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后联合入路和后外侧入路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回顾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尺骨截骨矫形、桡骨头切开复位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前后联合入路和后外侧入路的优劣。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因陈旧性孟氏骨折就诊,行尺骨截骨矫形、桡骨头切开复位患者,根据桡骨头切开复位入路分为Henry组和Boyd组。对其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受伤时间、随访时间、术前及随访末期的肘关节活动范围和梅奥肘关节功能评分以及相关并发症进行统计,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有45例患者纳入,其中Henry组24例,Boyd组21例。男27例,Henry组14例,Boyd组13例;女18例,Henry组10例,Boyd组8例。BadoⅠ型33例,其中Henry组17例,Boyd组16例;BadoⅢ型12例,其中Henry组7例,Boyd组5例。两组患者随访末期肘关节活动范围和梅奥肘关节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间随访末期肘关节活动范围和梅奥肘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学检查正常者Henry组21例,Boyd组17例;再次半脱位Henry组发生1例,Boyd组2例;再次脱位Henry组发生2例,Boyd组发生2例;Henry组无桡神经损伤发生,Boyd组有1例。结论:对于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不论前后联合入路或者后外侧单一入路均能获得肱桡关系复位,但是后外侧入路具有较多的并发症,前后联合入路能够获得较好的肱桡关系暴露,尤其对于BadoⅠ型和桡神经损伤患者。
- 何勇蒋国鹏李卫平陈志龙陈世海赵军王华明张辰
- 关键词: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前后联合入路后外侧入路
- 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观察
- [目的]探讨采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1月~2009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38例,所有患者年龄2~7岁,骨折均为闭合性骨...
- 裴生太张德宏李卫平王华明陈世海
- 关键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
- 文献传递
- 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需要重建环状韧带吗?被引量:12
- 2013年
- 背景:桡骨头的再次脱位一直是陈旧性孟氏骨折令人担忧的并发症之一,许多治疗方法已描述治疗中骨折和环状韧带重建的需要,但并不明确。目的:通过两组儿童治疗上的对比,从而强调探讨环状韧带重建的实用性。方法:纳入12例陈旧性孟氏骨折儿童并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儿童均接受桡骨头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5例儿童接受尺骨延长矫形截骨和环状韧带重建治疗;7例患儿仅行尺骨延长矫形截骨而没有韧带重建治疗;病程从损伤至临床表现为3-18个月(平均9个月)。10例患儿为Bado用Ⅰ型,另外2例分别是BadoⅡ、Ⅲ型。治疗前后采用Kim标准评价韧带重建对于治疗的可靠性。结果与结论:12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2个月(8-26个月)。愈后按照Kim标准进行评估:优10例,无畸形,无疼痛,关节活动度>250°,无肘关节受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5分);良2例,轻度畸形,轻度或间歇性疼痛,关节活动度200°-250°,肘关节受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5分;差0例,严重畸形,疼痛,关节活动度<200°,肘关节严重受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0分。随访22个月,所有患儿尺骨截骨平均愈合时间为8周(6-14周)。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骨不连发生。说明尺骨延长截骨矫形在桡骨头稳定性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否行环状韧带重建基于受伤时间、手术方式及术中桡骨头稳定性而定。
- 王华明陈志龙李卫平
- 关键词:孟氏骨折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对儿童类孟氏骨折的一点意见
- 目的 探讨儿童类孟氏骨折为的诊断、分型。方法 收集相关的影像资料。结果 有三类疾病无法归类。结论 类孟氏骨折分为七型,:Ⅰ型为尺骨骨折(包括鹰嘴)伴桡骨颈骨折或桡骨近端骨骺损伤;Ⅱ型为肘关节后脱位伴桡骨颈骨折或桡骨近端骨...
- 裴生太王华明
- 可调式人体位支架治疗三岁以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
- 李卫平张文贤张天太贾文芳赵军王华明孙世财
- 创新点:可调式人体位支架治疗三岁以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在头臼同心圆复位基础上,可以在人体矢状面和冠状面随意调节外展外旋角度,从外展外旋90°,逐渐内收至发生脱位的角度,选择这两个角度的中间值。结果:按Gatterall股...
