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博

作品数:39 被引量:133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2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主题

  • 18篇基因
  • 13篇藏猪
  • 6篇迪庆藏猪
  • 5篇多态
  • 5篇多态性
  • 5篇不同生长阶段
  • 4篇通路
  • 4篇基因多态性
  • 4篇RNA-SE...
  • 3篇代谢
  • 3篇异基因
  • 3篇杂交
  • 3篇通路分析
  • 3篇差异基因
  • 2篇低氧
  • 2篇脂肪
  • 2篇脂肪沉积
  • 2篇日粮
  • 2篇肉质
  • 2篇生长性状

机构

  • 36篇中国农业大学
  • 9篇安徽省农业科...
  • 6篇西藏农牧学院
  • 6篇云南农业职业...
  • 6篇云南农业大学
  • 5篇西藏大学
  • 2篇南阳师范学院
  • 1篇佛山科学技术...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扬州大学
  • 1篇北京市科学技...
  • 1篇上海质量体系...
  • 1篇西藏自治区农...
  • 1篇安徽省循环经...
  • 1篇江西正邦养殖...

作者

  • 37篇张博
  • 24篇张浩
  • 12篇王志秀
  • 9篇李庆岗
  • 6篇马黎
  • 6篇严达伟
  • 6篇强巴央宗
  • 6篇董新星
  • 5篇班冬梅
  • 5篇陶立
  • 5篇商鹏
  • 4篇杨玉增
  • 4篇刘林清
  • 3篇袁建敏
  • 2篇谯仕彦
  • 2篇谭占坤
  • 2篇曾祥芳
  • 2篇鲁云风
  • 1篇巴桑珠扎
  • 1篇王孝义

