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莉

作品数:21 被引量:25H指数:2
供职机构: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哲学宗教
  • 8篇经济管理
  • 8篇社会学
  • 4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社会学
  • 4篇宗教
  • 3篇知识论
  • 3篇社会
  • 3篇社会学研究
  • 3篇文化
  • 3篇本土
  • 3篇本土化
  • 2篇社会结构
  • 2篇社会科学
  • 2篇社会科学研究
  • 2篇主义
  • 2篇文化理论
  • 2篇理想图景
  • 2篇传统文化
  • 1篇单位制
  • 1篇当代文化
  • 1篇新制度主义
  • 1篇学术
  • 1篇学业

机构

  • 21篇哈尔滨工程大...
  • 2篇利兹大学

作者

  • 21篇郑莉
  • 2篇杨国庆
  • 1篇张辉
  • 1篇杨国庆
  • 1篇刘逸文

传媒

  • 7篇学术交流
  • 2篇天津社会科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内蒙古民族大...
  • 1篇理论探讨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学术界
  • 1篇江海学刊
  • 1篇黑龙江高教研...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中国研究
  • 1篇知与行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3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活本体论”建构的理论基石及其意义
2017年
党的十九大的最重要成果是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作出了新时代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论断和确定了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学术研究要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本刊围绕"创造美好生活的学理基础"发表一组文章。《为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提供理论滋养》一文提出,当前学界的一项重大理论任务就是如何依据"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相统一的原则,科学阐释符合我国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含义及建立相应指标体系;如何从生活的逻辑出发,以提升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实施超越经济范畴的"广义社会供给侧"结构改革;如何提升生活主体的素质和发挥"生活方式效益",实现美好生活社会建构和生活者自我建构的统一。《"生活本体论"的回归与重构》和《"生活本体论"建构的理论基石及其意义》两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王雅林教授的专著《回家的路:重回生活的社会》作出了理论回应,前者把该书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创新概括为"四个为什么",指出作者基于文化自信,所建立的"生活本体论"社会概念解释框架是对西方社会学主客体"二分研究范式的超越,为我国实现以美好生活为目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概念基础,后者在梳理马克思及中外学术史的基础上指出该书从方法论上超越结构论和建构论,基于关系论的理论策略和整体论的学术立场,建构"生活本体论"社会范畴的科学合理性。最后一篇《创造美好生活应从寻找生活真相开始》一文指出,如何界定生活范畴是对社会学家智慧的挑战,强调了如何解释生活真相(生活事实)、从而把握美好生活生成规律的重要性。
郑莉
关键词:生产型社会纯学术
马克思与当代文化理论
2017年
在阶级社会,文化同非物质的、精神上的、智识上的东西相联系,用于为上等阶级的优越性作辩护。而在欧洲社会主义者的计划中,文化的民主化是一个主要元素,主张每个人都有文化权利。马克思也将"文化"视为一种精神性的表现,但其著作中涵盖的许多其他问题也应归入当代的"文化"范畴。古斯塔夫·克列姆开始用"文化"一词指代所有由人创造出来的产品,即文化包括一切由人类加于自然之上的东西。马克思的世界图景比他在"文化"题下所讨论的问题更全面,其方法可以应用到人类行为模式的广阔领域,包括科技、法律、理论思想、宗教和其他文化要素。他认为人类实践是一个由社会结构和文化组成的整体系统。苏联学者将结构分析的优势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哲学假设结合在一起。现代社会以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失调为特征,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社会首次尝试通过将社会结构附属于文化系统来解决这一问题。
齐格蒙特·鲍曼郑莉李天朗
关键词:文化理论文化符号社会结构
齐格蒙特·鲍曼的遗产被引量:1
2017年
齐格蒙特·鲍曼的离世引发了众多的讣告和回应,一些充满敬意,一些充满困惑,另一些则充满嫉妒。社会学界似乎要在两类人之间划清界限:一类是希望通过宣传鲍曼来使自己出名或受到社交媒体关注的人,一类是将鲍曼推到一边的那些知名人士、记者甚至江湖骗子。通过评估鲍曼的思想遗产,可以解释这种困惑。事实上,鲍曼的作品有一种逻辑或模式,他根据流动的现代性的总体理论,有针对性地对爱、个体化、工作和难民等时代性表征加以分析。
