不经常在史语所从事研究工作,故而前人在研究陈寅恪时常常将其与史语所之关系略而不论。实质上,透过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档案材料可以看出,不仅陈寅恪的经济生活有赖于史语所予以资助,而且其学术研究亦因得到史语所众多助理研究员之襄助,得以顺利开展。尤其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他的两部代表性论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面临极大的出版困难,正是史语所与傅斯年的大力援助,使之能够顺利出版,从而完成了陈寅恪多年的愿望,同时也扩大了陈氏的学术影响。
- 张峰
- 关键词:陈寅恪傅斯年现代学术史
- 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术群体治史风格述论被引量:2
- 2016年
- 历史语言研究所是在中外史学交融的背景下催生的现代史学研究机构。它于1928年由傅斯年创办,至1948年底迁往台湾。于此20年间,史语所汇聚了众多精于考证的一流学者,俨然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形成了一个学术群体。史语所学人治史虽各善其长,但作为一个现代学术社群,又彰显出共有的风格,即重视发掘新史料以揭示被淹没的史实、在学术实践中蕴涵着"以小见大"的治史旨趣和求通而不锢于断的治史视野。考察史语所学术群体的治学特色,不仅有助于科学地评价史语所在现代中国学术版图中的历史贡献,而且裨益于重新认识新旧学问在现代中国的转变,以及整个新历史考证学派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 张峰
- 关键词:学术群体新史料以小见大现代中国史学
- 《五代史志》与典制体通史的纂修被引量:1
- 2012年
- 在纪传体"正史"中设立书志始于《史记》,《汉书》继之,至唐修《五代史志》,更标志着"正史"书志的发展趋于成熟和完善。《五代史志》主要反映了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代典章制度的演变。同时在典制的叙述中,史家提出了对历史问题与社会问题的深刻见解:客观反映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深入探讨经济政策与朝代兴亡之关系,重视揭露封建社会刑法的残酷性。这些成就构成典制体史书向前发展的动力。史学演进至中唐时期,无论是时代环境、政治发展的需要,还是史学自身重"通"的内在要求,都呼唤典制体通史的出世。而《五代史志》的修撰实践,恰好在编纂体例、著述旨趣、史料内容等方面为杜佑纂修《通典》开辟了道路。因而可以认为,《五代史志》在历史编纂上架设了一条从"正史"书志向典制体通史过渡的桥梁。
- 张峰
- 关键词:历史编纂学
- 唐代史家与历史编纂的创新被引量:2
- 2021年
- 唐代史学在广泛汲取前代史学精华的同时,又注入了时代活力,呈现出反思、总结与创新的特点。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唐初史家不仅承继了前代正史编纂的优良传统,而且从制度、观念与方法等层面破解了正史编纂中的诸多难题,为后世正史的编纂树立了新典范;二是杜佑注重从现实出发,借鉴历代典志编纂的范式,同时融入时代的思考,表现出对历代典志的融合、创造与超越,开辟了影响深远的典制体史学新格局;三是刘知幾撰述《史通》,自觉总结传统史学中的"实录"精神,反思批判阻碍史学发展的因素,为唐以后史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唐代史学承前启后,在中国历史编纂学的长河中有其内在演进逻辑,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创造力。
- 张峰
- 关键词:历史编纂学学术创新
- 重返历史现场:认识民国史学的一个新维度
- 学术界一直较为重视对民国时期一流史家的研究,稍后又注重对扬名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家在民国时期取得成就的探讨.在这两种研究路径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被遮蔽的史家群体,他们不及民国学界那些一流史家耀眼,也没有新中国成立后那些史家炫...
- 张峰张翠婷
- 关键词:明史研究学术生态
- 解除外在枷锁 还原史学本真——李勇著《保卫历史学》读后
- 2010年
- 张越张峰
- 关键词:历史学保卫本真学科建设
- 历史语言研究所运作机制的生成被引量:3
- 2015年
- 历史语言研究所创榛辟莽,开启了现代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典范。这一典范的生成与史语所的运作机制密切牵涉。初创阶段的史语所,对组织大纲不断进行修订,进而从制度层面规范了自身的发展。在研究组别的设置上,傅斯年因未能准确定位史语所的工作难度、人员选聘与经费支出等项,而使得研究组别的设置相当混乱,通过对研究方向与内容的反复调适,才最终形成历史、语言、考古三组并存的格局。史语所首创现代"集众研究"模式之先河,由"集体"从事个人难以完成的史料整理、语言调查与考古发掘等大型学术工程。同时,"集众研究"所获取之新材料,又为"个人研究"打开了无数法门,奠定了史语所学人群在现代学术史上的成就与地位。
- 张峰
- 关键词:傅斯年
-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与民国史学的现代化
- 2024年
-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史学期刊之一,所刊论文从实证维度呈现了民国史学演进的脉络与动向。《集刊》的出版,受到新旧中西学问交叉融合的影响,所载论文具有重视西方新学理、运用新见之史料、继承传统考证法的风格特色。《集刊》的作者群体,牵涉众多史学名家,反映了以史语所为中心的学术社群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学人的交往与互动。同时,史语所以《集刊》为平台,培养了大批具有现代学术理念的史学人才。从国际学界背景观之,《集刊》改革编辑形式,冀图与国际期刊接轨,积极推动“本土”与“域外”学者在学术研究共同领域的交流与对话。可以说,《集刊》作为现代学术建制的基本构成要素,对于推进中国史学由传统走向现代起到了重要作用。
- 张峰孙泽涵
- 关键词:史学现代化
- 创造性阐释中国史学的优良遗产——陈其泰教授著《历史学新视野》读后
- 2023年
-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对中国史学悠久的文化传统与丰厚的学术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为当前民族文化发展增加推动力。于此方面,陈其泰教授撰著的《历史学新视野》为我们提供了解码中国史学优良传统的新范式。《历史学新视野》深入发掘了传统史学名著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力量、深刻的哲理和高度的智慧,由此进一步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该书具有时代性、贯通性、原创性和前沿性的鲜明特色,是近年来学术史研究领域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著作。
- 张峰黄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