传媒

  • 6篇中国畜牧杂志
  • 4篇养猪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黑龙江畜牧兽...
  • 2篇中国畜牧兽医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兽医学报
  • 1篇饲料研究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畜牧兽医学报
  • 1篇动物营养学报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高原农业
  • 1篇中国畜禽种业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黑龙江畜牧兽...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野生动物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7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6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猪肌肉组织转录组测序筛选生长性状相关基因
王志秀李庆岗杨玉增张博班冬梅张浩
关键词:生长性状RNA-SEQ
藏猪饲料槽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藏猪饲料槽,包括槽体,所述槽体内的两端分别固定有一个排料管,所述排料管的顶端放置有一个漏斗,所述排料管的末端与槽体底部的距离为槽体高度的一半,所述槽体内的两端均设有一块固定板,所述排料管焊接在固定板上...
商鹏强巴央宗张浩张博余成群
文献传递
IGF-I及其受体IGF-IR基因在鸡胚胎腿肌发育过程中表达模式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为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及其受体IGF-IR在鸡胚胎腿部肌肉发育过程中的作用,选取藏鸡和矮小蛋鸡受精蛋孵化后,采集鸡胚胎孵化第9天、第13天和第20天时腿部肌肉组织,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IGF-I和IGF-IR 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IGF-I基因编码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利用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筛选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群体水平分型。结果表明:藏鸡和矮小蛋鸡胚胎腿部肌肉组织在孵化第9天和第13天时的IGF-I和IGF-IR的mRNA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第20天,且藏鸡IGF-I的mRNA表达量在第9天也显著高于第13天,而矮小蛋鸡的IGF-I mRNA表达水平在第9天和第13天无明显差异。此外,在整个孵化过程中,矮小蛋鸡的IGF-IR的表达模式与IGF-I表达模式基本一致。而藏鸡IGF-IR的表达水平在第9天明显高于第13天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同时发现第9天藏鸡IGF-IR的表达水平也高于矮小蛋鸡(P>0.05)。除此之外,在藏鸡和矮小蛋鸡的IGF-I的编码区均发现c.282A>G单核苷酸多态性,该SNP在藏鸡中主要以杂合子AG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基因型频率为0.57,而在矮小蛋鸡中主要以GG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基因型频率为0.77。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得出,IGF-I和IGF-IR在腿部肌肉组织的表达水平在鸡胚胎孵化中期(第9天和第13天)显著高于孵化后期(第20天),可能是由于中期属于胚胎腿部肌肉快速发育阶段而后期腿部肌肉发育变得相对迟缓,同时IGF-I和IGF-IR的表达水平也随之发生变化。
商鹏张浩张博徐业芬穷达强巴央宗
关键词:IGF-IIGF-IR腿肌
培育中的淮猪新品系ECI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背膘厚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为分析ECI1基因多态性与背膘厚性状的遗传关系,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286头淮猪新品系Ⅱ系Ⅱ世代个体ECI1基因的遗传变异,统计分析ECI1基因型与背膘厚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培育中的淮猪新品系猪群中存在丰富的ECI1基因多态性,CC型个体的活体背膘厚显著高于TT型个体(P<0.01),TC型个体处于中间。该研究进一步验证了ECI1基因对淮猪新品系育肥性状的影响效应,为ECI1基因作为淮猪新品系的分子遗传标记提供理论依据。
鲁云风李庆岗王志秀张博吴克亮张浩
关键词:背膘厚
猪HINT1基因多态性及其在肌肉组织中表达差异的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究HINT1基因在猪肌肉生长分子调控机制中的作用。【方法】试验选取30、90和180日龄的藏猪和大约克猪(各8头)作为试验对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INT1基因在背最长肌、腿肌组织中mRNA的差异表达,采用Sanger测序法对藏猪(48头)和大约克猪(45头)HINT1基因的起始密码子上游3 000 bp区域左右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在背最长肌和腿肌组织中,藏猪(TP)和大约克猪(YY)HINT1基因mRNA的表达量均随着日龄的增长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背最长肌组织中,30日龄藏猪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大约克猪(P<0.01),90日龄藏猪和大约克猪表达差异不显著(P=0.284),180日龄藏猪显著高于大约克猪(P<0.05);在腿肌组织中,30日龄和90日龄的藏猪HINT1基因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大约克猪(P<0.01),180日龄藏猪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大约克猪(P<0.05);在起始密码子上游3 000 bp区域左右筛选到5个SNPs位点:A-2230G、C-2209T、A-2174G、T-2083C和A-2082G,且两猪种间等位基因频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品种内基因频率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定律。【结论】推测HINT1基因的表达与骨骼肌组织的生长发育呈负相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改善猪肉质品质及调控猪肌肉组织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梁馨文邢璐董世雄徐士军张健段梦琪张博商鹏
关键词:藏猪肌肉生长
藏猪FRZB基因克隆及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被引量:2
2020年
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3(sFRP3)由FRZB基因编码,其作为Wnt信号通路的抗拮剂,可调控动物的生长性能。本研究以藏猪肝脏组织为材料,应用PCR技术克隆得到猪FRZB基因编码序列,共编码325个氨基酸。构建FRZB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经PCR和双酶切验证,通过脂质体转染,将重组质粒转染C2C12细胞来验证该载体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藏猪FRZB基因的编码区长度为1 067 bp,成功构建了藏猪FRZB基因表达载体pIRES2-EGFP-FRZB,经转染C2C12细胞后产生绿色荧光,表明藏猪FRZB基因在C2C12细胞中成功表达。
王志秀张红亮王统苗梁文双张博张浩
关键词:藏猪C2C12细胞真核表达载体
基于科技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养殖业碳达峰和碳中和实现途径被引量:6
2021年
阐述了依靠畜牧科技创新和循环经济途径提高畜禽生产性能和节本增效,通过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利用自然力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使其在预期内做到畜禽养殖、农业种植业和微生物产业相互循环利用。也就是说植物是生产利用者,养殖业是消费储能者,微生物是分解者,三者有机的结合,循环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率,为我国畜禽养殖业提出在预期内达到碳达峰和碳中和,树立并大力倡导绿色养殖的理念。
张博陶立
关键词:畜禽养殖业循环经济
高寒区冻融侵蚀类型及驱动力分析被引量:10
2014年
高海拔寒区环境特殊,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下,高海拔寒区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给牧区人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对高海拔寒区主要的土壤侵蚀类型——冻融侵蚀的概念,高海拔寒区冻融侵蚀的主要类型——冰川侵蚀、融冰/雪径流侵蚀、冻融风蚀、冻融泻溜、冻融泥流和沟道冻融侵蚀的形成特点及驱动力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高海拔寒区冻融侵蚀研究提供参考。
钱登峰庄晓晖张博
关键词:冻融侵蚀驱动力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筛选南阳黑猪脂肪沉积相关候选基因
2023年
为解析南阳黑猪种群中脂肪表型极端差异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基础,本研究以南阳黑猪种群中体重相近但脂肪表型差异明显的6月龄全同胞或半同胞个体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统计分析,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高脂肪组和低脂肪组的样品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整合课题组前期转录组数据分析南阳黑猪脂肪沉积相关的遗传位点和功能基因。结果表明:(1)高脂肪组肌内脂肪含量((4.96±0.62)%)显著高于低脂肪组((3.61±0.11)%)(P<0.05),高脂肪组平均背膘厚((43.74±2.33)mm)极显著高于低脂肪组((28.36±4.17)mm)(P<0.01),与肌内脂肪含量相关的性状(剪切力、pH45 min、蒸煮损失和48 h滴水损失)在两组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余各项性状指标在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2)本次测序共得到208.00 Gb有效序列数据,测序覆盖度达98.68%以上。在高-低脂肪组共检测到2582709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5802822个小片段插入和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56358个染色体结构变异(Structural variation,SV)及1898个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通过对SNP非同义突变和InDel移码突变进行功能注释,发现所鉴定到的209个组间差异基因主要参与到mTOR信号通路、甲状腺信号通路以及ABC转运蛋白信号通路等与脂肪沉积相关的通路中;(3)与课题组前期转录组数据联合分析后筛选到2个与脂肪分化相关的关键基因(PLP1和ITGA6),这些基因的多态性变化可能是影响南阳黑猪肌内脂肪沉积出现差异的关键。综上,本研究从全基因组水平上筛选到了南阳黑猪群体内影响脂肪沉积相关的基因和位点,为进一步研究猪脂肪沉积调控机制及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李盼普布占堆张浩鲁云风张博
关键词:脂肪沉积候选基因
在淮猪新品系中检测黑皮质素受体-4基因多态性分布被引量:1
2014年
通过PCR-RFLP方法对70头淮猪新品系猪进行了MC4R基因型检测。结果表明,MC4R基因中的TaqⅠ酶切位点在淮猪新品系猪群体中A等位基因和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75和0.25。该结果为能更好地对淮猪新品系的选育和推广扩繁提供有力依据和重要参考。
刘林清李庆岗张博王志秀陶立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