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云

作品数:46 被引量:118H指数:7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芜湖市科技计划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4篇咀嚼
  • 12篇口腔
  • 11篇肌电
  • 10篇正畸
  • 9篇电图
  • 9篇肌电图
  • 8篇偏侧
  • 8篇偏侧咀嚼
  • 7篇咀嚼肌
  • 7篇嚼肌
  • 5篇牙合
  • 5篇咬肌
  • 5篇口腔正畸
  • 5篇成人
  • 4篇正畸学
  • 4篇软组织
  • 4篇软组织侧貌
  • 4篇细胞
  • 4篇面肌
  • 4篇表面肌电

机构

  • 45篇皖南医学院
  • 4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皖南医学院第...
  • 1篇遵义医学院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皖南医学院弋...
  • 1篇合肥市口腔医...
  • 1篇北京大学口腔...

作者

  • 46篇王云
  • 14篇汪萌芽
  • 6篇滕琛
  • 5篇邢永虎
  • 4篇贾玲
  • 4篇徐清
  • 4篇孙少宣
  • 4篇邓超
  • 3篇倪进发
  • 3篇周健
  • 3篇杨超
  • 3篇周嵩琳
  • 2篇苑迎娇
  • 2篇周静萍
  • 2篇柳海
  • 2篇王莹
  • 2篇周鑫磊
  • 2篇蒋雪
  • 2篇吴亚男
  • 1篇刘向辉

传媒

  • 9篇皖南医学院学...
  • 3篇口腔医学
  • 3篇口腔医学研究
  • 2篇中华医学美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辽宁医学院学...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广东牙病防治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中国口腔颌面...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合肥师范学院...
  • 1篇中华口腔正畸...
  • 1篇口腔生物医学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第十二次全国...
  • 1篇第十次全国口...

