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瑞霞

作品数:56 被引量:400H指数:11
供职机构: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系建设专项资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9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46篇小麦
  • 11篇性状
  • 11篇基因
  • 9篇选育
  • 9篇高产
  • 5篇育种
  • 5篇栽培
  • 5篇植物
  • 5篇转基因
  • 4篇穗茎
  • 4篇穗茎注射法
  • 4篇品质性状
  • 4篇强筋
  • 4篇转基因小麦
  • 4篇分子标记
  • 4篇不育
  • 3篇冬小麦
  • 3篇栽培技术
  • 3篇农艺
  • 3篇品种(系)

机构

  • 42篇泰安市农业科...
  • 20篇山东农业大学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郯城县种子公...
  • 3篇中国科学院遗...
  • 2篇安徽省农业科...
  • 2篇四川省农业科...
  • 2篇潍坊学院
  • 2篇青岛市农业科...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山东省气象局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国家小麦改良...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56篇王瑞霞
  • 36篇钱兆国
  • 32篇牟秋焕
  • 29篇米勇
  • 28篇孙宪印
  • 28篇吴科
  • 28篇王超
  • 23篇亓晓蕾
  • 13篇高庆荣
  • 7篇乔晓琳
  • 6篇刘正斌
  • 5篇化斌
  • 5篇崔德才
  • 4篇肖世和
  • 4篇闫长生
  • 4篇张秀英
  • 4篇田枫
  • 3篇张爱民
  • 3篇游光霞
  • 3篇李斯深

