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洋
- 作品数:14 被引量:37H指数:3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手术切除治疗肝尾状叶巨大肿瘤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肝尾状叶巨大肿瘤的手术疗效及最佳手术方法。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手术治疗的33例肝尾状叶巨大肿瘤(≥10cm)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单独尾状叶切除与联合切除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结果、并发症、远期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33例患者中15例(45.5%)接受了全部或部分尾状叶切除,18例(54.5%)接受了全部或部分尾状叶切除联合部分肝切除。手术切除最常用于原发性肝癌(HCC)(51.5%)、其次为血管瘤(21.2%)、肝内胆管癌(9.1%)、血管平滑肌脂肪瘤(6.1%)、肝腺瘤(3%)、局灶性结节性增生(3%)、结肠癌肝转移(3%)和肉瘤(3%)。肿瘤的平均直径为12.3(范围10.2-21)cm。与联合肝尾状叶切除术比较,单纯尾状叶切除患者有较长的手术时间(280min比170min)及住院天数(17d比12d),失血量较多(1250ml比670m1)。两组病例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单纯肝尾状叶切除术与联合肝尾状叶切除术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别为26.7%与16.7%。恶性病变组患者1、3、5年无瘤生存率,单纯肝尾状叶切除术组分别为25.9%、0%、0%,联合肝尾状叶切除术组为74.3%、46.7%、31.2%。两组恶性病变患者的总生存率分别为68.6%、19.7%、0%和100%、66.5%、41.8%。结论肝尾状巨大肿瘤切除术的术式取决于病变的大小、位置及肝脏的功能储备。肝功能储备良好的病例,肝尾状叶切除联合其他部分肝切除是首选。而对于肝功能储备处于临界值的患者,惟一可行的术式是单纯的肝尾状叶切除术。
- 刘鹏隋承军牛文洋周彦明杨甲梅
- 关键词:肝肿瘤肝切除术肝尾状叶
- 手术切除治疗尾状叶肝细胞癌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 比较尾状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与非尾状叶HCC手术切除治疗效果的差异,为进一步提高尾状叶HCC的治疗效果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间114例尾状叶HCC切除术患者,选择同期114例非尾状叶HCC患者作为对照.对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情况、复发率和生存期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尾状叶肝癌患者有较长的手术时间(181.9±104.2 min比124.6±107.9 min,P=0.02),较长的血管阻断时间(30.3±10.2 min比22.4±11.6 min,P=0.03)和较多的术中出血(713.6ml比321.4 ml,P=0.01).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相似(22.8%比20.2%,P=0.37).两组R0切除率分别为63.1%和80.7% (P=0.37).尾状叶HCC患者术后平均随访47.8个月,53.5%患者肿瘤复发;非尾状叶HCC患者术后平均随访48.3个月,35.1%患者肿瘤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4),但肿瘤复发模式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尾状叶肝癌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6.1%、54.7%和31.8%,非尾状叶肝癌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9%、77.5%和56.3%.尾状叶肝癌患者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5,7%,38.1%和18.4%,非尾状叶肝癌患者1、3、5年无瘤生存率为78.2%、63.6%和44.7%.两组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显著(P=0.0012,P=0.0001).结论 手术切除治疗尾状叶肝癌与非尾状叶肝癌有着显著不同的治疗效果.其可能原因与尾状叶肝癌手术切缘不足、术中较多的出血等因素有关.