年份

  • 4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6
  • 8篇2015
  • 5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2
  • 2篇2001
  • 1篇1994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偏侧咀嚼患者大张口运动特性分析
2016年
目的:分析偏侧咀嚼患者在最大张闭口运动中的下颌运动特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皖南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2011-2012级在校本科学生进行偏侧咀嚼的口腔流行病学调查,偏侧咀嚼者30名,双侧咀嚼者30名。通过下颌运动轨迹描记(electrognathography,EGN)和咀嚼肌表面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同步检测技术,比较偏侧咀嚼和双侧咀嚼人群在大开口运动中的运动轨迹和肌电情况;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偏侧咀嚼组左二腹肌前腹(left anterior digastric muscle,LDA)、右二腹肌前腹(right anterior digastric muscle,RDA)平均肌电峰值(the average electromyogram peak,Amp)低于双侧咀嚼组(P〈0.05)。偏侧咀嚼组在大张口运动时开闭口轨迹多数分离,开口型与与双侧咀嚼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侧咀嚼组张闭口运动时垂直向和矢状向位移明显低于双侧咀嚼组(P〈0.01)。咬肌Amp与右侧方位移呈正相关。结论:最大张口运动中偏侧咀嚼组LDA,RDA,左咬肌的Amp降低;开口型多数偏向工作侧,50%的人群开闭口轨迹分离,开口度减小;偏侧咀嚼导致肌肉性能改变的同时引起运动轨迹的异常。
贾玲王云汪萌芽
关键词:偏侧咀嚼肌电图
偏侧咀嚼诱发因素去除后的咀嚼效率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分析偏侧咀嚼诱发因素去除之后的咀嚼功能改善情况。方法采用口腔专科检查和问诊相结合的方法随机选择30例偏侧咀嚼患者(男女各半),年龄(19.3±0.5)岁,为实验组,其中左偏侧咀嚼者13人,右偏侧咀嚼者17人。实验前已去除造成偏侧咀嚼的常见诱发因素。用吸光度法分别检测在随意咀嚼、左侧咀嚼、右侧咀嚼3种咀嚼方式下的吸光度值,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随机选择双侧咀嚼组为正常对照(n=30,男女各半),年龄(19.6±0.3)岁。结果实验组的吸光度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两组中男、女间吸光度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在实验组中,左偏侧咀嚼者的随意咀嚼与左侧咀嚼吸光度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高于右侧咀嚼的吸光度值(P<0.05);而右偏侧咀嚼者的随意咀嚼与右侧咀嚼吸光度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高于左侧咀嚼的吸光度值(P<0.05)。结论偏侧咀嚼患者在诱发因素去除之后对其测定的咀嚼效率仍低于双侧咀嚼者,提示常规的去诱因治疗不能真正达到恢复双侧咀嚼功能的目的,有必要考虑给予干预治疗。
杨丹王云汪萌芽
关键词:偏侧咀嚼咀嚼效率
安徽省正常青年面部侧貌唇突度的研究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探讨安徽省正常牙合青年面部侧貌唇特征。方法 以 10 2名安徽籍正常牙合大学生为对象 ,拍摄头颅定位侧貌照片 ,并运用IDAS软件获取各项测量指标值以SPSS统计软件处理。结果 建立了安徽省正常牙合青年侧貌唇突度常用指标的正常值 ;用E线、B线和H线分别分析正常牙合青年男女软组织侧貌唇的突度 ,男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安徽省正常牙合青年侧貌唇在水平方向上突度男女是一致的。
王云倪进发周健孙少宣
关键词:正常值口腔正畸
大鼠三叉神经痛觉传入通路的电生理检测和咬合干扰的影响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通过建立电刺激大鼠三叉神经节(TG),记录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VC)生物电活动的技术,观察咬合干扰对三叉神经痛觉传入通路功能、SPVC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取雄性健康Wistar大鼠(体质量250~280 g)20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n=10)。模型组大鼠用光固化流动树脂粘接法在大鼠右上第一磨牙牙合面制造咬合高点造模,持续咬合干扰30 d,期间用von Frey尼龙毛检测咬肌压痛并进行痛敏评分鉴定。然后在乌拉坦麻醉下同步记录SPVC生物电活动和心电、呼吸肌肌电、体温等多项生理指标,并观察电刺激TG对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后1 d即开始出现咬肌的痛敏评分升高,7 d后达到高峰;咬合干扰30 d后模型组大鼠SPVC自发放电频率增加(P<0.05);给予TG不同强度的单脉冲刺激(0.5~8.0 mA,0.1~0.2 ms),在两组大鼠SPVC均可诱发放电性反应,其幅值具有刺激强度依赖性(P<0.05),在4 mA和8 mA强度模型组大鼠的反应幅值与对照组相似(P>0.05);给予TG高频串刺激(0.2 ms,1 mA,30 s,100 Hz),在两组大鼠SPVC均引发放电频率呈一过性升高,但仅模型组刺激后放电频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三叉神经痛觉传入通路的活动可用电刺激TG记录SPVC生物电活动的方法进行检测,咬合干扰可能提高该通路的敏感性和SPVC神经元的兴奋性,导致通路的神经可塑性变化。
王云王云顾亚茹陈传俊汪萌芽
关键词:三叉神经节痛觉传入通路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咬合干扰
一种自发光的口腔末端切断钳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自发光的口腔末端切断钳,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第一把手,所述第一把手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钳头,所述第一把手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有第二把手,所述第二把手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钳头,所述第一把手的外表面设置有...
陈建秀孙铭钟王云
文献传递
关于口腔医学教育中数字化教材建设的意义和思考被引量:1
2016年
数字化教材的建设可显著提升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助于减小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和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口腔医学数字化教材的建设可帮助学生更快掌握口腔医学的新技术和新进展,整体提升"口腔医学"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如何合理灵活地应用数字化教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也是需要我们不断摸索的。
周静萍王云陶德韬
关键词:数字化教材口腔医学高等医学教育
偏侧咀嚼对张闭口运动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分析偏侧咀嚼患者在最大张闭口运动中的下颌运动轨迹特征。方法:通过下颌运动轨迹描记检测技术,比较偏侧咀嚼和正常咀嚼人群在大张口运动中的运动轨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偏侧咀嚼组在大张口运动时开闭口轨迹多数分离,开口型与与双侧咀嚼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偏侧咀嚼组张闭口运动时垂直向和矢状向位移显著低于双侧咀嚼组(P<0.01)。结论:最大张闭口运动中偏侧咀嚼组开口型多数偏向工作侧,50%的人群开闭口轨迹分离,开口度减小,说明长期偏侧咀嚼会导致张闭口运动轨迹的异常。
贾玲王云汪萌芽
关键词:偏侧咀嚼
FR-3型功能矫治器治疗前牙反1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FR-3型功能矫治器治疗前牙反的疗效临床效果。方法:应用FR-3型功能矫治器矫治功能性前牙反患者10例,对其疗效、矫治时机、适应证等进行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中有1例由于不配合,放弃治疗,其余9例经过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平均疗程(5.4±1.9)个月,咬关系及咀嚼功能恢复正常,面部侧貌由Ⅲ类凹面型转变为Ⅰ类面型。结论: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前牙反患者,FR-3型功能矫治器的矫治效果明显。
滕琛王云王邦安汪萌芽
关键词:正畸学
正常成人咀嚼肌表面肌电图的参数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通过观察正常成人下颌不同运动状态时咀嚼肌表面肌电图(sEMG),探讨sEMG的不同参数分析反映咀嚼肌功能状态及运动形式上的差异性。方法:记录10例(男4例,女6例)正常成人双侧二腹肌前腹、咬肌、颞肌前腹、颞肌后腹,在下颌姿势位、前牙对刃、下颌最大前伸、双侧咀嚼、大张口、吞咽后紧咬牙等6种功能状态时的sEMG,分别进行时域和频域分析。结果:时域分析表明,除LDA在平均幅值分析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咀嚼肌在行使不同动作时的平均肌电值、峰值、平均幅值和幅值均方根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除姿势位和吞咽后紧咬牙时咀嚼肌的平均肌电值、峰值、平均幅值和幅值均方根,以及大张口时平均幅值和幅值均方根在咀嚼肌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他各个动作时咀嚼肌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频域分析显示,咀嚼肌在行使不同动作时的平均功率频率和中位频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除平均功率频率在姿势位和下颌最大前伸时,以及中位频率在咀嚼和吞咽后紧咬牙时,咀嚼肌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他各个动作时咀嚼肌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sEMG的多参数分析能较好地反映不同下颌运动状态下各咀嚼肌的功能情况,提示临床上应对sEMG进行多参数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全面的判断。
杨超王云王邦安汪萌芽
关键词:咀嚼肌表面肌电图时域分析频域分析
运用咬肌肌电早期诊断偏侧咀嚼的研究
滕琛王云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