传媒

  • 8篇麦类作物学报
  • 6篇分子植物育种
  • 5篇山东农业科学
  • 5篇作物学报
  • 3篇中国农业科技...
  • 3篇现代农业科技
  • 2篇安徽农学通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农学学报
  • 1篇种子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作物杂志
  • 1篇农药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粮油学报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3
  • 6篇2022
  • 8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7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8篇2005
  • 5篇2004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及千粒重QTL分析被引量:53
2008年
以142个和尚麦/豫8679的F7:8重组自交系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分析了籽粒平均灌浆速率、最高灌浆速率及千粒重在北京(2006,2007)、安徽合肥(2007)和四川成都(2007)4个生态环境下的性状表现,并利用已构建的含有170个SSR标记和2个EST标记的遗传图谱,对这3个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54个QTLs,涉及小麦1A、1B、2A、2D、3A、3B、3D、4A、4D、5A、5B、6D和7D染色体。其中,17个与平均灌浆速率相关,可解释表型变异的7.17%~ 20.83%;16个与最高灌浆速率相关,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31%~ 15.95%;21个与千粒重相关,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36%~ 16.80%。另外,在1A、1B、2A、3B、4D、6D和7D染色体上发现10个涉及"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位点的基因组区段,有助于了解籽粒灌浆和籽粒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
王瑞霞张秀英伍玲王瑞海林闫长生游光霞肖世和
关键词:数量性状位点重组自交系灌浆速率千粒重
基于SNP分子标记的泰山/泰科麦系列小麦遗传解析被引量:4
2021年
对不同年份育成的21个小麦品种(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通过分析遗传距离和染色体区段/位点,明确其亲缘关系远近和遗传差异。分析可知,获得的2029个SNP基因位点在B基因组拥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次是A和D基因组;在7个同源群中,第3和第6同源群呈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第1和第4同源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21条染色体中,3A、1B、6B染色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而1A、6A的遗传多样性偏低。对21份供试材料依据审定(育成)年份分析其群体的平均遗传距离,不同年份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先增大后减小,遗传多样性逐渐降低;21份供试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9~0.99之间,大致可聚为4个类群,同一年份的品种一般聚在一起,与其系谱关系吻合。构建并分析供试材料的基因型图谱发现,00s、10s和现在育成的小麦品种(系)共有SNP和共有染色体区段分别主要在A、D和B基因组,对应已发表性状同不同年份育种目标吻合。同时发现21份供试材料均含有25个共同SNP位点,分布在1A、5A、6A、7A、2B、3B、6B、1D、2D、3D和7D染色体上,且每条染色体上分布的SNP位点数目均不相同,通过对应已发表性状进一步证实在品种(系)组配与选育过程中注重产量、株高、分蘖数、抽穗期、灌浆速率和抗病等性状的选择。以上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小麦新品种组配和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亓晓蕾李兴锋吕广德王瑞霞王君孙宪印孙盈盈陈永军钱兆国吴科
关键词:小麦SNP标记
基因型和环境及其互作效应对旱肥地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8
2021年
黄淮冬麦区旱肥组区试是国家小麦区域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麦品种的高产、稳产及广适性一直是育种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品种审定的重要参考依据。小麦品种在多环境试验中普遍存在基因型效应、环境效应及二者之间互作效应,科学评价品种的高产、稳产性及适应性有助于全面了解品种的特性。本研究采用GGEbiplot方法,分析了连续2年国家黄淮旱肥地区域试验中‘泰科麦30’等参试品种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同时采用该方法中的“成对比较”功能图对‘泰科麦30’与该组对照品种‘洛旱7号’在试验区域的不同产量适应性做了比较。结果表明:‘泰科麦30’在2年多环境多品种试验中,其丰产性、稳产性表现优良;‘泰科麦30’在2年区域试验中的高产稳产性综合表现优于对照品种‘洛旱7号’;‘泰科麦30’产量适应性在所有参试品种中表现较好,在黄淮旱肥麦区大部分地区均适宜种植;在黄淮旱肥麦区的绝大部分地区,‘泰科麦30’产量比对照品种产量高,其种植优势明显。本研究表明:GGE双标图分析方法具有有效性、直观性的特点,可用于合理评价黄淮旱肥组区试品种的丰产性与稳产性、品种适宜种植区域划分等方面,明确了‘泰科麦30’是兼备丰产性、稳产性和广适性的理想品种,也可为其他作物或植物数量性状的综合评价提供借鉴。
孙宪印米勇王超牟秋焕王瑞霞亓晓蕾吕广德孙盈盈钱兆国吴科
关键词:稳产性丰产性
PLD基因的基本功能及在植物中的利用研究现状
磷脂酶D(PLD)是一种重要的磷脂水解酶,它广泛分布于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细菌、真菌)中。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它在植物细胞信号转导、膜运输及降解、脂降解、细胞分化和生殖、细胞防御反应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PLD的基本特...
王瑞霞高庆荣崔德才化斌
关键词:磷脂酶D
文献传递
一种小麦定量施肥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麦定量施肥装置,涉及农业设备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的小麦定量施肥装置在使用后,一部分肥料会积存在小麦施肥机内部,无法便捷的从小麦施肥机内部清理出来,无法使本装置清洁干净的问题,包括主体,固定件,调节杆和...
吕广德钱兆国吴科王瑞霞孙宪印米勇孙盈盈
文献传递
高产广适黑小麦新品种——泰科紫麦2号
2022年
泰科紫麦2号是泰安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于2012年以山农23为母本、山农紫麦1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改良系谱法,经连续多代的定向选择选育出的黑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广适、籽粒好等优点,2021年11月通过山东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鲁审麦20216048。1植物学特征泰科紫麦2号属冬性小麦,幼苗半匍匐,株型半紧凑,叶色中绿,旗叶上冲,抗倒伏性强,熟相中。
牟秋焕钱兆国米勇王瑞霞王超
关键词:植物学特征抗倒伏性山农
小麦新品种泰山28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2016年
介绍了高产小麦新品种泰山28的特征特性,并从种子处理、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方面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牟秋焕王超钱兆国王瑞霞米勇
关键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新品种‘泰山28’选育及其特性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为选育出适应山东省种植的高产、稳产、抗逆小麦新品种,以‘3262’为母本,‘皖麦38’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出‘泰山28’。于2013年11月通过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通过多年多点试验和省区域试验表现出高产、稳产、抗病、抗倒、优质中筋、适应性广的特征。选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杂交组合配制、组合分类鉴定、扩大鉴定圃与多点鉴定结合、农艺性状与生理性状结合的育种实践和思想可为广大育种工作者提供参考。
孙宪印王瑞霞米勇牟秋焕王超亓晓蕾吕广德钱兆国吴科
关键词:小麦选育
穗茎注射法导入反义PLDγ基因小麦的分子检测被引量:4
2005年
利用穗茎注射法将反义PLDγ(AntisensephospholipaseDγ)基因导入普通小麦兰考906,并用特异PCR标记和PCR-southern杂交技术对所获得的变异系进行了分子检测,旨在探讨该基因在小麦中的整合效果。结果表明:(1)经反义PLDγ基因的特异PCR标记,变异系03039、03048和03050扩增出与阳性质粒大小相同的400bp的目的片断,PCR-southern杂交结果与其一致。说明该基因已整合到小麦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了转反义PLDγ基因的小麦。(2)转基因株系的成熟期比对照提前4~8d,后代中易产生雄性不育现象。
王瑞霞高庆荣崔德才李洪利乔晓琳刘正斌
关键词:穗茎注射法分子检测转基因小麦
普通小麦粒重相关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7年
随着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生物信息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小麦粒重相关基因的克隆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主要介绍了与小麦粒重有关的TaGS5、TaGASR7、TaSus、TaWSC、Ta-6-SFT、TaGW2、TaCKX、TaTGW6、TaCWI、TaGS1基因以及TEF、SAP等家族基因TaTEF、TaSAP、TaSnRK2s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的进展,以期为小麦高产育种提供参考。
吕广德孙宪印亓晓蕾王超王瑞霞孙盈盈牟秋焕米勇钱兆国吴科
关键词:普通小麦克隆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