彼得.贝尔哈兹郑莉李天朗
关键词:症候学
秩序情结与无讼思想被引量:2
2015年
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理想是"太平盛世",这一政治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孕育的秩序情结,塑造了传统中国人追求和谐的品质,建构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秩序,同时也影响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这一情结在法律实践中的表达便是"无讼"。在加快法治建设的中国,对"由秩序情结而衍生的无讼思想"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郑莉张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无讼思想
鲍曼理论再诠释被引量:1
2017年
鲍曼的思想大致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关注社会主义的乌托邦领域,第二阶段开始转向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第三阶段较为激进地宣告了一个完全不同于现代社会的后现代社会的来临,第四阶段则用"流动的现代性"概念取代了"后现代性"概念。鲍曼从"问题化"的理论策略出发,在认知、伦理和制度等维度上深化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研究主题,特别关注了知识分子、社会学和大屠杀等问题。他是一位真正的批判理论家。
郑莉
关键词:社会批判后现代性问题化
黄宗智“实践历史”研究方法的两个逻辑困境被引量:1
2015年
为了建构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概念和理论,黄宗智提出了一种"实践历史"的经验式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包含从悖论现象、实践逻辑、理论对话到理论建构的具体研究步骤。从分析这些具体研究步骤中可以发现,这种研究方法存在着两个逻辑上的困境:一是警惕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表达与践履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实践之间的逻辑困境,一是为"实践逻辑"注入道德理念的良好期待与实现之不可能性之间的逻辑困境。本文从分析这两个逻辑上的困境出发,指出我们不能期待依赖西方知识传统来建构分析中国社会的概念和理论,我们只能在西方理论的参照下依靠自己的知识传统来进行概念和理论的构建。
郑莉杨国庆
关键词:实践逻辑理想图景
现代性语境下的公民宗教被引量:2
2014年
公民宗教不是具有独立建制实体和教义旨趣的宗教,而是一种"社会精神结构"的宗教性。公民宗教的形成和出现是有条件的,它是现代社会理性化和分化的产物,是传统宗教的世俗替代物,但并非所有的民族国家都有公民宗教,也并非所有的社会集团都能从他们的政治神话中创建神学。公民宗教是在宗教与政治充满张力的语境下提出的。《圣经》的神话式隐喻与罗马的共和德性是公民宗教保持活力的两翼。盎格鲁-美国式的公民宗教是公民以公民身份使公民宗教成为可能。公民宗教所回应的现代性问题是如何在个体化的社会中实现社会的团结。
郑莉
关键词:公民宗教贝拉卢梭
中国社会学研究的“规范化”与“本土化”
2019年
“规范化”与“本土”问题多年来备受中国学界关注,2018年谢宇与翟学伟关于“本土化”的讨论所秉持的却都是实证主义的知识论原则和绝对主义的哲学基础。本文试图从知识论层面反思“本土性契合”和“范式本土化”背后的哲学预设与知识论原则。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来说,“规范化”与“本土化”是紧密相关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根本意义就在于为中国社会科学确立或规范知识的品格,而探寻“本土化”的具体路径更是对“规范化”内涵的一种实践。
郑莉
关键词:社会学研究绝对主义知识论本土化社会科学研究实证主义
传统中国宗教的伦理特征及其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形塑——从韦伯与杨庆堃关于中国宗教的论述谈起被引量:1
2021年
韦伯关于《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的论述,实际上只是他关于"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研究的序篇,他的研究不只是为了凸显基督教文明的特色,以证明"西欧理性的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没有出现在世界其他地方"这一论断,更是为了证明以宗教力量为基础的责任伦理对个人行为,进而对社会结构所具有的至关重要的构造性影响。在不违背韦伯理论研究目标的基础上,聚焦于他关于中国宗教的论述,对比杨庆堃从制度性宗教/弥漫性宗教对中国宗教的分析,来重新思考韦伯用正统/异端划分中国宗教的理据和意义所在,或可为探讨中国宗教对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实践以及中国的政治组织结构提供了何种动力支持和形塑力量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
郑莉
马克思与当代文化理论
2017年
文化这一术语出现在公元前6—7世纪的希腊。希腊的文化概念通过普鲁塔克的著名比喻而载入史册:只有当灵巧娴熟的农民在土地上耕种,并且克勤克俭地遴选品质上乘的种子,方能结出丰熟甜美的果实。人也同样需要最好的种子和最悉心的培育。
齐格蒙特 鲍曼郑莉李天朗(译)
关键词:普鲁塔克当代文化种子农民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