- 刘鹏牛文洋隋承军周彦明杨甲梅
- 关键词:肝癌尾状叶肝切除术
- 肝细胞癌的间质化疗被引量:1
- 2007年
- 目前肝癌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但总的手术切除率仅为20%~30%,因此化疗是肝癌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但传统的静脉化疗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全身不良反应较大,病人往往难以耐受。因此,改变给药途径,即通过局部或区域性给药,能大大提高肿瘤区域内化疗药物的浓度,增加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直接细胞毒性作用,并有效地降低全身不良反应。随着抗肿瘤药物缓释剂型的技术改进和对给药途径的观念更新,区域性化疗即腹腔内化疗、肝动脉灌注化疗、门静脉灌注化疗、间质化疗等方法,日益成为治疗肝癌的有效方法及手段。
- 谢峰牛文洋杨甲梅
- 关键词:肝肿瘤药物疗法迟效制剂药代动力学
- 不同门静脉淤血去除量对肝移植术后内毒素血症及肝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中不同门静脉淤血去除量对术后内毒素血症及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06年2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47例肝移植患者按术中门静脉淤血去除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n=26,门静脉淤血去除50ml)和B组(n=21,门静脉淤血去除200ml),检测受者手术前后血清内毒素、D-乳酸、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类型、Child-pugh分级、供肝冷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手术方式、出血量、输血量及术前各项检测指标无显著差异的条件下,B组术后血清内毒素、D-乳酸、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谷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低于A组(P〈0.05);前白蛋白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肝移植术中门静脉淤血去除200ml效果优于50ml,可以更好地减轻术后内毒血症,并有助于肝功能的恢复。
- 王野杨甲梅胡明华李殿启牛文洋刘鹏侯元凯吴孟超
- 关键词:肝移植门静脉淤血内毒素类肝功能
- 原发性肝癌分子靶向治疗临床进展被引量:2
- 2009年
- 2007年6月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第43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的主题为“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translating research into practice)”,原发性肝癌(HCC)靶向治疗是此届年会的热点。笔者将当前肝癌分子靶向治疗在临床试验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 谢峰牛文洋杨甲梅
- 关键词:分子靶向治疗原发性肝癌
- 去除门静脉淤血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去除门静脉淤血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检测家兔肝脏原位冷灌注20、30、40min后淤血的门静脉中内毒素含量变化,观察门静脉淤血去除对恢复灌流后4h血清内毒素、丙氨酸转氨酶(ALT)、透明质酸(HA)、肝组织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肝组织核因子-kB(NF-κB)活性的影响。结果门静脉淤血中内毒素含量随阻断时间延长明显升高(P〈0.01),同一阻断时间每去除2.5ml淤血血清内毒素含量显著下降(P<0.01)。在阻断30min和40min组,去除门静脉淤血能降低血清ALT、HA、及肝组织匀浆MDA的含量和肝组织NF-κB活性,增加肝组织匀浆SOD活性,与不去除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阻断20min组去除门静脉淤血与不去除相比较,各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静脉淤血中内毒素含量随阻断时间延长明显升高,可能是引起肝脏损伤的主要原因;去除门静脉淤血可以减轻肝脏的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门静脉淤血去除减少内毒素吸收,进而降低肝组织NF-κB活化有关.
- 王野杨甲梅谢峰牛文洋李殿启胡明华吴孟超
- 关键词:再灌注损伤门静脉淤血内毒素核因子-ΚB
- 原发性肝癌分子靶向治疗临床进展被引量:1
- 2008年
- 谢峰牛文洋杨甲梅
- 关键词:肝脏肿瘤
- 肝细胞癌血清特异miRNAs的筛选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
- 研究背景及目的
我国肝癌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第二位,死于肝癌者占全球肝癌死亡人数的55/%。几十年来,肝癌的临床诊治及基础研究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其总体预后并未得到显著改善,难以早期诊断而失去手术时机是重要原...
- 牛文洋
- 关键词:肝细胞癌血清MIRNAS肿瘤标志物
- 文献传递
- 去除门静脉淤血对小肠淤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 探讨去除门静脉淤血对小肠淤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建立小肠淤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检测去除门静脉淤血对恢复灌流后血清内毒素、TNF-α、D-乳酸水平,以及小肠湿/干重比、组织学评分、小肠丙二醛(MDA)和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的影响。结果去除门静脉淤血能降低复流后血清内毒素、TNF-α、D-乳酸、小肠湿/干重、组织学评分以及组织匀浆MDA和MPO含量(P〈0.05)。结论去除门静脉淤血可以通过减轻内毒素吸收和降低血清TNF-α产生来改善小肠淤血再灌注损伤。
- 王野杨甲梅谢峰牛文洋李殿启胡明华吴孟超
- 关键词:门静脉淤血小肠再灌注损伤
- 培美曲塞化疗致胰腺癌肝转移病灶消失一例
- 2008年
- 1.临床资料:病人,女,67岁,于2006年9月因主诉“反复中上腹胀痛1个月余”入院。反复中上腹疼痛,呈牵拉痛,与饮食无关,当时无远处放射,偶有嗳气,无反酸,不伴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无呕血黑便,无黄疸及陶土便。实验室检查,AFP:3.2μg/L,CEA:17.32μg/L,CA19-9〉1000U/ml,CA125;369U/ml。B超提示:肝脏多发占位性病变;胰腺低回声病变。
- 谢峰杨甲梅沈伟峰牛文洋黄杨卿
- 关键词:胰腺癌转移病灶培美曲塞化疗上腹胀痛CA125