- 关键词:
- 关键词: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可调式
- 甘肃省广河县少数民族发育性髋脱位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调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分娩方式、襁褓方法的相关性,为预防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整群抽样的方法,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区依据经济条件和地域特色选取甘肃临夏回族广河县幼儿园的儿童进行普查。纳入对象10 412人,实际调查10 335人(试验组),随机抽取正常儿童100人作为对照(对照组)。调查入选幼儿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毒物接触史、生产方式、环境室温、婴儿期护理方式和襁褓方法。结果:先天因素中,剖腹产、头胎的髋脱位发病率较顺产、非头胎发病率高;后天性因素中,生后半年室温较低(家长包裹患儿较紧较厚)、护理方法(尿不湿或尿布)、襁褓方法 3种因素均与髋脱位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剖宫产、头胎、室温较低、使用尿布、襁褓方法中绑腿的幼儿和DDH的发生率相关,可为临床筛查和患儿初诊提供诊疗参考。
- 陈世海李卫平陈志龙王华明裴生太代长泉
- 关键词: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流行病学调查整群抽样法
- 先天性示指背伸畸形1例
- 2023年
- 患儿女,足月顺产儿,6月龄,因"左手示指畸形伴功能障碍6月余"入院。母亲21岁,既往体健,孕期无外伤史、用药史,无产前染色体病诊断,家族中无遗传或畸形。妊娠定期进行产前检查,过程良好,期间超声检查未显示任何胎儿畸形。分娩时孕周为39^(+0)周,胎儿出生体重为3000 g,身长50 cm,Apgar评分为9分,无产后并发症,生后母乳喂养至今。
- 孙晓君张德宏张辰裴生太温剑涛黄晋王华明
- 关键词:足月顺产产后并发症胎儿出生体重用药史APGAR评分
-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核因子-k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变化
- 目的:通过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分析可能造成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因素。方法:清洁级Wistar雌鼠72只,随机分为再灌注(IR)6h组,再灌注12h组,再灌注24h组,再灌注24h组、再灌注48h组、h组、再灌注72h组...
- 陈世海李卫平裴生太王华明陈志龙
- 关键词: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动物实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 文献传递
- 强直性脊椎炎的发病假说及其病理机制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认识强直性脊椎炎的多种发病假说,以明确和分析其病理机制。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4-01/2007-03有关强直性脊柱炎病理机制的文章,检索词"ankylosingspondylitis pathomechanism",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01/2005-04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强直性脊柱炎,病理机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有关文章找全文。纳入标准:有关强直性脊椎炎病理机制的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排除标准: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综述文献(或个案报道等)。资料提炼:共收集到65篇有关强直性脊椎炎病理机制的文章,排除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30篇符合综述要求。资料综合:①国内有关强直性脊椎炎病理机制的研究:就强直性脊椎炎患者外周血液及关节液中的某个因子在遗传、免疫等方面的易感性表达,进行相关分析。②国外有关强直性脊椎炎病理机制研究:在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免疫学领域,就某个易感因子提出"基因"的关联假说。③强直性脊椎炎病理机制研究展望:针对强直性脊椎炎病理机制,在细胞通讯与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方面进行研究。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是发病的诱因,遗传的易感性是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基础,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B27的未折叠蛋白应答是核心。强直性脊椎炎的病理机制存在以"免疫应答为开始、信号转导为过程、基因易感为结果"的轴心系统。
- 李卫平张文贤代长泉王华明
- 关键词:脊柱炎强直性HLA-B27抗原
- 活血化瘀药的止痛机制的探讨
- 疼痛是急性或慢性疾病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在精神和身心上带给患者很多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是临床医师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疼痛的发病机制祖国医学认为是"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患者因外因(风、寒、湿、热)及正气不足,...
- 安国尧李卫平代长泉王华明陈志龙
- 关键词:活血化瘀药疼痛机制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